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资源>科研成果库>编辑
年度: 刊号: 类别:
关键词: 类型:
《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年精选集》
作者: 汤晓青 主编
  书名: 《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年精选集》 作者:    汤晓青 主编   出版日期: 2014年7月 页 数   250 页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1984   价 格: 79元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年论文精选形成专题论集。精拣历年来的“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热点焦点话题,包括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多元文化与文学批评、文化认同与身份问题、跨学科学术视野中的文学生态等话题,这些话题基本涵盖了新世纪以来关于多民族文学研究的前沿性话题。本书的意义不限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研究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范式转换的生动示范。  目录创建并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关纪新】/001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内涵及相关问题【李晓峰】/012中国多民族历史书写与文学书写比较【曹顺庆 叶天露】/028“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徐新建】/041多民族文学表述与多形态介体表达——高校多民族文学教学方法实践的可能性【彭兆荣】/053少数民族知识、地方性知识与知识等级问题【李 怡】/067现实抑或理想纲领——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的思考【姚新勇】/075“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刘俐俐】/089观念与方法: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学理性阐释二题【罗宗宇】/107在歌谣中与主流相遇——民国贵州民族文学话语发生的一种考察【杜国景】/115论中华文学的多元结构和丰富内涵【梁庭望】/131作为民族叙述的“单边叙事”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欧阳可惺】/146批评的“接地性”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践行路径【李长中】/163当代民族文学研究片论——兼评《萎靡的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张直心】/178论壮族文学新质与新壮族文学【黄伟林】/185边地风景与少数民族诗歌的民族国家想象——以晓雪、饶阶巴桑、张长早期诗歌为例【马绍玺】/192文学的暗河——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潜在写作”【潘年英】/200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动态发展历程【周 翔】/212融汇进取的羌汉文学关系略论——以羌族诗人羊子的诗歌为例【徐希平】/224唐诗中的西域“三大乐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高建新】/238主编简介  汤晓青,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理事。学术专长为少数民族古代文学。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民间文学》
作者: 毛巧晖 王宪昭 郭翠潇
  书  名: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民间文学 作 者: 毛巧晖 王宪昭 郭翠潇 出版日期: 2013年6月 页数: 173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16128527 价 格: 36元   内容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民间文学》摘编的内容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看法,按照内容分为:论民族民间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论民族民间文学内容、论民族民间文学的形式与创作三个重要主题,无法归类地放在了“其他”中,通过这四个选题的摘编,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在民族民间文学起源与发展、内容、形式与创作等方面的主要思想以及理论贡献。 目录 一 论民族民间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1.对“自然法”历史学派的批评 2.民族的、地方的文学与世界文学 3.关于爱尔兰的神话史前史与古代民间传说 4.古代爱尔兰“古制全书”与远古的多神教 5.爱尔兰神话式史前史的传承 6.古歌和口头传说中的英雄 7.影响宗教的力量 8.异教神话传说中的历史 9.摩尔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10.摩尔根对人类史前史分期的确定 11.人类文明早期的三个阶段 12.人类发明开启文明时代的曙光 13.论小说的民族性 14.社会分工与个体家庭的产生 15.关于民族的产生 16.关于人种观的批评 17.关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分期 18.古代人类社会形态的地理差异 19.家庭的早期形态与亲属关系 20.蒙昧期的氏族萌芽 21.野蛮时代的口头文学 22.发明在人类野蛮时代的意义 23.氏族祖先与宗教仪式 24.关于民族文化 25.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义 26.关于无产阶级文化 二 论民族民间文学内容 1.文学与民族文化 2.论民族与阶级的关系 3.论被征服的先进民族的文化 4.文学艺术与民族性 5.婚姻家庭与民族文化 6.宗教信仰问题 7.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文学艺术 8.欧洲各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学 9.