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学术普及读物
首页
>
学术资源
>
科研成果库
>
学术普及读物
年度:
请选择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类别: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关键词:
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全文
类型:
全部
研究
论文
评论
随笔
田野
观点
创作
访谈报道
专著题录
论文题录
项目课题
译文译著
调查报告
古籍整理
学术资料
一般文章
普及读物
工具书
教材
编辑
学人影动
资源分类
专著
160
学术论文
938
研究报告
10
学术资料
120
古籍整理
14
译著
4
译文
18
学术普及读物
1
工具书
10
三报一刊理论文章
7
一般文章
357
论文集
4
书评与序跋
57
编辑
17
教材
3
讲座
46
项目课题
90
访谈、笔谈、媒体报道
221
采写新闻
68
软件
0
音像资料
0
其他
37
《格萨尔王》
作者: 网编委
书 名: 格萨尔王 编 撰: 降边嘉措 吴伟 出版日期: 2008-7 字 数: 200000 出版单位: 辽宁教育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382-8168-2 价 格: ¥48.00 《格萨尔王》内容简介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创造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与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修纪》,印度的《罗摩衍那》、《摩珂婆罗多》等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史诗相比,《格萨尔王传》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 她至今活在人民群众之中,是一部活形态的史诗。 第二她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诗行和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而每一部又有各种不同的异文本和变体,每一个著名的民间说唱艺人,也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它们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具特色,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汇总起来,则篇幅更大,字数更多。 由此又产生一个问题:不仅一般的读者不可能阅读这么浩繁的著作,就是专门从事《格萨尔》研究的专业人员,也很难得到这么多资料。何况《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尚在进行,绝大多数藏文本尚未翻译成汉文,由于语言的障碍,使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广大读者在阅读时遇到更多的困难。一般的读者,很难阅读如此众多的史诗故事,也很难领略和欣赏《格萨尔》这部伟大史诗的全貌和整体风格。 另一方面,藏文《格萨尔》还在搜集整理之中,能够充分反映史诗全貌和整体风格的编纂本和精选本尚未出版。汉文译文更不多。但是,我们祖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如果没有很好的汉文译文本,必然影响到史诗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如果要将《格萨尔》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翻译成外文,向世界介绍与传播,一般来讲,也要以汉文为中介。 正因为这样,从众多的《格萨尔王传》分部本和异文本中,择优选粹,取其精华,编纂一部能够反映史诗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主要人物,雅俗共赏的著作,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著名史诗专家和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教授生前曾一再提出,一方面应该加强藏文《格萨尔》的汉译工作;另一方面要进行古典名著通俗化、大众化的工作,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格萨尔》的丰采。 最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和五洲出版社出版的《格萨尔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个要求。该书约20万字,共分12章。编纂者降边嘉措和吴伟长期从事《格萨尔》研究,是这一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史诗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从数十部分部本、几百万字中,择优选粹,编纂了《格萨尔王》,在编纂过程中既注意了史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又考虑到大众化和可读性,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炉。 这部编纂本,既注意整体性和系统性,又突出重点,将通俗性和学术性较完善地结合在一起;既是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又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既注意史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又尽可能地参阅了各种优秀的、有特色的异文本,吸收其所长;既保持原诗的风格和特点,又注意有可读性,便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读者理解和欣赏。 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这部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伟大著作,用各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介绍给汉族和国内其他各兄弟民族的广大读者,介绍给全世界,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它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增强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的文化交流。 《格萨尔王》主要篇目 第1章为整部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开篇《天界占卜九藏》,也可翻译成《天界篇》。 第2章为《英雄诞生》,讲述的是格萨尔从天界到人间的过程。 第3章至第4章为《赛马称王》之部,这是在整个《格萨尔》里,流传最广泛,最受群众欢迎的一部。 第5章至第8章,讲述的是英雄格萨尔降伏4大魔王的故事,分别为《魔岭大战》、《霍岭大战》、《姜岭大战》和《门岭大战》。以上4部,被称为“降伏四大魔王之部”。 第10章《伽岭之战》,讲述的是岭国君臣焚烧妖尸,格萨尔大王为王子选妃。 第11章是地狱救母。 第12章是整部史诗的大结局,格萨尔完成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使命,返回天界。 