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资源>科研成果库>一般文章
年度: 刊号: 类别:
关键词: 类型: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作者: 郭翠潇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爱上非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202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陕北说书随《黑神话:悟空》游戏火到海外;云南楚雄彝绣服饰亮相2024巴黎时装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融入了时尚设计,从传统赛装节的“乡村T台秀”走上了国际舞台。当这些“出圈”“出海”的非遗项目再次呈现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2024“青年文化跨年夜”主题传播活动的舞台上时,毫不意外地牢牢锁住了青年人的目光。



《彝绣·华服尚锦》节目中,表演嘉宾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主办方供图
  就在不久前,另一个非遗“出圈”“出海”的重要事件受到了更广泛人群的关注和热议,那就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这个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成为人类共享遗产。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出圈”“出海”,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发挥创造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断为其注入活力。这一“出”一“入”看似不太相关,其实是一体两面,都基于共同的价值理念。
  不论非遗“出海”还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目的都是为了提升非遗的可见度。非遗“出海”是在空间维度上提升非遗的可见度,让创造传承于中华大地上的非遗被更多国家的人们看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是在时间维度上提升非遗的可见度,让世代相传的非遗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被看见。而提升非遗的可见度则基于对非遗功能和价值的共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序言中有精当的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源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作用不可估量……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遗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较为熟悉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设立,也正是为了提升非遗的可见度,提高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间对话,最终目的是维护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因此,重视非遗“出海”,我们不应只重视其对中国非遗展示宣传的“名片”作用,还要重视中国非遗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对国际层面非遗保护的贡献,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贡献。同样地,当我们倡导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在设计、制作、销售或享用非遗文创商品的时候,也更应关注这些非遗的创造传承社区和传承人能否从中受益。
  当我们看到闪耀巴黎时装周的楚雄彝绣服饰绽放在2024“青年文化跨年夜”主题传播活动舞台之时,不应忘记这些华美刺绣的绣工可能是一位残障人士,可能是一位带着年幼孩子的母亲。非遗与创意产业的结合,不但整体上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促进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也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让更多不便外出务工的人群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人类持久和平,是激励非遗“出海”、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内生动力,也是非遗保护的内生动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朝戈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 朝戈金

  
  
  
  各位领导和来宾,敬爱的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的会议请来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里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强调在文物文创和文化的事业中,不能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非遗保护公约中有关于非遗的定义和范围的说法,不过这里我们可以把非遗简化为一句话:非遗就是老百姓的知识和实践。
  我们都知道博物馆主要是陈列文物的。文物是人类文化艺术创造、工艺水平、科技能力的某种结晶。那我们后来在保护文物之外又推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就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属性上是过程性的,是实践性的,它是在物之外的关于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文化内涵的一种理解。
  我们都知道,文物是客观的存在,它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产生在历史中,又幸运地保留了下来,让我们后来者能看到人类往昔的能力,艺术创造的能力,科技的能力等等。非遗不一样,非遗是与当下活生生的人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人就没有非遗。非遗的这种实践性和过程性,让非遗具有了更多的人性的温度。非遗是人民大众的知识和实践,这可以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密切结合起来。我们要去了解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艺术创造和精神追求,所以保护和研究非遗,在今天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文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文物是物质性的。非遗是理念和实践,所以是活态性的。过去,博物馆主要偏重于物的陈列;晚近我们在谈到非遗和非遗保护的时候,我们就回到了人本身和人的实践性,这就让“物”具有了我们原来所没有观察到或者没有感受到的那样一些维度和特点。比如说,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一件古代乐器,我们看到了“物”;但如何制作、弹奏、欣赏这件乐器,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如果说我们在物之外能看到物的操演和使用,譬如通过由人来演奏乐器,弹奏出悦耳的音乐的时候,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在文物保护法之外,还要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我们才会意识到其实“物”只是我们看到的事物的一个方面。