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10.妇女问题 11.推崇奥地利喜剧 12.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13.文学与宗教信仰 14.民族文化与各民族共同的文化 15.论民族差别 16.列夫·托尔斯泰与工人运动 17.民族文化自治 18.社会主义可以消除民族压迫 19.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0.党内的民族问题 21.关于民族主义问题 22.文学出版物与书报检查制度 三 论民族民间文学的形式与创作 1.语言的改造 2.母语对作家创作的作用 3.谈语文学 4.通过作家作品学习语言 5.语言与劳动 6.德语对德国文学的影响 7.谈母语教学和语言霸权 8.谈外来语的滥用 9.语言与上层建筑 10.谈乌克兰语言和文化的自由发展 11.语言模仿与雕琢 12.现代文学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13.民族文学形式的多样性 14.谈民间小说 15.民间故事的当代性 16.用歌谣传承日耳曼人的历史 17.利用资本主义留下来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 18.作品不是作家的生存手段 19.论作家的创作自由 20.评犹太文学家的特点 21.共产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分工 22.作者意图的正直性 23.谈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 24.作家应认真研读各民族古典诗人 25.评改写自斯堪的那维亚民间诗歌的演出 26.谈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民歌创作 27.利用各族人民的文学和生活进行文学创作的新气象 28.评奥古斯都时代的文学艺术 29.论中世纪早期的丹麦英雄诗 30.谈斯拉夫人的史诗 31.谈比较的方法 32.文学创作离不开文学评论 33.谈文学艺术的倒退倾向 四 其他 1.论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平等 2.谈民族优越性 3.谈民族平等 4.谈民族压迫与民族团结 5.论资产阶级时代与民族的产生 6.谈劳动与艺术的产生 7.帮助落后弱小民族发展语言和图书报刊 8.谈独立自主的国家和人民 9.论对华战争 
《中国文学通史》(全12册)
作者: 张炯 邓绍基 郎樱 主编
 
 中国文学通史(全12册) 主编:张炯 邓绍基 郎樱 出 版 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1
 版 次:1
 页 数:6611页 
 字 数:650000
 印刷时间:2011-12-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39950020
 包 装:盒装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9959702 
 条形码: 9787539959702 内容简介     张炯等编著的《中国文学通史》是一部由代表国家级水平的专家团队历时十余年精心打造的精品文化工程,代表了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趋势,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繁荣新时期文学研究,促进各民族的团结,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满足了近年来各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图书馆以及专业人员的科研与阅读需求,对满足年轻读者的数字化和在线阅读需要亦有所助益。 目录
 《中国文学通史·第一卷》目录: 
 总序 
 古代文学绪论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中华原始社会的文学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起源 
 第二节古代神话和传说 
 第三节神话的宝库《山海经》 
 第二章书写文学的萌芽和散文的开端 
 第一节夏商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概述 
 第二节文字的产生和书写文学的萌芽 
 第三节散文的开端 
 第三章《诗经》与周代礼乐文化 
 第一节周代礼乐文化发展概述 
 第二节《诗经》的性质与分类 
 第三节《诗经》作品的产生时代 
 第四节《诗经》的结集 
 第五节《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第四章战国时代文学的繁荣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大发展 
 第二节战国时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战国时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及特色 
 第五章史传散文 
 第一节史传散文的兴盛概况 
 第二节编年史的杰作——《左传》 
 第三节<国语》及《公羊传》、《穀梁传》 
 第四节列国纷争的历史画卷——《战国策》 
 第六章百家争鸣和诸子散文 
 第一节诸子散文概述 
 第二节《论语》及其他儒家经典 
 第三节雄辩精深的《孟子》 
 第四节瑰奇恣肆的《庄子》 
 第五节《荀子》和《韩非子》 
 第六节《老子》和其他子书 
 第七章爱国诗人屈原 
 第一节屈原的生平和楚国的处境与文化 
 第二节诗家的千古杰作《离骚》 
 第三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四节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一节悲秋之祖宋玉 
 第二节其他楚辞作家和作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代文学 
 第一节赢秦统一过程中的文化特征 
 第二节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第三节李斯及秦代奏章 
 第四节出土文献中的秦代文学资料 
 第五节秦代诗歌及其他 
 第二章西汉前期文学 
 第一节汉初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陆贾与贾谊 
 第三节枚乘、邹阳、贾山、晁错 
 第四节司马相如及其他 
 第五节刘安、严忌及其他 
 第三章史传大家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 
 第二节《史记》的成书及其体制 
 第三节《史记》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史记》的文学特色 
 第五节《史记》的注释与版本 