2009年6月 《格萨尔》介绍:(背景资料) 《格萨尔》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她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精深博大,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千百年来,在藏族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在整个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区形成一个宽阔的流传带,不但是藏族文化、同时也是喜马拉雅山多民族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格萨尔》代表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可以说是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是藏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的一个瑰宝。国际学术界有人给予高度评价,将她称作“东方的荷马史诗”。 后来流传到周边地区的各个兄弟民族当中,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格萨尔》的基本特点 《格萨尔》产生在古代藏族的部落社会时代。孕育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源头,是《格萨尔》这部古老的史诗的发祥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假若说希腊史诗属于海洋史诗;印度史诗属于森林史诗,那么,我国的《格萨尔》则是典型的草原史诗。 与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史诗,以及世界上其它一些著名的史诗相比,《格萨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是长,她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就其篇幅来说,超过了古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些世界上最著名的史诗的总和,堪称世界史诗之冠。如果加上不同艺人说唱、不同地区流传的各种异文本,其篇幅更加浩繁,内容更加丰富。是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为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二是活,《格萨尔》世代相传,至今在藏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中广泛流传,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格萨尔》在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印度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藏族文化圈也有广泛流传,成为喜马拉雅文化圈的重要内容,是一部活形态的英雄史诗,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希腊史诗和印度史诗早已成为古典文学作品,不在民间流传。因此,《格萨尔》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以她独特的风采,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格萨尔》的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藏族历史上少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也不多见。本身就是一首诗篇,一首悲壮苍凉的诗篇,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一首洋溢着蓬勃生机、充满着青春活力的诗篇,一首孕育着创造精神、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诗篇。 《格萨尔》的结构艺术 《格萨尔》是一部规模宏伟、内容丰富的名符其实的英雄格萨尔的传奇故事。它不仅讲了格萨尔从诞生到逝世、即从天界到人间、又从人间返回天界的全部过程,还讲了英雄诞生之前和逝世之后的故事。民间艺人在说唱时,常常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史诗的全部内容:“上方天界遣使下凡,中间世上各种纷争,下面地狱完成业果。” “上方天界遣使下凡”,是指诸神在天界议事,决定派天神之子格萨尔到世间降妖伏魔,抑强扶弱,拯救黎民百姓出苦海。 “中间世上各种纷争”,讲的是格萨尔从诞生到升天的全过程,这一历史,构成了格萨尔的全部英雄业绩,也是史诗的主体部分。 “下面地狱完成业果”,是说格萨尔完成使命,拯救坠入地狱的母亲、妻子,以及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然后返回天界。 《格萨尔》的结构,不同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史诗,有它自己独特的结构艺术。按照传统的说法,由天界篇、降魔篇和地狱篇三个部分组成。 天界篇由《天界占卜九藏》、《英雄诞生》、《赛马称王》等分部本组成,相当于“序篇”,主要讲述作为天神之子的格萨尔,为了降妖伏魔,造福百姓,从天界来到人间,经历各种磨难,最后在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成为“岭国”——古代藏族的一个小邦国家的君王。史诗里说,格萨尔具备人、神、念(藏族传说中的一种地方守护神)三种品格,是一位半人半人的英雄。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塑造的一位理想中的英雄形象。 降魔篇包括四部降魔史,即:《魔岭大战》、《霍岭大战》、《姜岭大战》和《门岭大战》。此外还有十八大宗、十八中宗、十八小宗等部。这是整部史诗的主体部分。《格萨尔》里讲述的“宗”,都是古代藏族的一个个小邦国家,实际上是大的部落联盟。从这个意义上讲,《格萨尔》是反映古代藏族部落社会发展历史的一部史诗。迄今为止,在世界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像《格萨尔》这样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部落社会的史诗。 最后是地狱篇,包括《地狱救母》、《地狱救妻》、《地狱大圆满》和《安定三界》等部。 整部史诗以英雄格萨尔为中心联结全篇;以事件为中心组织各部,形成连环扣式的结构安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者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使得整个史诗一环扣一环,波澜迭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每一个分部本,都讲述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包括三个内容: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种连环扣式的艺术结构,也是《格萨尔》作为民间说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格萨尔》故事梗概 在《格萨尔》这部史诗里,讲述了这样一个在青藏高原广泛流传的古老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整个雪域藏区,妖魔鬼怪横行无忌,黎民百姓遭受祸殃。在天界的神佛们为了拯救苦难中的黎民百姓,派神子格萨尔到雪域之邦,做黑发藏民的君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赋予格萨尔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历尽艰险和磨难,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经受了磨炼,增长了才干,对民间的疾苦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更增强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超人的神奇力量,率领“岭国”——古代藏族的小邦国家的军民,将作恶多端的妖魔鬼怪统统消灭掉。 