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项目课题
首页
>
学术资源
>
科研成果库
>
项目课题
年度:
请选择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类别: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关键词:
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全文
类型:
全部
研究
论文
评论
随笔
田野
观点
创作
访谈报道
专著题录
论文题录
项目课题
译文译著
调查报告
古籍整理
学术资料
一般文章
普及读物
工具书
教材
编辑
学人影动
资源分类
专著
160
学术论文
938
研究报告
10
学术资料
120
古籍整理
14
译著
4
译文
18
学术普及读物
1
工具书
10
三报一刊理论文章
7
一般文章
359
论文集
4
书评与序跋
57
编辑
17
教材
3
讲座
46
项目课题
91
访谈、笔谈、媒体报道
223
采写新闻
68
软件
0
音像资料
0
其他
37
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调查研究
作者: 科研处
【项目名称】 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调查研究 【项目性质】基础【项目类别】国家社科 【起至时间】2010年至2013年【项目承担】黄中祥(个人项目) 【项目内容】 本课题将运用文本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原则,采取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调查步骤和分析方法,从六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分析和归纳:一、哈萨克族叙事诗是活形态的,仍然传承于民间,因此要深入哈萨克族民间调查爱情叙事诗的目前传承状况,搜集至今仍然流传在民间的唱本。二、哈萨克族叙事诗的形成时间至少覆盖6世纪至19世纪这长达15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么大的历史跨度必定会给叙事诗赋予上时代特色,因此要对叙事诗进行历时分析,归纳出其形成的各个历史阶段,揭示其聚合关系。三、哈萨克族爱情和英雄这两类叙事诗的叙事模式基本相同,爱情叙事诗也习惯上被称为爱情史诗,因此要对其叙事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出其共性和个性。四、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叙述的重点是在男女主人公追求纯洁的爱情所经受的种种坎坷上,而英雄叙事诗叙述的重点却是在英雄主人公驰骋沙场、浴血杀敌的场面上,可是主人公为了爱情要赴汤蹈火地去战胜敌人,而驰骋沙场的英雄又不能没有爱情,可见这两类叙事诗有许多相同的母题,因此要对其母题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出母题的最小系列单元。五、在哈萨克族比较流行的200多部叙事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阔孜库尔佩西与芭艳苏露》,这部叙事诗形成得历史比较久远,有30多个版本,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乔•瓦里汉诺夫、瓦•拉德洛夫、贾纳克、M.阔别也夫、葛•波塔宁、雀杰、尼•伊利明斯基和戴吾提这8个版本,因此要对这8个版本进行横向的共时分析,归纳出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的组合关系;六、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归纳,阐述爱情叙事诗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展示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 哈萨克族是现有近40个突厥语民族中保留游牧文化最浓厚的民族之一,现在仍然有一部分哈萨克族牧民在从事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产方式。一定的文学形式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产生、发展和丰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逐渐形成的游牧文化包括其宗教信仰、典章制度、社会习俗、岁时节日以及属于文化深层次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因素,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完整的有别于农耕文化的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 【成果形式】 专著【完成年度】 2013年
哈萨克族叙事诗《阔孜库尔佩西与芭艳苏露》版本比较研究
作者: 科研处
【项目名称】 哈萨克族叙事诗《阔孜库尔佩西与芭艳苏露》版本比较研究 【项目性质】基础【项目类别】院级 【起至时间】 2008年至2011年【项目承担】个人项目 【项目内容】 充分发挥本人精通哈萨克等突厥语族语言文字和拥有叙事诗《阔孜库尔佩西与芭艳苏露》哈萨克、卡拉卡尔帕克、俄等多种文字版本资料的优势,采取文学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游牧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对这近2万诗行的8个版本进行探讨研究: 一、运用民间调查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本人搜集到的《阔》诗的8个版本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考证,使之更加完善、更具代表性;二、把《阔》诗这8个版本的哈萨克文转写成国际上通用的拉丁字母,然后逐行编号翻译成汉语,使文本达到每句诗行哈汉双语对应的状态;三、对《阔》诗这8个版本的演唱和抄录背景及出处进行更加深入的考证和详细的注释,理顺出其形成的整个过程; 