姓 名: |
刘大先 (汉族) |
所在社区: |
|
学 历: |
文学博士 |
籍 贯: |
安徽六安 |
职 务: |
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
职 称: |
研究员 |
所在部门: |
|
6 |
当代中国的乡村叙述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规划中,农民、农村、农业结合为“三位一体”的集体性存在,对于其的叙述有着确定性的目的论与宣传鼓动色彩。伴随着工业发展和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的建立,身份差异、机会平等与福利制度等方面的多重张力关系,影响到“三 农”的文学形象与表述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叙述显示了由市场经济与实用理性所产生的“流动的现代性”而导致的美学不确定性。新世纪的城镇书写、基层乡村微观权力刻画、城市底层文学及非虚构写作呈现出变化了的现实中的多元样貌。乡村振兴不仅体现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更体现于文化、精神与价值层面。重新于不确定性语境中追寻新的确定性,是文学叙述以理想的应然世界超克现状的实然世界的尝试。
关键词是一种精炼简洁的信息整合、知识表述、思想萃取与观念传播的方式,21世纪以来各个学术分科大部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关键词体系,少数民族文学关键词则有待梳理与提炼。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涉及少数民族文学比较重要的18个关键词进行描述,主旨是在对词语内涵与外延的时代错谬与接受错谬保持清醒的认知前提下,维持既有义与生成义之间的辩证平衡,促进词语、概念乃至文化的革故鼎新。
晚清至民国的旗人文学伴随社会时势变迁经历了三次转型 :一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到 甲午战争之前尽管已经出现了对于帝制王朝及其意识形态的犹疑与焦虑,但依然葆有一定程度的文 化自信,并体现在文学书写的想象性纾解之中 ;二是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旗人群体在民族主义 话语中出现分化,伴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和底层旗人社会位置的变化而带来关注民生的启蒙式书写, 既有怀旧式的认同,又有向往革命的追求,由此带来了写实的美学风格与通俗的白话技巧 ;三是民国 初至 1949 年间,旗人作为职业性为主的族群向现代国家里的少数民族“满族”的转化,这中间经历了 对于从文化民族到政治民族、从满洲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重塑。作为文学史的侧面,旗人文学 的嬗变生动地显示了近现代中国转型里多元族群分化重组的历史过程和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