天神之子格萨尔发愿到人间,要成就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大业。 格萨尔诞生在长江源头,从他诞生之日起,就依靠神奇的力量,降妖伏魔,为民造福。 但是,作为天神之子的格萨尔,在童年时代也历经磨难,备受艰辛。他的叔父晁通是一个部落首领,他野心勃勃,阴险毒辣,他一心想篡夺岭国的王位。格萨尔诞生后,晁通就一直把他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威胁,夺权王位最大的障碍,处心积虑陷害他。在格萨尔5 岁时,由于遭到晁通的百般刁难和迫害,逼迫与母亲一起与母亲移居黄河源头。年仅5岁的格萨尔,不仅没有像他狠心的叔叔希望的那样冻死饿死在偏避荒凉的黄汉川,反而以神奇的力量,使这片土地繁荣起来。 格萨尔8岁时,岭地降大雪,人畜皆无法生存,岭地百姓只好向格萨尔的放逐地黄河川迁移,在格萨尔的帮助下,在那里生息繁衍。 黄河川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确实是个好地方。看到百姓们安居乐业,格萨尔也像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他又往首曲黄河第一弯的玛麦玉隆松多地方去进行新的开拓。 在这里,格萨尔变化为许多化身,降伏了大大小小的妖魔、煞神,使玛麦玉隆松多地方慢慢变得富裕起来。不知不觉中,格萨尔长到了12岁。 12岁时,格萨尔在整个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成为岭国国王,同时娶岭国最美丽贤惠的女子森姜珠牡为妃。 格萨尔的坐骑江噶佩布也是与他一起从天界下凡的神驹,能通人性,会说话。格萨尔登上金子宝座后,神驹江噶佩布立于金座一侧,长长地嘶鸣了三声,顿时,大地摇动,山岩崩裂,水晶山石的宝藏之门大开。格萨尔被众神簇拥着,一一穿戴整齐。各种宝物皆饰于格萨尔一身,加上华丽的服饰,顿时使他变成了仪表堂堂、威武雄壮的大丈夫。 自从降生以来,格萨尔犹如被乌云遮住的太阳、陷在污泥中的莲花,虽然为众生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却不为人所知,反而处处受辱,被迫飘流四方,历尽艰辛,这大概也是天王令其吃遍人间之苦再做君王,方能体谅下情,为众生多办好事。 至此,格萨尔登上王位,称作“世界雄狮大王格萨尔罗布扎堆”。 众神随着奇妙的仙乐,热烈地祝贺一番之后,慢慢地逝去了。岭国的人们像是被什么提醒了一样,呼地拥向金座,向雄狮大王格萨尔欢呼。这发自心底的欢呼声,震得山摇地动,天上的彩云随之飘舞,海中的浪花随之翻飞。 人们欢呼呵,太阳终于驱散了乌云,莲花终于冲破了污泥,岭噶布终于有了自己的君王,百姓们就要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了。 雄狮大王格萨尔从金灿灿的宝座上站了起来。看着欣喜若狂的百姓们,用雄壮的声音唱道: “赛马的众弟兄呵,岭噶布的众百姓,我本是天神之子、龙王的外孙,今日自称为雄狮大王格萨尔罗布扎堆。我降临人间已经一十二载,历尽艰辛,遍尝苦难。今日终于登上金座,乃是上天的旨意。” 格萨尔接着说: “除了岭国的公敌外,我格萨尔并无私敌;除了黑头藏民的公法外,格萨尔自己并无私法。从今以后,我们岭噶布的百姓,有了十善的法纪,就要把那十恶的法纪抛弃。只要我们齐心努力,众生就能长享太平。” 万众同声欢呼,心悦诚服地拥戴格萨尔为岭国的雄狮大王。 从此以后,格萨尔大王开始了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英雄业绩。他施展天威,东讨西伐,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国的辛赤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古代藏族地区的部落和小邦国家,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 降伏了人间的妖魔鬼怪,黎民百姓享受着祥和幸福的美好生活。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母、王妃珠牡和岭国的英雄们一同返回天界。 《格萨尔》这部英雄史诗,通过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 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的英雄业绩,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斗争。降妖伏魔、惩恶扬善、除暴安良、抑强扶弱、维护公理、主持公道、消除苦难、造福百姓、铲除人间不平、伸张社会正义的主题思想,像一根红线,贯穿了整部史诗。正因为《格萨尔》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在深受苦难的藏族人民当中引起共鸣。这是《格萨尔》古老的史诗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这样积极的、健康的、鲜明的主题思想,在别的民族史诗里,还不多见。希腊史诗里,勇士们主要是为争夺美女和财富而战;印度史诗,主要是宣扬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宗教观念。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藏族人民把一切崇高的品格、美好的理想都集中到格萨尔这个典型形象中,在格萨尔身上,寄托着民族的希望。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动画片,成功塑造格萨尔的英雄形象,让他家喻户晓,其意义十分深远。 《格萨尔》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它的一个重要艺术成就是塑造了数以千计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正面的英雄,还是反面的暴君,无论是男子还是妇女,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都刻画得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格萨尔、珠牡、绒察查根、晁通、丹玛、嘉察协噶等人物,已经成为藏族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此外还有众多的神佛和妖魔鬼怪,他们的形象描绘得也十分鲜明生动,没有雷同和概念化的感觉。 作为民间文学作品,《格萨尔》语言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朴素自然,通俗易懂。这种口语化、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同史诗口耳相传的流传形式有着密切联系。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格萨尔》的语言千锤百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集中地体现了藏族语言的特点和优点,是藏族语言艺术的宝库。这也是《格萨尔》永葆艺术生命力,深受群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民间文学作品,《格萨尔》从本质上讲,不是文人用笔写出来的,而是许许多多来自民间的说唱艺人们用嘴唱出来。与这一特征相联系,从艺术形式上讲,是散韵结合,民间艺人在说唱时边讲述,边吟唱,夹叙夹议;散文部分主要是讲述,而韵文部分则是吟唱,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使广大听众喜闻乐见,历久不衰。结合情节的发展,民间艺人还不时发出精彩的评论和富于哲理、生动有趣的感慨,既吸引了听众,增加了趣味性和娱乐性,又深化了主题,增强了知识性和思想性。 《格萨尔》是反映藏族历史的一面镜子,她深刻地表现了藏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描述了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及其逐步走向团结、走向统一,各民族同胞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是一部形象化的藏族历史,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