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专著
首页
>
学术资源
>
科研成果库
>
专著
年度:
请选择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类别: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关键词:
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全文
类型:
全部
研究
论文
评论
随笔
田野
观点
创作
访谈报道
专著题录
论文题录
项目课题
译文译著
调查报告
古籍整理
学术资料
一般文章
普及读物
工具书
教材
编辑
学人影动
资源分类
专著
160
学术论文
938
研究报告
10
学术资料
120
古籍整理
14
译著
4
译文
18
学术普及读物
1
工具书
10
三报一刊理论文章
7
一般文章
357
论文集
4
书评与序跋
57
编辑
17
教材
3
讲座
46
项目课题
90
访谈、笔谈、媒体报道
221
采写新闻
68
软件
0
音像资料
0
其他
37
[毛巧晖]《民间歌谣与社会记忆(1919—1949)
作者: 毛巧晖
出版信息
作者:毛巧晖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ISBN:978-7-5077-6545-8
目录
延安时期解放区革命歌谣:社会记忆与时代"共名"(代前言)
第一章 民间歌谣的流变与功能
一、民间歌谣的概念与范畴
二、民间歌谣的起源与历史
三、民间歌谣的分类
四、民间歌谣的功能
第二章 革命歌谣兴起及其发展
一、歌谣与新诗
二、歌谣与革命
三、苏区的革命歌谣
四、延安时期革命歌谣的搜集与创作
五、国家文化工程与革命歌谣的搜集整理
第三章 革命歌谣的地域特征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歌谣
二、大别山革命歌谣
三、井冈山革命歌谣
四、桑植革命歌谣
第四章 革命歌谣的个案分析
一、《东方红》
二、《小放牛》
三、《十送红军》
四、《歌唱二小放牛郎》
五、《北京的金山上》
六、《南泥湾》
七、《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八、《映山红》
第五章 革命童谣
一、革命意识的“儿童化表达”
二、革命热情与儿童心理需求的契合
三、革命目标和儿童理想的契合
余论 革命歌谣的当代价值
一、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的表达
二、革命精神的传承
三、文化赋能与资源转化
附录1 从解放区文艺到人民文艺:1942—1966年革命民间文艺对人民性的凝铸
附录2 革命歌谣研究资料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对歌谣的关注,应该是从我读硕士阶段开始的。1997年,我到西北民族学院(后改名为西北民族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有一门专业课程是“花儿学”,由郗慧民先生讲授。课堂上,郗先生时不时会唱上几句,课堂生动有趣,当时自己对学术并无认知,只是觉得“花儿学”这门课程很有意思,自己经常也翻阅郗先生的著作《西北花儿学》。当时的老先生们大多只有一两本著作,他们并不执着于学术发表,而是更关注学生的成长。歌谣学的课程作业,我记得当时自己抓耳挠腮地完成了一篇有关信天游研究的习作,拿着去找郗先生,表达了自己想将信天游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先生很高兴,跟我说:“你会唱信天游吗?”我当时就愣住了,从小最怕的就是表演,发言都紧张得声音发颤,更别说唱歌了。因为专业是民间文学,大多同学能歌善舞,他们跳着优美的民族舞蹈,演唱着各地的民歌,但我却从入学迎新晚会到每年元旦的师门聚会,最怕的就是表演节目。记得刚入学,大家精彩演出之后,轮到我,只能紧张地、干巴巴地讲了一则“南蛮盗宝”的故事。郝苏民先生后来跟我说,我们这些老师到各民族地区采录过大量的民间故事,你还给我们讲故事啊?我只能尴尬地沉默。我没有机会专门学习唱歌,更别说演奏乐器,自己又没天分,所以完全张不开口。突然被郗先生问,会不会唱信天游的时候,不自觉地嘟囔了一句:“研究还要会唱啊?”他很亲切但严肃地说,你不会唱怎么能更好地理解民歌啊?你看,李雄飞(比我高两级的师兄)他不仅会唱,都能当了“伞头”。我现在明白,郗先生所说的,其实就是当下强调的民歌中的整体研究、歌谣与语境关系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情感问题的讨论。当然,在那一时期,我理解不到这样深邃,只是很沮丧,别说唱得像李雄飞师兄那么好了,我是一首都不会唱,能勉强唱下来的也是曾经的流行歌曲《信天游》。与郗先生聊完后,我就仓促地写了一篇信天游的作业。但如果说最喜欢的民间文学文类,那我对民间歌谣可以说是情有独钟。硕士毕业后,我到山西师范大学工作,在讲授的课程中,有一门就是民间文学,对歌谣的兴趣,就倾注到课程讲授中了;我很认真地搜集与歌谣有关的资料、学术成果充实到自己的讲义,但就研究而言,则是越行越远。如果说还有印记的话,恐怕就是自己主持编写的《新编民间文学教程》中歌谣那一章及曾经发表过一篇有关信天游中女性形象的文章。现在看这些论著都很稚嫩,但确实饱含自己曾经的热情。本以为在学术研究中是不可能再“遇见”歌谣了,没想到2018年有了一个契机。
