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采写新闻
首页
>
学术资源
>
科研成果库
>
采写新闻
年度:
请选择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类别: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关键词:
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全文
类型:
全部
研究
论文
评论
随笔
田野
观点
创作
访谈报道
专著题录
论文题录
项目课题
译文译著
调查报告
古籍整理
学术资料
一般文章
普及读物
工具书
教材
编辑
学人影动
资源分类
专著
160
学术论文
938
研究报告
10
学术资料
120
古籍整理
14
译著
4
译文
18
学术普及读物
1
工具书
10
三报一刊理论文章
7
一般文章
359
论文集
4
书评与序跋
57
编辑
17
教材
3
讲座
46
项目课题
91
访谈、笔谈、媒体报道
223
采写新闻
68
软件
0
音像资料
0
其他
37
【民文沙龙第54期·综述】钟进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学“入史”问题
作者: 李斯颖
原题:民族文学研究所举办第54期民文沙龙
活动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5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第54期民文沙龙在京举行。中央民族大学知行特聘教授钟进文应邀主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学‘入史’问题”。民文所副所长安德明主持讲座。
钟进文从中国话语及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出发,认为中国话语是通过对文明史的言说、叙述和阐释而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提出“重写中国文学史”,其涉及面向很多,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问题是话题之一,对此已有各种讨论。当前,我们需要以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创作为关注对象,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学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围绕重写中国文学史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观、多民族文学史观等,这是21世纪初民族文学界讨论的一个核心议题。
钟进文表示,“多民族文学史”是21世纪学术界的关键词之一,这一概念强调各民族文学都是中国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多民族文学史”的提出确实给文学史编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文学史开辟了新空间,然而同时,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张力也凸显了某些盲区。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角度而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各民族文学无论是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几乎各民族都出版了自己民族的文学史或文学概论,有些民族还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文学史,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钟进文认为,围绕少数民族文学如何“入史”问题,除了学界观念和治史态度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本身,思考少数民族文学如何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史是一种国家知识,少数民族文学“入史”对于增进各民族群众“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学进入中国文学史,其基本原则应是坚持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观。
钟进文提出,回顾中国民间文学教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多因“互补”或“特色”而受到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创造和传承这些民间文学的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由此创造了独特的文学表达,进而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三大史诗”、部分少数民族活态神话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以各民族文学共同性为原则编写中国民间文学史,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把握各民族民间文学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如何进一步探索各民族文学的核心历史特质、如何形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并驾齐驱的文学传统等问题,而不至于让少数民族文学“入史”“入教材”形成“双标”。
安德明在总结中表示,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学“入史”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民族文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民文所有关研究人员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等参加活动,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李斯颖)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我所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作者: 文/葩丽扎提·阿地里、玉兰 图/巴义尔、鹰鸽
近日,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玉兰副研究员、知名作家哈达奇·刚先生合作翻译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上下册)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18日在北京大学隆重举办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安德明等1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内蒙古出版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共50余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出席。首发式由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史阳主持,出版座谈会由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翁佳慧主持。
会议上半场由专家致辞和新书揭幕两部分组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她强调了北京大学对东西方史诗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丰民在致辞中表示,该译本的顺利出版是文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珍贵传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杨佐坤社长高度肯定这部古老史诗的出版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史诗学研究会会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研究员谈到,国内学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推动了我国对少数民族史诗传统的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至今已累积数量客观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史诗的文化学术地位得到极大提高,该译本的出版又为史诗学界带来重要的学术成果。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室副主任杨硕从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发,强调了冷门“绝学”研究的重要性,认为该译本是一部高水平译本,其出版对于国内史诗学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丰富了国内外《格斯尔》整理研究的成果体系。译者代表哈达奇·刚先生视频致辞,对该译著顺利出版表达了由衷的祝贺与感谢。
内蒙古出版集团工会主席黄滔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共同为新书揭幕。在随后举行的赠书仪式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向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赠送图书。