四、对《阔》诗这8个版本的区别特征进行横向的共时分析,理出其共性与个性,归纳出其组合关系;五、《阔》诗的形成和传承经历了从6世纪至20世纪这长达15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么大的历史跨度必定会给叙事诗赋予上不同的时代特色,因此要对其进行纵向的历时分析,揭示其几个重大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归纳出其聚合关系;六、通过对《阔》诗8个版本叙事模式的比较分析,梳理出哈萨克族叙事诗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模式,为口头叙事文学的研究提供借鉴个案; 七、对《阔》诗8个版本的母题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哈萨克族叙事诗的基本母题系列单元;八、通过以上纵横比较分析和归纳,阐述哈族叙事诗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所处所发挥的作用,展示哈萨克族游牧文化中的一些显著特征。 以上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是在翻译和注释上。该诗的8个版本大都是19世纪根据艺人的演唱用察合台文字母或基里尔字母纪录下来的,孤僻词、方言词和专业词很多,拼写规则也与现代哈语有较大的区别。把这抄录于近2百年之前的近2万行的韵文作品逐行逐句地转写成拉丁字母字并翻译成不同语系和类型的汉语,有相当大的难度和工作量,然而,这也正是本课题的闪光点和价值。翻译整理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叙事诗汉语文本,不但有利于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本族学者的研究工作,而且也为包括汉族学者在内的非本民族学者提高珍贵的借鉴资料。 【成果形式】 专著【完成年度】 2011年
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少数族裔文学
作者: 刘大先
课题名称: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少数族裔文学
项目牵头负责人:刘大先
起止时间:2007年5月—2010年5月
【主要内容】
本课题试图跨越原本就属于人为划定的学科边界,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现代性文学的一种模式进行探讨。文章将“现代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都历史化,视之为知识范型的一种,考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起源、知识范式的形成、它所折射出来的中国现实,以及所展现的发展可能。因此,尽管会涉及到具体的作家作品,但不打算做的艺术点评与价值估量,那更有待时间的沉淀,也不会试图设立真理的尺度,而是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话语方式的一种,探讨它在文化、社会、政治、历史、地域、宗教诸多关系网落中的存在位置和意义,并围绕相关的问题设计章节,不构建(事实上也不可能)僵化的框架。在帝制天下到民族国家转化的过程中,大传统与小传统、政治民族与文化民族、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之间的缪輵博弈中,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意义与价值。
【最终成果形式】
专著 约25万字
国情调研项目《中国大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状况调查》结项会召开
作者: 科研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中国大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状况调查》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完成预定目标,于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下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会议室召开了结项会。 重大项目主持人朝戈金代表课题组做结项报告,介绍了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邢莉教授、蒙古语言文学系那木吉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高建平研究员、宗教所金泽研究员出席了结项会。 按照结项办法的要求和规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助理王子豪、院国情调研办公室周颖昕、科研局文史哲学部朱渊寿、刘延玲、院财计局管明军等同志出席了结项会。所学术委员会部分成员及课题组成员均列席。 结项会上,院内外同行专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均发表了意见,对调查报告和数据报告给予了较高评价,课题组成员积极回应了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
满族作家老舍创作论
作者: 科研处