  于是,今天的博物馆观览热潮和非遗保护热潮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对人类创造的结果(例如文物)的保护,也看到了对人的活动过程的关注。而且这个过程中是有心灵,有审美观念,有情感表达。当然,非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跟工艺美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看到了具体的成品,比如在座的铜雕大师朱炳仁先生制作了很多非遗的产品,它们是以物的形式呈现的。其实还有很多非遗项目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的一些口头叙事,比如我们讲的故事,演述的史诗,举办的仪式和表演,这些都不是物,而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实物和意念之间,我们看到了人类活动的复杂性,精神的复杂性。一个文化的魅力,尤其是它的创造力,往往体现在这里。
  当下,网红到处都有,自媒体很流行;他们的个性化体验和私人化叙事,与过去集体化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带入了个体的眼光,个人的情感。因为更注重普通人的视角,也就更具有人性的温度。今天我们呈现关于文化和文物的理解,也应该注入更多人文的因素、人性的温度,从而让这些文物变得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富有生命力。
  今天我很高兴看到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的成立。以往的文创更偏重于某些特别精巧的物品,也注重这些物品的实用价值。今后在文物、文创事业的推进过程中,可能要更多考虑这个东西是怎么产生出来的。看到的是精美的瓷器,瓷器背后有从高岭土到拉坯到上釉再到烧制等等一系列环节。这个过程以往在文物陈列中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今天有了高技术的加持,去体察这个过程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今后的大趋势应该就是多方面运用更新的技术手段,更全面地、比较完整地呈现人的精神风貌、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的艺术创造的过程。面向未来的文创事业,不仅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要有一个更长的全过程的发展需求,从呈现物到呈现人和人的活动过程。
  晚近一些博物馆就很注重引入体验类活动。比如让观众去参加陶器烧制活动,大家从和泥开始,直到完成器皿的烧造。通过亲身参与制作过程来体验和体会人类创造的快乐,体会如何通过特定的观念给泥土赋予了温度和美。
  我眼下特别希望文创联盟今后将传统的制度化的博物馆体系和晚近飞速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结合起来,进而和新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让我们能更好地、确定地、细致地去了解我们的先辈们和我们当代各族人民的伟大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让我们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多少介入到生产的过程中、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极大愉悦和满足。同时,各民族的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优秀文化遗产,只有通过更全面的技术手段得以记录、保存、呈现、传扬,我们的文化传承才能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2024年的中国与世界】朝戈金:在地方性与全球性的拉扯中站稳脚跟
作者: 朝戈金

  今天,随着人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流动性”(mobility)的增强,“全球性”(globality)日益成为绕不开的话题。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的提出,就是对全球性的生动描述。 
  作为主要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学者,我经常会面对有不同来源但在内涵上又彼此相近的概念。例如folklore,民俗或民间传说。Vernacular,方言土语或土风的。Local,地方的,在地的。Indigenous,本土的,土著的。Aboriginal,原住民,土著的。Native,土著的,当地的。 
  格尔茨著名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一般指人们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而创造、使用和发展着的知识体系。这样说来,地方性知识就同时具有时间的和空间的维度。地方性概念的产生,大抵是因为有了超越地方性的视域,这就像有了外来者,才有原住民概念一样。今天,全球性越是膨胀,地方性的价值才越得到重视。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朝向“标准化”的趋势,与全球性形成正相关关系,不过凡事都有个限度,急剧膨胀的全球性也会催生地方性的发展,激发人们对地方性的追求。 
  我国是地方文化书写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度。汉代的《越绝书》,晋代的《华阳国志》等是早期的代表。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类包含有地方文化书写内容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不过,地方性这个概念,带有空间属性。而实际上支系性文化的形态和内涵要复杂得多。信仰体系、方言周圈、饮食特色、生计方式、族群范围等,都可以是支系性文化研究的范围。更大的自然或文化生态系统,也是这类文化研究的合理限域,如黄河流域文化或运河流域文化,藏彝走廊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不仅按照不同标准和理念分出诸多圈子来,在一个文化圈内部,往往还要分出层级来。列宁说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是从阶级论立场出发的论断。在国外的文化研究中,还可见有高等次文化和低等次文化(high culture vs low culture)的区分,此外还有流行文化、亚文化、反(主流)文化等。这中间比较刺眼的是高等次和低等次的划分。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中,形成了精英/草根,官府/民间,上层阶级/下层阶级,雅/俗,书写/口传等的划分。进入现代,维度还有增加,理性/非理性,逻辑/前逻辑,现代/前现代等。不应该回避的是,在相当普遍的认知中,土著、地方性、土风、原住民(不久前还常用“原始”)等概念,往往与欠发达、人类文明较早形态等概念相联系。也有人用稍稍折中一点的说法,原住民等被视作 “弱势群体”,他们的文化则是“非主流文化”。 
  一种文化一旦被纳入这个框架中,基本上就会被贴上一个自动生成的可怕标签。这个标签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在需要时拿来作为侵占他人家园、剥夺他人权利的冠冕堂皇的借口——给野蛮人带去文明。 
  这个二元对立的框架,抽走了善和正义,留下的是丛林法则、强盗逻辑和“胜利者”的傲慢。诚然,在20世纪中,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摆脱了宗主国的直接控制,恢复了国家主权,获得了独立地位。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希望看到那些曾经的罪行实施者忏悔。不过,借用那句著名的话:我们大家“把你们想得太好了”! 