2018年夏天,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贺少雅博士联系我,希望我能参与她一个朋友录制的国家开放大学的课程之一“革命歌谣”。我当时潜藏在心底那一丝兴趣,也有隐隐的遗憾吧,瞬间被激活。毫不犹豫地,我就答应了。但答应之后,才知道讲授这门课程还是非常费时费力的。记得那年9月,我几乎每天都要去宋庄的录音棚录制,来回路上就很辛苦,更别说每次课程还要准备大量的资料。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当时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的张歆博士给了我很多帮助。她帮我查阅资料,我们一起商量整个课程的框架,每堂课的内容,包括所选的一些个案,特别是她提到是否可以加入抗日革命根据地、解放区流传的儿童歌谣,这让我意识到革命歌谣研究中我们不能忽视童谣,但这在歌谣学领域似乎未引起太多关注,所以本书撰写中就将革命童谣专列一章,当然理论阐述尚不够深入,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虽然讲课的过程很辛苦,但因此也形成了一份十万字左右的讲义。有一次就跟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史燕明女士提到了这件事,本来是感慨这个过程的艰难,同时也想跟她说说北京的红色资源利用与转化的问题。她就很关心这件事,希望能有机会将这份讲义出版。在她的推动与督促下,我申报了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1年文学创作扶持专项基金一般项目,在各位评审专家的推荐下,被纳入艺术基金支持的出版计划。虽然有讲义作为初稿,但真正将其修订为一本著作的时候,还是需要补充大量资料,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一些章节的论述,写作过程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顺畅。感谢北京市艺术基金负责部门的宽容;更感谢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帮助的张歆博士,她总是默默帮我完成很多工作,但却毫无怨言。感谢本书的编辑学苑出版社陈佳女士,她时不时督促我的写作进度,但又不给我压力。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2021年,是我人生最难过的一年,母亲生病离世,母女从此天各一方。母亲一生都很要强,她总是鼓励孩子们积极工作。在她生病最难受的时候,也是叮嘱我要以工作为重,不用担心她。在最难熬的日子里,我爱人史晋奎帮我分担了很多,从繁重的家务到精神的压力;女儿史毛馨更是像跟我换了角色一样,照顾、安慰我,陪我散步、聊天,她很想念姥姥,但是从来不在我面前提起;父亲一生执迷于读书,尽管人生际遇很差,但他对读书、写作的热情远远超过我,只要看到我在看书、写作,他总是远远地坐在客厅,尽量不弄出一点声响,他希望能为自己女儿营造一个好的写作环境。对家人的感恩难以言尽,只希望自己未来能多为他们做点事,尽女儿、妻子、母亲的责任。
毛巧晖
2022年7月30日写于望京
[朝戈金]Oral Epic Traditions in China and Beyond
作者: 朝戈金
Oral Epic Traditions in China and Beyond
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2022
by Routledge
2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Oxon OX14 4RN
and by Routledge
605 Third Avenue, New York, NY 10158
©2022 Chao Gejin
Translated by Liang Yanjun
Translation revision by Daniel A. Kister
ISBN: 978-1-032-19182-9 (hbk)
ISBN: 978-1-032-19183-6 (pbk)
ISBN: 978-1-003-25800-1 (ebk)
This volume is the masterpiece of Chao Gejin, one of the best-known Chinese scholars of epic studies,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betwee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
The discussion ranges from Homeric and Indo-European epics to renewed discoveries of age-old African and Asian epics. The author details developments in research from Parry and Lord’s work on Homeric epics and Serbo-Croatian oral poetry to his own research on the Mongol heroic epic. The book traces the forma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s such as Oral Formulaic Theory, Ethnopoetics, and Performance Theory, and ends with the author’s explorations of the 20th-century Mongolian singer Arimpil’s singing of his native epic poetry. By combining China’s theoretical concerns in verbal art and Western theories in folklore, Chao illustrates the nature and feature of oral epic in many ways, and is heading for constructing an oral poetics in a broader sen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epic studies, literature, folklore, and anthropology will find this an essential reference.