课题名称: 满族作家老舍创作论 (一般项目)项目牵头负责人: 关纪新 起止时间:1996—1997 【主要内容】 在于观察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自幼及长获得的满、汉及西方民族的文化薰陶,结合其逐步形成的极具个性化的写作实践和艺术风格,着重分析包括《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月牙儿》、《离婚》、《断魂枪》、《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等世间公认的作家代表作,指出:老舍作为中国现代及当代文坛的一位巨子,他所具备的多重的民族文化参照体系,对于其达到高度的艺术成功,产生了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作用。老舍出身于少数民族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他的作品究竟有没有体现与汉族作家不同的民族素质?如果有,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种体现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了老舍取得成功?这些问号,是本课题所涉及的重点与难点。【最终成果提要】 《老舍评传》 1、在充分注意和借鉴已有老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本课题研究者的特定思路、眼光,全面地重新梳理、总结和描述作家老舍的毕生创作经历,其中特别着意于将老舍作为一位文化型、庶民型的作家来加以观照,重点分析了老舍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写出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断魂枪》、《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龙须沟》、《茶馆》和《正红旗下》等代表性作品,循序而细致地观察了老舍极具个性化的写作实践,尤其是对其总体艺术成就、基本创作风格和成败得失规律,做出深入的探讨。结合大量的具体史料,由幼及长、由表及里地剖析了老舍作为一位少数民族 作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受到的满族、汉族乃至于西方现代民族的文化影响,寻绎并提示出作家的民族心理倾向和多重文化素养,在其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相应而确切的体现。老舍的人生轨迹,是与他所出身其间的京城满族下层社会密切关联的,是与他所经历的中国现代和当代社会风云变幻密切关联的,本专著在将学术思考的重心放在老舍作品文本研究上面的同时,也努力把对老舍一生的人本思索融汇进去,从而在老舍的文学世界中,找寻到这位作家有别于其他许多作家的特殊的生命底蕴。老舍刚一诞生,便遭遇了外寇入侵、父亲战死于国难,这在根本上规定了作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生选择;老舍生长于城市贫民之家,他对穷苦人们的深切情感,贯穿在一生的创作中间,对都市下层生活的熟识和状写,成了他的艺术“绝活儿”;而他自幼接受的京城满族文化熏陶,又极有力地引导着他毕生对京味儿通俗艺术风格的追求;老舍的少数民族出身,以及在其成长过程中满民族特殊的社会处境,使他对民族精神文化等创作命题投注了极大的关切,为他终于成就为一位“文化----思想启蒙型”的大作家,产生了重要作用,他在东西方不同国度里的生活经历以及建立在这种经历之上的对世界不同民族精神的思索,又使他取得了成为世界级杰出文学家的文化视野和价值观念。 2.在充分展示老舍个人文学实绩的基础上,挖掘了由老舍所代表的具有优良传统的满族文学,在与汉文学以及世界文学长期交流过程里的自身流变规律,提炼出老舍艺术成功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史上的示范意义和理论蕴涵。老舍的经验证实,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少数民族作家,不应当,也不再可能到相对封闭的民族文化环境中找寻成功之路,要勇于走进广阔的充满异质文化碰撞的天地,在接受外民族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民族文化的内在魅力和外在风采。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学家里面,老舍属于“植根本源----文化交融型”作家的典范性代表,他对本民族文化有骨肉般的体认,并以本民族的文学创造者为基本自识,对自己民族的文学和文化发展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却又在与外民族的近距离接触中,虚怀若谷,大胆汲纳,从而建立起自己以本源文化为基准而又博采众长的崭新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并把这种观念注入创作实践之中。老舍的创作成功还说明,在多民族竞相发展的现今时代,民族文学要走向广大读者,要走向世界,其创作者应当具备一份深刻的文化自省意识,老舍是最早对满族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产生神圣忧思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之一,一生的许多创作都是围绕捡讨民族文化的主线展开这使他的创作获得了强劲的思想骨力,他的这种文学创作思路,将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一代又一代作家产生启示。 全书45.4万字,重庆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3月出版社了该书的台湾版。
老舍与满族历史及精神文化之关联
作者: 科研处
课题名称:老舍与满族历史及精神文化之关联项目牵头负责人:关纪新起止时间:2004年7月1日—2006年12月31日【主要内容】 本课题要关注和研究的,是老舍与满足历史及精神文化的相互关联,将涵盖以下方面:1、满族的出身与成长环境对老舍人格和心里的模塑;2、满族作家老舍民族心理的衍变轨迹;3、满族传统文化在老舍民族艺术个性养成中的多重侵淫;4、老舍在文学创作中所展示的满族艺术特征;5、老舍以其创作所表达的对满族乃至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思考。【最终成果形式】学术研究专著 25万字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