  第61届联合国大会(2007年9月13日)上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土著人民权利宣言》(UN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呼吁国际社会保障全世界大约3.7亿土著人的各项权利。当时,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是投了反对票的!请记住这一点:闯入他人的家园屠戮和掠夺后,殖民地宗主国富足了,掠夺者富足了,但那些土著人民的生活状况则是空前恶化了。然而,掠夺者们别说赔偿,就连摆出个歉疚的姿态都不屑。 
  太多的事情不断地给我们深刻的教训。所以我对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共同善”(common good,德性伦理学意义上)就会获得生长不抱多大信心。终于,经过长久的拉锯和反复,在澳大利亚看到了要求公正和体现良知的力量稍稍占据了上风:向原住民道歉的“国家道歉日”(National Sorry Day)得以设立。是向前迈了一步,但远说不上是原住民的“胜利”,这只是对一个历史欠账的正式承认。 
  最后,在全世界日益增强的“流动性”让人们感到全球性无处不在。一边用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与全球各地的人进行即时沟通,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信息流通和文化多样性,一边要在过大年时团聚、祭祖、放鞭炮。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都隶属于某个文化传统,也就都有某种地方性。另一方面,每个人都生活在今天的地球村,也就都置身全球性当中。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要怎样才能站稳脚跟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
[屈永仙]从傣寨走上学术人生路
作者: 屈永仙
  我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生长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傣族村寨中。小学是在隔壁村上的,早晨天还没亮就踏着露水,一边走一边吃手抓炒饭,到学校门口时恰好吃完早餐。每年冬天,学生都提着小火盆来学校,放在桌子下烤手暖脚。尽管如此,鞋子也早已经被霜雾打湿,手脚生冻疮是常态。农村的孩子下午放学后要参加一些劳作,有时跟大人下田插秧,有时跟母亲上山背柴,有时与小伙伴一起捡水草、挑水浇菜等。小学要上晚自习,每天晚上一个人走夜路回家,伴随着的只有那浩瀚的星光,这些童年往事恍如隔世。总之,青少年的时光就是在上学与下田、知识与劳作、校园与田野之间来回切换。在那种传统却带着野性的环境中,生命犹如野草一样也茁壮成长起来了。  回忆过去,1990年左邻右舍聚集在我家院子里看亚运会转播的场景还在眼前,2000年高中时代步行半小时到电信大厦就为了花12元上1小时网的事还在眼前,2002年到北京上大学,路上还能看见木质地板的公交车,转眼又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些往事历历在目。  “80后”生人赶上了国家的许多好政策,大多数人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从山村小学一路走到北京,从本科读到博士,及至进入科研单位工作并获得公派留学资格,可以算是一个“天道酬勤”的例子。儿时曾经仰望天空梦想成为探索宇宙的科学家,后来梦想变得越来越务实了。从小生长在少数民族地区,因此立志做一个民族学者就变得自然而然了。如今我有幸在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是南方民族文学,继承前辈学者的衣钵,继续做好民族文学研究,促进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这大概就是我此生的职责。未来再多的挑战,我都将持之以恒完成这份使命。  如今,“80后”出生的人参加工作基本已有12年左右,回首我的这12年,是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着,也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例如,有了自己的专著《寻找傣族诗歌》,合著《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共性探讨》;也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如《傣族史诗的演述人与演述语境》《“金三角”中的傣—泰族群田野考察札记》《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文本形态与演述传统》等。