Contents
List of illustrations vii
PART I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epic studies 1
1 Homer to Arimpil: The paradigm shift in international
epic studies 3
2 The history of epic research 32
3 Current issues in epic research 40
4 John Miles Foley and recent research trends on oral traditions 51
5 Gregory Nagy: From the Homeric Question to
Homeric Questions 61
6 Lauri Honko: The identity function of epic poetry 65
PART II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oral poetics 77
7 Oral poetics and the Oral Formulaic Theory 79
8 Field investigations of oral epic transmission 86
9 Oral poetics and Chinese epic research: Interview with
the author 91
10 Types of oral epic texts: A Mongol case study 96
11 “Returning to the voice”: Textual research of oral epics as a starting point 102
12 “How long is long”: Epic length 112
PART III
Indigenous research on Mongolian oral poetics 119
13 Mongolian oral epic poetry 121
14 The Oirat epic cycle of Jangar 130
15 Analysis of Mongolian epic formulae 150
16 Analysis of Mongolian epic prosody 168
PART IV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epic traditions 183
17 Challenges in comparative oral epic (co-authored
with Miles Foley) 185
Appendix: Basic concepts in the study of oral epic 215
Bibliography 220
Index 229
Oral Epic Traditions in China and Beyond
作者: 朝戈金
Oral Epic Traditions in China and Beyond
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2022
by Routledge
2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Oxon OX14 4RN
and by Routledge
605 Third Avenue, New York, NY 10158
©2022 Chao Gejin
Translated by Liang Yanjun
Translation revision by Daniel A. Kister
ISBN: 978-1-032-19182-9 (hbk)
ISBN: 978-1-032-19183-6 (pbk)
ISBN: 978-1-003-25800-1 (ebk)
This volume is the masterpiece of Chao Gejin, one of the best-known Chinese scholars of epic studies,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betwee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
The discussion ranges from Homeric and Indo-European epics to renewed discoveries of age-old African and Asian epics. The author details developments in research from Parry and Lord’s work on Homeric epics and Serbo-Croatian oral poetry to his own research on the Mongol heroic epic. The book traces the forma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s such as Oral Formulaic Theory, Ethnopoetics, and Performance Theory, and ends with the author’s explorations of the 20th-century Mongolian singer Arimpil’s singing of his native epic poetry. By combining China’s theoretical concerns in verbal art and Western theories in folklore, Chao illustrates the nature and feature of oral epic in many ways, and is heading for constructing an oral poetics in a broader sen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epic studies, literature, folklore, and anthropology will find this an essential reference.