会议下半场为新书座谈会,与会学者及嘉宾围绕该译著的翻译成就、学术价值及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研讨,多方面阐述了翻译特点及其学术和推广意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汉文编辑部副主任王静对译本的编辑、出版过程作了较详细介绍,分享了编辑出版过程中的挑战和感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回顾了一代代学者在中国史诗研究领域的付出,认为该译著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出版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研究员认为,译著的出版为国内三大史诗的研究和中国史诗的完整性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对史诗从口头到书面的衍化过程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斯钦巴图谈到,译著内容涵盖了《格斯尔》书面传统中流传最广的两个版本即北京木刻版《格斯尔》和《隆福寺格斯尔》,这两个文本是现存的多个蒙古文版《格斯尔》之中学界运用最多、学术上较为权威的版本,其顺利出版对《格斯尔》经典版本的推广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全国《格萨(斯)尔》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诺布旺丹表示,该译著在2016年出版的上册基础上有了很大提升,内容上包含了两个最经典的文本,体现出三位译者深厚的《格斯尔》研究功底和语言能力;新译本是完全忠实于原著的学术资料本,对名词术语和概念进行了还原,对于史诗翻译领域和文学领域而言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教授拱玉书认为译本是一部语言朴实、文字优美、贴近原文的优秀译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回顾了同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的《玛纳斯》史诗的翻译经验和概况,认为这部译著的出版对今后探讨三大史诗之间的共同规律,总结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共同特征,并与国际史诗学界接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蒙文室主任、研究员乌·纳钦对本译文的科学性和可靠的资料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在学术著作中可放心使用和引用的版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从美术与史诗之间的交叉关系和版本学角度出发,认为其内容涵盖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诸多内容,极具文化普及和推广意义,特别强调中国三大史诗和人类史诗遗产的普及应从青少年抓起。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藏文室主任罗科译审认为,《格萨(斯)尔》是蒙藏两个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最好的文化符号,该译著为今后《格萨(斯)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藏文室主任意娜研究员谈到,该译著作为一个学术资料本,翻译和细节处理、学术考据都极富意义,从阐释学角度看这部译著也承载了语境反哺的功能,对当下学者研究《格萨(斯)尔》提供了更多角度和可能性。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北方多语种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树林肯定了这本译著的学术价值,认为其不仅体现了《格斯尔》史诗的口头性特点,也充分兼顾了两个文本的早期文献性质。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研究室主任王福美副编审从时代意义、科学资料本意义、民族典籍译介意义三个方面总结了该译著出版的意义,认为其出版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史诗的重要论述精神,恰逢其时;具备很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了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拓宽了民族文化的空间,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特性。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那木吉拉教授表示,该译著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看取得一定成绩,不仅是译文也是研究,通过对特殊词汇的考证体现了《格斯尔》史诗中的多民族文化影响,为将来的《格萨(斯)尔》史诗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李连荣研究员从所译版本作为经典的重要性和译文的翻译特点两个方面,阐述了其在蒙藏《格萨(斯)尔》翻译出版史上的重要意义,认为其上册所用版本在内容和章节结构上与藏族和土族相关文本等有高度的关联性,是早期《格萨(斯)尔》分章本的典型代表,也是国际《格萨(斯)尔》研究学术史的起点,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岗龙教授作为本书译者之一,向有关方面表达了诚挚的感谢。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圆满结束。
(文/葩丽扎提·阿地里、玉兰
图/巴义尔、鹰鸽)
民族文学研究所举办“香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专题讲座
作者: 张丹旸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组织开展“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系列讲座第二讲。2024年7月31日,邀请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黄平教授作“香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专题讲座。
黄平教授直面香港回归至今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介绍了香港本土的文化心理与国家认同方面的情况与问题,畅谈了香港的司法、经济与民生现状,全面论述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效。
黄平教授指出,自1841年被英国占领到1997年回归祖国怀抱,香港被殖民历史长达156年,而回归至今不过27年。香港长期在英殖民式统治下,语言、宗教、文化、教育、法律、民俗等都受到其深远影响。目前香港的文化、历史与国家认同问题仍较凸显。英国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法律条例中,直到英女王去世后还存有类似“女皇陛下”“总督”等早已过时的殖民化词汇,最近香港立法会提议对上述相关词汇进行废除或取代。黄平教授表示,香港社会的“去殖民化”关涉身份意识、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等,通过这一耐心细致的润物无声过程,将有助于青年一代更准确客观地了解香港历史、现状与未来。香港本土民众心理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文化教育舆论乃至民生等方面综合下苦功夫。特别要从青少年抓起,才能逐步实现入脑入心入行。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赋予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的职责所在,也是我院专家学者能够发挥巨大学术、学科、学者作用与优势的地方。
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具有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黄平教授指出,当今的香港有一个“再定位”与“再出发”的问题。“再定位”就是香港要在整个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在构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继续发挥独特功能;“再出发”就是香港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既要实现由治及兴,也要积极主动认识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认识香港与内地关系的新变化,并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最后黄平教授强调,香港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的中心地位,且具有雄冠全球的自由开放和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香港“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正在走出一条人类制度文明前所未有的道路,“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香港坚持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不断提高治理水平,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就一定能走上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全体成员高度赞扬此次专题讲座,并对黄平教授教授表示了诚挚的感谢。民族文学研究所丁国旗所长指出,此次系列讲座从跨学科的角度开拓了研究人员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文学研究也是文化研究。香港从法理回归到人心回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心回归,根在文化,重在教育。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只有培养香港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与文化精神认同,香港才能真正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因此,包括民族文学研究所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相关研究单位更要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的优势,多关注与开展有关香港未来发展的专题性研究,切实服务国家工作大局,以实际行动推动“一国两制”在香港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民族文学研究所举办“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的流传赓续与独特价值”专题讲座