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早期的论文大多发表在普通期刊上,后来慢慢被核心期刊发表,这也是一种进步。同时,要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不仅要将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也需要走出国门与国际学者交流。我深感自己是一个幸运的“80后”,享受到了国家的许多好政策,勤奋学习与努力工作换来不少收获。  2008—2020年是我国飞速发展的12年,得益于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也一派欣欣向荣。在我所认识的“80后”学者中,绝大部分是勇于担当的,也有些杰出的青年学者已经成为科研单位的主力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也有幸承担了一些项目。通过这些学术课题和科研项目,增强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回首这十多年的工作,也算不负光阴,不辱使命。  多年来,我虽在学术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一路走来也遇到了许多难题。比起老一辈的学者,我们似乎缺少了一些沉着。像前辈学者那样手写论文,十年磨一剑的做法已经难以持续。然而,对年轻学者来说,最大的弱点应该是知识积累和理论素养方面的匮乏。一个杰出的学者,必定不能只放眼当下进行资料梳理,还要在历史纵向有所突破、横向有所创新。因此,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多读经典的书。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技术时代,学术成果可谓海量高产。有很多学术问题,其他学者已经做出了解答。如果只顾埋头写自己的文章,不关注前辈和同行的文章,就容易犯“炒学术冷饭”的问题。青年学者应该立足于前人的知识阶梯更上一层楼,而非原地徘徊。与此同时,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很重要,通过头脑风暴不仅会产生一些思想火花,来自不同学科的对话可以互相启发,而且很多学术问题需要不同学科间的团队合作。例如,许多南方民族史诗是“复合型史诗”,通常要在仪式中活形态地演述(唱)的。这就需要艺术人类学、民族志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观照。  青年学者必须关注时代的发展,响应主流的话语。过去我们说我国有“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如今我们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它们都是与时俱进的命题。笔者多年来以傣族文学和文化为研究对象,傣族文化是植根于中华文明土壤中的,不仅与同语族的壮、侗、布依等民族有着相同的文化历史渊源,也与中原汉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不过,傣族因地处南亚次大陆边缘地带,与周边藏缅语族民族杂居为邻,还受南面传入的东南亚文化和印度文化影响。在这样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傣族文化。  因此,我要时刻反思自己,不断学习,提升学术能力。今年,适逢建党百年,央视隆重推出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观看这部剧相当于学习了一遍中国共产党无比艰难的诞生历史。一百年前,那些革命先辈与现在的我们年纪相仿,正当青壮年。他们为内忧外患的中国寻找出路,多少豪杰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却说“虽千万人,吾往矣”,最终找到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在观看《觉醒年代》时,我无数次热泪盈眶,深受启发。其中有一个精彩片段,是课堂上师生们的讨论。做一个新闻工作者,什么是最重要的条件?有一个同学说博学最重要,知识渊博的人可以敏感捕捉和解读社会的各类事件。当时的青年领袖毛泽东则提出不同的说法,博学和知识固然重要,但比博学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立场和职业操守。新闻工作者不能人云亦云,要对自己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论证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其中,三者中又以立场最为重要,只有站在大众的立场上,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利于社会进步。这段话也适用于今天做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我们做学术研究也要从人民大众的立场出发,为人民大众做学问。为民族文学科研事业奋斗,我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屈永仙]傣家的三代女子