Contents
List of illustrations vii
PART I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epic studies 1
1 Homer to Arimpil: The paradigm shift in international
epic studies 3
2 The history of epic research 32
3 Current issues in epic research 40
4 John Miles Foley and recent research trends on oral traditions 51
5 Gregory Nagy: From the Homeric Question to
Homeric Questions 61
6 Lauri Honko: The identity function of epic poetry 65
PART II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oral poetics 77
7 Oral poetics and the Oral Formulaic Theory 79
8 Field investigations of oral epic transmission 86
9 Oral poetics and Chinese epic research: Interview with
the author 91
10 Types of oral epic texts: A Mongol case study 96
11 “Returning to the voice”: Textual research of oral epics as a starting point 102
12 “How long is long”: Epic length 112
PART III
Indigenous research on Mongolian oral poetics 119
13 Mongolian oral epic poetry 121
14 The Oirat epic cycle of Jangar 130
15 Analysis of Mongolian epic formulae 150
16 Analysis of Mongolian epic prosody 168
PART IV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epic traditions 183
17 Challenges in comparative oral epic (co-authored
with Miles Foley) 185
Appendix: Basic concepts in the study of oral epic 215
Bibliography 220
Index 229
[刘大先]《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
作者: 刘大先
书名:《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
作者:刘大先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ISBN:9787517139676
内容简介: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到文化、情感与精神生态的变迁,文学及其话语发生了深刻的转型。贞下起元,周流不息,本书立足现场,以批评为方法,在重释“当代”的基础上重思“文学”,梳理晚近四十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与谱系,厘析观念与思想的时代特质,拈取历史、传统、德行、国家、世界、生活、资本、记忆、媒介等关键词,就它们与文学的互动实践展开具体分析,进而寻找某种未来的可能性,以期勾勒出简约的心灵与书写图谱。
目录
当代文学如何自处(代序)
第一章 理解“当代”的维度
第一节 “中国故事”与重建集体性
第二节 “中华文学”与文学共和
第三节 必须保卫历史
第四节 以人民为目的
第五节 文学想象与中国认同
第二章 谱系与地图
第一节 日新的传统与融合的主体
第二节 想象全新的世界文学地图
第三节 返本开新与中华美学精神
第四节 当代文学对文化传统的接续
第五节 文学批评的中国视野
第三章 观念与情感
第一节 个体记忆的道德超越
第二节 镀金时代的城市之心
第三节 剩余的抒情
第四节 状态与情绪
第五节 新城市青年的情感结构
第四章 现象与个案
第一节 当代散文写作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三农问题、公私之间与社会分析小说
第三节 底层文学的拓展
第四节 博物志写作与文学的自由
第五节 极端写作与实验小说的限度
第五章 问题与未来
第一节 何谓当代小说的史诗性
第二节 后启蒙时代的精神成长问题
第三节 返归本心的意象叙事与哲思境界
第四节 写真实:非虚构的政治与伦理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与文学的未来
我们时代批评的专业素养与标准(代跋)
参考文献
后记
[宋和平 高荷红]《满族杨关赵三姓民间文本译注》
作者: 宋和平 高荷红
《满族杨关赵三姓民间文本译注》
作者: 宋和平 / 高荷红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1-6
页数: 624
定价: 45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ISBN: 9787520180665
【内容简介】