作者: 文:张丹旸 图:郭翠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组织开展“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系列讲座。2024年7月24日,所内邀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研究员,中国国家版本馆专家委员会专家李国荣教授作“建设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的流传赓续与独特价值”专题讲座。
主讲人:李国荣 李国荣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面阐述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源远流长历史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档案文献的珍贵价值与独特作用,畅谈了中国古代档案文化在新时代的守正与创新。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李国荣指出,版本典籍与档案文献,是中华文明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信证。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顽强生命力和持续发展。从殷墟甲骨到纸质典籍,各类版本载体蕴含着丰厚历史文化,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华文脉的赓续。中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书写保存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版本文献,成为今天建设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
讲座现场 李国荣强调,档案是国家记忆,具有原始性、唯一性、权威性、丰富性的鲜明特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中国古代档案文献作为国家资治佐证与学术研究金矿,在中华民族巩固国家治理、维护领土完整统一、传播文化思想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石作用。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是特殊文化资源,也是全社会的财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名片、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国际交流的窗口,中国古代档案文献在新时代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开放合作的文化开发、数字网络化的信息传播,全面助力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
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作总结发言,认为此次专题讲座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内容详实、信息量大,很受启发,很有收获,并对李国荣教授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丁国旗指出,中国古代档案文献为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献档案的整理收集、数据资源的保护开发,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家业,也是人文研究的学业,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文化根脉与文明种子基因,是新时代科研人员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
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会开展春季健步走活动
作者: 吉多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丰富广大职工的文体生活,有效提高全所职工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推广体育健身理念,培养积极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4月19日上午,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工会组织全体职工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开展“悦心情,享健康”春季健步走活动。民文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副所长王瑾瑜等30余人参加活动。
民文所参加春季健步走活动的职工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合影
丁国旗书记、所长在动员讲话中指出,本次春季健步走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提升单位凝聚力,加深交流沟通,保持高昂精神,提倡健康理念的一项有益活动,感谢大家积极支持和参与。随后,丁国旗书记、所长宣布健步走活动正式开始。
丁国旗书记、所长发表动员讲话
阳春四月的北京,春风和煦,繁花似锦,杨柳依依,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职工们怀着饱满的精神,迈着矫健的步伐,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健康步道环形五公里,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通过本次活动,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了心情、锻炼了身体,激发了运动热情,传递健康快乐的生活理念,加深彼此交流沟通。全所职工表示,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舒畅的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当中,努力为民族文学研究事业贡献力量。
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春节前夕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同志
作者: 冯王玺
2024年新春来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领导班子以电话、走访等多种方式慰问离退休老同志。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副所长王瑾瑜分别带队慰问在京民族文学研究所老同志:孟庆海、仁钦道尔吉、国淑苹、哈焕章、央金卓嘎等,向他们汇报了院、所情况,并送上院、所党组织的温暖与关怀以及新春的祝福。
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与原副所长、荣誉学部委员仁钦道尔吉亲切交谈
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与国淑苹老师合影
副所长王瑾瑜一行与哈焕章老师合影
在本次走访慰问中,丁国旗书记与仁钦道尔吉老师就院、所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交流,仁钦道尔吉老师结合史诗研究现状,呼吁要高度重视史诗研究。国淑苹老师感谢所领导的关心,对自己当下生活非常满意,个人身体健康、生活无忧,这些与党组织保障有力,对老同志的关怀息息相关。孟庆海老师作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结合实际工作,分享了自己在引领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的体会。哈焕章、央金卓嘎等老同志也纷纷对党组织长期以来的重视和关心表达了谢意,并表示在身体允许、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会继续在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努力深耕、为研究所发展建言献策。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