作者: 屈永仙


  有一首云南民歌是这样唱的:“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忍不住眼睛泛红,心中某个角落隐隐发疼,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头发花白慈眉善目的外婆,也想起了总喜欢千叮咛万嘱咐的母亲,还有在医院里被病人围绕的医生姐姐。
  外婆的爱和礼物
  外婆是生于旧时代的人,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她嫁给了比自己小三岁的外公,外公曾经到腾冲读过高中,毕业后做过中学老师。那时候他算是凤毛麟角的人才,但因后来诸事不顺,人就没了心气,终日与火塘和烟斗为伴。外婆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养育了六个子女,顶起了这个家。
  印象中的外婆总带着一种笃定的精神气,举止中有一股淡淡的高贵气质。她对子女和孙辈从来都不偏不倚,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爱。小时候每年最期待回外婆家拜年,她总站在门口热情迎接。离别的时候她准备了各种礼物,红皮花生、糯米包谷、红辣椒等,她会一路送到村口,两手牵着我依依不舍,最后总要掏出钱包里所剩无几的五元或十元钱作为孩子们的压岁钱。
  外婆身体稍有不适就喜欢刮痧,看那瘦骨嶙峋的背总让人触目惊心。81岁那年,外婆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养老金,600元。她双手合十感激政府的好政策,感叹像她这样的老人也享受到了国家的福利。生活在旧时代的人免不了经受一些天灾人祸,外婆经常感叹那些悲痛的岁月,说“想死也死不了,想逃也逃不了”。
  外婆生前送给我许多礼物,其中有一个铜壶和一个铜锅。铜壶是外公用来煮茶的,也是傣族风格的艺术品。经过几十年的烟雾缭绕它已经黝黑且变形了,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有几次我找到坐在火塘边的外公外婆,请他们讲述本地流传的民间故事,立于火炭中的铜壶煮着茶水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铜锅也是傣族风格的器具,用来煮糯米饭最香。矮胖的锅肚稳稳地架在铁三角上,掀开盖子是晶莹剔透的已经熟了的糯米饭,雾气腾腾中是外婆慈祥的面孔。
  母亲的坚韧守护
  母亲是“50后”,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第一批人,她从年少时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她就与同伴们上山去挑柴火了,那时候村子与山林之间隔着一条槟榔江,水浅时就蹚过去,水深时则坐木船。当太阳升起时,她已经挑着沉重的柴进家门了。放下重担,又钻进厨房挑起水桶出了门,得到水井边采水,顺道把菜蔬都洗了。回家来烧一锅饭菜,开始忙其他家务。饭后稍作调整又与家人到田里耕作,砍甘蔗、割稻谷、种油菜,样样精通,浑身充满了干劲。她曾平静地回忆,快生弟弟的时候恰逢父亲在外地进修,她自己收拾了衣物,带了几枚鸡蛋独自前往医院,生下弟弟后又独自抱着孩子一路走回了家。
  母亲是个坚韧无比的人,她四五岁敢从抢人者手中夺回弟弟的衣被;年少时学得一手缝纫的好手艺,因自由恋爱嫁给了家境贫寒的父亲;大字不识的她老了却能背诵一本佛经。她从小教育我们做人要低调诚恳、踏实本分、不偷不抢、不浪费粮食,更不能沾染抽烟喝酒不良习性。她在村里为人磊落,又是个热心肠的人,因此深受村民信任,常常受托到城里采购村集体所需的器物。
  记忆中,母亲最快乐的事大概是赶集,她常与女伴们步行4公里到镇上集市,然后淘来一箩筐好吃的东西:有山茅野菜和野果、手工做的糖糕和豌豆粉,都是我们爱吃的。集市上常常能遇到远亲近友,母亲总要和他们寒暄片刻,赶集宛如走亲戚一般。作为女儿,我常常成了她的小跟班,但是赶集的乐趣中也充满了耐力考验。
  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小学,她却异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父母曾经表示:只要我们愿意学习,他们做牛做马做乞丐也要供我们读书。学期结束放假回家,母亲总会杀一只鸡欢迎我们,待到开学前期,再杀一只鸡为我们送行。临行前千叮万嘱要好好学习,然后才将学费交与我们。母亲的守护让我们远离负能量,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益之人。