满族的萨满文化是一种地方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很强的原始文化习俗,至今仍在我国东北地区残存,它是人类历史发展,文化传承足迹的历史实践,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以及认识自然宇宙与人类相互密切关系的体验。本书收录了4种满族民间满文文本,杨宪文本,第二“芳裕堂记”文本,第三“十三篇”,第四《满语词汇》本,也叫“裁立本”。这些文本的名称都是研究者为研究方便,以保存文本者的姓名,或是所居住之地,为区别文本种类而定的名称。
【作者简介】
宋和平,女,汉族,1940年生,山东肥城人。1966年毕业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文系满语班。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典籍翻译部副部长,兼任北京满文书院、吉林省满族艺术研究会顾问。2013年荣获国际萨满文化研究会授予的“突 出贡献奖”。出版专著《满族萨满神歌译注》《尼山萨满研究》,另有合著《满族萨满文本研究》《东海窝集传》。其中《满族萨满神歌译注》荣获1998年中国少数民族学学会第二届学术成果“最佳奖”,同年荣获全国首届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撰写论文《满族说唱文学尼山萨满考》《满族“瞒尼”神释析》《满族萨满跳神表演艺术》等。《满族萨满跳神表演艺术》荣获中国文明建设系列丛书编委会三等奖。
高荷红,1974年生,汉族。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满族说部、口头诗学、东北少数民族史诗。在《民族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民族艺术》《满语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满族说部传承研究》(2011)《口述与书写:满族说部传承研究》(2017)《满族说部“窝车库乌勒本”研究》(2019),共同主编论文集《哲勒之思:口头诗学的本土化实践》(2017)。
【目录】
第一章 杨姓民间文本译注
部分 杨宪文本译注
告白1
篇 宴请木兰神3
第二篇 祭祀仪式的供品7
第三篇 宴请祖先神10
第四篇 (原文本少第四篇)15
第五篇 求太平15
第六篇 排神19
第七篇 宴请灶神47
第八篇 宴请三大金佛神58
第九篇 宴请按八瞒尼神65
第十篇 再宴请三大金佛神70
第十一篇 宴请双铜镜神73
第十二篇 宴请瞒尼神等80
第十三篇 宴请玛克鸡瞒尼86
第十四篇 宴请乌勒尖瞒尼神92
第十五篇 领牲97
第十六篇 准备祭器100
第十七篇 送神篇103
第十八篇 宴请神灵108
第十九篇 宴请鹰神134
第二十篇 宴请金雕神141
第二十一篇 宴请不可他瞒尼148
第二十二篇 宴请何勒瞒尼156
第二十三篇 宴请多活洛瞒尼163
第二十四篇 宴请九庹蟒神171
第二十五篇 宴请蟒神178
第二十六篇 宴请金钱豹神189
第二十七篇 宴请野猪神196
第二十八篇 宴请虎神204
第二十九篇 宴请说勒库妈妈211
第三十篇 祝祷词(宴请妈妈神)215
第三十一篇 背灯祭220
第三十二篇 宴请神灵妈妈篇225
第三十三篇 宴请堂子神主232
第三十四篇 乞请奥莫西妈妈243
第三十五篇 祭天神歌255
第三十六篇 祭祀西炕神歌268
第三十七篇 祭星神歌277
第三十八篇 为盖新房屋新安祖宗祭祀296
第三十九篇 为在本衙门当差授何缺喜乐祖先298
第四十篇 为读书得仲生贡举喜乐299
第四十一篇 为出征某人家捎信在军营升授何缺喜乐祖先300
第四十二篇 为家中老幼太平敬祖302
第四十三篇 为买旧房子新立祖先祭祖303
第四十四篇 在军营与贼接仗得胜祭祖304
第四十五篇 为在军营多年抽撤回籍祭祖305
第四十六篇 为房屋不净另换祖先祭祀306
第四十七篇 为家得病祭祖308
第四十八篇 为家中被贼窃去牲畜后得救309
第四十九篇 为家中马匹得病调治未愈后许神马即好祭祖310
第二部分 杨姓《芳裕堂记》文本译文
篇 仪式歌(笔者自拟)312
第二篇 宴请曾祖神313
第三篇 宴请不达兑神313
第四篇 宴请天鹅神314
第五篇 宴请首雕神314
第六篇 宴请舞蹈神315
第七篇 鹰神谱316
第八篇 下半夜神谱316
第九篇 第二铺神——宴请何乐瞒尼神317
第十篇 第三铺神——宴请多活罗瞒尼神318
第十一篇 宴请蟒神318
第十二篇 金钱豹神319
第十三篇 熊神320
第十四篇 虎神321
第十五篇 祭祀天神用322
第十六篇 烧官香用324
第十七篇 那大他拉用——祭祀原始古道荒郊野外神325
第十八篇 因病用326
第十九篇 盖新房子用326
第二十篇 放大神326
第二十一篇 因家中起火用327
第二十二篇 因家中丢马用327
第二十三篇 因当兵回家用327
第二十四篇 修神谱用328
第二十五篇 因教萨满无猪用329
第二十六篇 为家中病马许神马用330
第二十七篇 为买旧房子新立祖板用330
第二十八篇 为军营与贼人打仗得胜祭祖用330
第二十九篇 借房上名堂用331
第三十篇 全户上名堂借房子用331
第三十一篇 上名堂祝祷用331
第三十二篇 往屋请神用332
第三十三篇 请神等同受香烟用332
第三十四篇 送神受香用332
第三十五篇 请问神告知送诉明白用333
第三十六篇 送神用333
第二章 关裕峰民间文本译注
敬仪神书关裕峰氏中华民国十七年正月
篇 早晨饽饽神用335
第二篇 掌灯肉神用342
第三篇 白天肉神用352
第四篇 闭灯神用358
第五篇 闭灯佛箔秘用365
第六篇 小桌上佛尔不秘368
第七篇 领生用372
第八篇念杆子用375
第九篇 换锁用380
第三章 杨氏赵文本译注
吉林省永吉县土城子公社渔楼大队五队杨宗哲
满语神谱387
篇 朝一389