  姐姐是乡村医生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姐姐本来考上了高中,上大学未来可期。可是父亲却让她“子承父业”,去了卫校学医,毕业后她回到了家乡,成了救护乡里的一名医生。2010年她被德宏州推选为“优秀乡村医生”之一。
  姐姐对自己所负责的村社情况了如指掌,20多年来她行走在傣族村寨中。某家孩子的出生日期,哪家孕妇的产检时间,这些资料就在脑中。有的老人生病了不能到医院来,她就上门为其开药打针。她也多次半夜三更紧急出诊。我每次到医院里寻姐姐,记忆中她总被一群病人围绕着,忙得连轴转。老人们喜欢她,孩童不怕她,一些病人专门等到她值班时来问诊。
  姐姐继承了母亲的坚韧性格,为人厚道,勤恳努力地做一名良医。得益于姐姐救死扶伤的好名声,我每次回到家乡做田野考察时,访谈工作往往很顺利,乡民都会放下心里的戒备,有问必答。
  外婆的慈爱和礼物一直温暖着我的心,母亲的坚韧守护使我受益终身,姐姐坚守乡村工作数十年如一日,是我心中的榜样和骄傲。我们是普普通通的傣家女子。
[屈永仙]西双版纳傣寨:我的“诗与远方”
作者: 屈永仙
  第一次来到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是在三月中旬,恰逢雨天。一路走来,两边山上湿漉漉的橡胶树和芭蕉林显得苍翠欲滴。我和玉叫从景洪坐公车来到她的老家芒甩村,她的堂哥开车来岔路口接我们。车子沿着林间小路继续进入村寨,逐渐映入眼帘的是杆栏式木楼,一些灰黑色的“鸡枞”式屋顶,凸显了西双版纳傣族的民居特色。  竹楼中的傣家人  玉叫家就是这些木楼中的一座,推开大门是一个宽敞的院子,几十根两米高的柱子撑起上面的主屋,底层停放着汽车和大型家具,还有一堆柴禾,以前底楼是用来拴牛养牲畜的地方。我们沿着木楼梯上楼,里面传来了热闹的说笑声,其间还有傣族歌手章哈的歌声。楼梯上是个可以纳凉的楼台,放着一张长椅和几把小凳。人们将鞋子脱下放在这里,往里看便是一个宽敞齐整的起居室,足有40平方米,占据了整栋楼的绝大部分空间。地上铺着一张大毯子,坐了许多左邻右舍的妇女儿童,原来大家正在观看亲戚家新房落成时庆祝活动的录像,章哈所唱的歌也与建房有关。  整栋房子最神圣的地方是“邵浑”(男柱神)和“邵朗”(女柱神),这两根柱子必须由家长或者家族长者亲自上山挑选,选好之后还要为之举行小小的仪式——由男主人拿一对蜡条、一串槟榔和一碗酒去祭被选中的那棵树的“灵魂”。当房子落成以后,房屋也就有了“灵魂”。相传傣族的部落祖先帕雅桑木底发明了竹楼,他盖房子时森林里的动物纷纷来帮助:龙王教他做梯子,狗教他立柱子,猴子教他穿木梁,麻雀和燕子衔来茅草帮他盖房顶,白鹭献出双翅帮他盖屋角等。西双版纳傣族的民居从最初的竹楼到土墙木楼,再到如今的现代化楼房,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但是总体框架结构依然保持不变,从未脱离传统的审美趣味。  起居室的左翼放着一排组合木柜家具,木柜中间有一扇门,门后就是主人家的卧室。起居室的右翼是厨房,厨房外有一个洗澡间和小阳台。傣族喜爱干净是出了名的,每家每户楼梯前门房外都会有水槽供洗涮,人们总是净足入室。厨房中砌有一台土灶,地上也有一个火塘。厨房墙上挂着各种竹制工具,有男主人捉鱼用的鱼笱,有女主人赶集用的篾箩,有吃饭的圆竹桌。地上放有大小不一的几个木碓子,大的用来舂米,小的捣蒜、辣子等等。最有韵味的是装水的土黄色陶罐,矮胖的身躯,浑圆的肚子。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得以重新认识传承了几千年的制陶技艺。玉叫家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陶罐,其中最老的一个已经用了20多年了。陶罐大部分放在阳台上蓄水,也有的用来种各色花草。整体来看,木楼被院里的果树环绕,淡墨色的鸡枞屋顶下有一隅明亮的阳台,阳台上梳着半月髻忙于洗漱的傣族少女,此情此景大概就是我的“诗与远方”了。  菩提树下的佛寺  傣族寨子的建构遵循着一定的内在格局,落寨必须先落寨心,然后向四方延伸,有寨头和寨尾,两头设有两道门。有形的空间认知和无形的内外观念深植于每个村民心中,并在一些仪式活动中发挥着作用。  芒甩的“寨心”是一个方形底座的小砖塔,上面写着“2000年立”,显然是翻新时间而非建寨时间。“寨心”是寨子的“元气”所在,每个寨子每年都要祭寨心,傣语称“灵寨曼”。届时在寨老的带领下,人们聚拢来清洗寨心石修葺四周砖土,然后供上精美的食品。白天请来僧人诵经为寨子禳灾祈福,晚上请章哈来唱歌暖场,整个寨子充满了吉祥喜庆的气氛。傣族的寨心信仰是一种古老的万物有灵观,还未形成具体的神祇崇拜。  