第二篇 晚二394
第三篇 夜三399
第四篇 祈祷平安(自拟)405
第五篇 换锁407
第六篇 祭祀天地410
第七篇 满语杂语(自拟)414
第四章 杨关赵三姓民间文本神谱
(一)杨姓萨满文本神谱421
(二)关裕峰家族神谱426
(三)杨氏赵神谱428
第五章 附录
杨关赵三姓民间文本原件
祭祀神灵书(杨宪书写)432
祭祖神谱(丙寅年正日立芳裕堂记)542
敬仪神书:关裕峰氏(关姓文本)594
满语神谱(渔楼杨氏赵姓)613
[宋和平 高荷红]《傅英仁与〈东海窝集传〉研究》
作者: 宋和平 高荷红
《傅英仁与〈东海窝集传〉研究》
作者: 宋和平 / 高荷红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2
页数: 400
定价: 1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ISBN: 9787520194594
【内容简介】
《傅英仁与〈东海窝集传〉研究》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由高荷红撰写,下编由宋和平撰写。上编将傅英仁讲述的神话、故事、满族说部等文本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建档研究,论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傅英仁作为讲述者被发现、记录、整理的过程,以及他作为书写者对满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作用;下编是目前较为完整、全面的《东海窝集传》研究成果,探讨了《东海窝集传》的文本、异文、传承人及其相关的宗教和民俗内容。
满族乌勒本《东海窝集传》是反映宁安地区满族先民由原始社会母权向父权过度的神话传说。其传承人傅英仁则是满族说部重要传承人和著名的民间故事家。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之一。
【作者简介】
宋和平,女,汉族,1940年生,山东肥城人。1966年毕业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文系满语班。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典籍翻译部副部长,兼任北京满文书院、吉林省满族艺术研究会顾问。2013年荣获国际萨满文化研究会授予的“突 出贡献奖”。出版专著《满族萨满神歌译注》《尼山萨满研究》,另有合著《满族萨满文本研究》《东海窝集传》。其中《满族萨满神歌译注》荣获1998年中国少数民族学学会第二届学术成果“最佳奖”,同年荣获全国首届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撰写论文《满族说唱文学尼山萨满考》《满族“瞒尼”神释析》《满族萨满跳神表演艺术》等。《满族萨满跳神表演艺术》荣获中国文明建设系列丛书编委会三等奖。
高荷红,1974年生,汉族。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满族说部、口头诗学、东北少数民族史诗。在《民族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民族艺术》《满语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满族说部传承研究》(2011)《口述与书写:满族说部传承研究》(2017)《满族说部“窝车库乌勒本”研究》(2019),共同主编论文集《哲勒之思:口头诗学的本土化实践》(2017)。
【目录】
▍上编
引言(3)
第一章傅英仁:满族萨满神话的集大成者(6)
·第一节满族神话研究史略(8)
·第二节从女真神话到满族神话——马亚川与傅英仁之比较(15)
·第三节满族神话之神灵谱系(42)
第二章千则故事家傅英仁的“嘴茬子”和“笔头子”(52)
·第一节传说与故事之别(52)
·第二节民间故事:从搜集到讲述(55)
·第三节故事家的特质:“嘴茬子”和“笔头子”都过硬(61)
第三章傅英仁与满族说部(82)
·第一节从《东海窝集传》到《萨布素将军传》(82)
·第二节满族说部的传承路径(94)
·第三节从讲述到书写:傅英仁的个人特质(100)
第四章满族民间叙事传统的承继(105)
·第一节局内:满族民间叙事传统的传承(105)
·第二节局外:被发掘的传承人(109)
·第三节“平生之癖”——承继满族文化传统(118)
结语(124)
▍下编
引言(129)
第一章傅英仁的民间叙事文本(135)
·第一节民间叙事分类(138)
·第二节故事的历史性(149)
·第三节民间叙事的艺术巨匠(153)
第二章《东海窝集传》版本及内容(156)
·第一节满族说部《东海窝集传》的版本介绍(156)
·第二节母系制的生产生活(162)
·第三节由盛转衰的母权制(174)
·第四节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艰巨变革(182)
第三章《东海窝集传》中的婚丧与其他民俗(193)
·第一节婚姻形式及婚俗(193)
·第二节其他民俗(205)
第四章《东海窝集传》与萨满文化(219)
·第一节萨满的概念及其他(219)
·第二节萨满教崇拜(221)
·第三节满族的萨满祭祀(271)
第五章《东海窝集传》的文学价值(279)
·第一节故事内容的艺术性(280)
·第二节语言的艺术特色(284)
·第三节人物形象的艺术性(286)
结语(295)
附录一傅英仁《自传》(296)
附录二《东海窝集传》三种文本(手稿)(322)
附录三傅英仁大事年表(394)
参考文献(397)
后记(400)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