大部分傣族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西双版纳傣族称为“瓦”,德宏傣族称为“奘”,它们往往坐落于寨子附近最好的地理位置。佛寺是凝聚民众的地理空间,是集中展示傣族艺术的殿堂,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每到一个傣族村寨,首先应该去了解那里的佛寺。芒甩的佛寺位于村边,矗立在一棵枝叶繁茂的菩提树下。佛寺浸透在湿漉漉的空气中,屋檐还不断滴着水珠。玉叫提醒我必须在佛寺大门口就脱下鞋子,我们光着脚丫走过一段落叶湿地,再用水槽洗净双足才能踏入佛堂。三月并非夏安居期,佛堂很安静。玉叫介绍,附近很多村寨都已经翻修重盖了自家佛寺,而他们村的老佛寺依然保持着原貌,虽然没有富丽堂皇的外表,但看起来别有一番韵味。佛堂里的一尊释迦牟尼佛端庄威严,玉叫自豪地说自己村的佛像是附近佛寺中最漂亮的一座。佛像左边立着一个小塔座,供僧人坐在里面念经所用。  每一个佛寺都像是一座宝藏,里面储藏着历代贝叶经古籍和民众的手工艺品。我像寻宝一样搜索着佛寺的各个角落,果然发现了许多东西。墙上挂着一块布画,内容是佛祖修行的故事。墙头上立着一些人偶木雕,大概是某些仪式活动所需要的道具。旁边还有许多手工制作的竹篾盒,是人们赕佛时装食物和瓜果的。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小陶瓶,是人们赕佛做滴水仪式时所用。玉叫问“难道你没有发现这个吗?!”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粗大的象脚鼓,牛皮紧绷的鼓面直径有一米多,四周用木梭像钉子一样钉住这张牛皮,巨大的鼓肚得两个人手牵手才能抱住。据说这象脚鼓已经传了三代人了,玉叫的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人,他说他的爷爷已经在用这个鼓了。  西双版纳的傣族传统,男子一般在八九岁时要入寺修习一段时间,其情理犹如今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孩子们在佛寺里要遵守佛门规矩,学习傣文和诵读经书。这种传统的佛寺教育有其不足之处,尤其是女性被排除在受教育的范围之外,因此绝大部分傣族父母都会将孩子送入新式学校。但是男童入寺修行早已成为傣族的传统习俗,其意义犹如成年仪式一样。当男孩们长到十来岁时,父母会择时将他们送入佛寺修行一段时间,长则一年,短则一个寒暑假。玉叫说,佛寺里仍有一个“督比弄”(大佛爷)住持,但是和尚学生已经极少了。  竹楼里的歌声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一个大自然的宝库,傣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善于采集山茅野菜制作各种美味佳肴。与壮侗语族民族相似,傣族人酷爱糯米,主妇们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蒸出一笼晶莹剔透的糯米,煮好一锅黏糯苞谷,这就是一天的主食了。  玉叫家恰好位于村子的三岔路巷口,这里形成了一个迷你小集市。一些咩套(老妇)每天早上会到这个人来人往的地方摆摊,有的卖自家腌制的酸笋、酸菜和豆腐,有的卖菜园里种的豇豆、酸茄、辣椒等,也有的卖从山溪边采来的水香菜、水芹菜、水蕨菜和鱼腥草根,还有山上挖来的新鲜竹笋和叫不上名字的藤叶嫩尖野菜,甚至还有淘来的蜂蛹、蚂蚁蛋、螺蛳等。我们在这些菜摊间流连忘返,各样菜买了些,打算亲自做顿傣家菜肴。  生活在亚热带区域的傣族人饮食习性偏酸辣,喜爱各种菜蔬凉拌和肉食烧烤。我们将酸茄、辣椒先在火炭里烤熟,将买来的水芹菜洗干净切成碎丁,放上食盐葱姜蒜等各种佐料做成一道凉拌水芹菜。嫩豇豆烤熟了,切成段和辣椒用木碓捣碎又是一道可口的下饭菜。玉叫的堂哥送来了牛肉干巴和火炭烤熟的嫩竹笋,搭配一碟酸辣的喃咪蘸水是绝配。我们取下挂在墙上的竹桌,将糯米、苞谷和各色菜品一一摆上。大家围着竹篾圆桌享用着地道的傣味菜,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电视里依然放着女章哈的歌。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凡上新房就会邀请章哈来唱歌,这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傣族章哈”同样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章哈”既是口头艺人,也是世代流传的口头传统技艺。录像里的女章哈是附近有名的玉光燕,40多岁的她外表端庄稳重,歌声甜美清脆。只见她坐在垫褥上,右手拿一把黑底花扇,左手拿着话筒,低着头专注地唱着歌,她旁边有一位年纪相仿的男子在给她吹笛伴奏。章哈的歌声抑扬顿挫,犹如叮咚作响的泉水。镜头之外,四周的听众时不时传来“水水水”的欢呼声。

新式傣楼   作者供图
菩提树下的佛寺   作者供图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