 第六节《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西汉后期的文学 
 第一节西汉后期的社会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王褒及其《洞箫赋》 
 第三节刘向和古典文献整理 
 第四节辞赋家扬雄 
 第五章东汉文学 
 第一节东汉的社会、政治和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班固、班昭兄妹 
 第三节科学家张衡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蔡邕、赵壹和祢衡 
 第六章王充及其他散文家 
 第一节思想家王充的散文作品 
 第二节王符和仲长统 
 第三节东汉其他散文家 
 第七章汉代乐府文学 
 第一节乐府歌诗的收集及其类别 
 第二节乐府歌诗的特色和成就 
 第三节乐府长篇叙事之作《孔雀东南飞》 
 第四节乐府文学的影响 
 第八章五言诗的成长 
 第一节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节古诗与“苏李诗”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汉末建安文学 
 第一节文风的变革者曹操和曹丕 
 第二节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植 
 第三节王粲、刘桢及其他建安作家 
 第四节饱经流离的女诗人蔡琰 
 第二章魏末和西晋文学 
 第三章东晋文学 
 第四章田园诗人陶渊明 
 第五章 南朝作家(上) 
 第六章南朝作家(下) 
 第七章文学总集的编纂与文学批评的繁荣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第九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十章十六国与北朝文学 
 第四编隋唐前南方民族文学 
 第一章隋唐以前民族关系史 
 第二章开天辟地神话 
 第三章人类起源神话与洪水神话 
 第四章与自然关系及文化英雄神话 
 第五章古族古国神话传说 
 第六章《越人歌》与《白狼歌》 
 本卷后记 
 卷后索引 
 …… 
 《中国文学通史·第二卷》 
 《中国文学通史·第三卷》 
 《中国文学通史·第四卷》 
 《中国文学通史·第五卷》 
 《中国文学通史·第六卷》 
 《中国文学通史·第七卷》 
 《中国文学通史·第八卷》 
 《中国文学通史·第九卷》 
 《中国文学通史·第十卷》 
 《中国文学通史·第十一卷》 
 《中国文学通史·第十二卷》  
《民俗学科建设报告书》
作者: 董晓萍 朝戈金 黄涛 主编
主编:董晓萍, 朝戈金, 黄涛出版日期: 2012年8月1日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ISBN: 9787507740783项目来源与出版资助:温州大学&ldquo;558&rdquo;学科建设工程民俗学&ldquo;重中之重&rdquo;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ldquo;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rdquo;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项目&ldquo;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与社会应用&rdquo;&nbsp;内容简介&nbsp; &nbsp; &nbsp; 本书共分为主题报告、理论研究篇、实践探索篇、典型案例篇、政策机制篇共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加快上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切实加强农村涉农监管平台建设等。目录序言:民俗学的独立建设与学科群的发展凡例华北地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地区安徽大学复旦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温州大学烟台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南地区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地区河南大学一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地区辽宁大学西北地区青海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南地区云南大学附录附录一 关于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学科分类变更的意见附录二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的创新建设附录三 作者分工
《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
作者: 朝戈金 董晓萍 萧放 编
&nbsp;作  者:朝戈金 董晓萍 萧放 编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1-01ISBN:9787516128350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985三期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ldquo;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rdquo;内容简介  《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的主题是&ldquo;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rdquo;。在结构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理论民俗学的新发展,及其在社会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综合研究;第二部分,民俗学本体研究,及其特色专题;第三部分,跨文化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目录前言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新时期民俗学研究与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 口头传统研究:探索人类表达文化之根 东方民间文学与东方文学 故事学研究与当代文化建设 21世纪以来的中外神话学 历史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神话怎样与历史纠结:三个地名引出的故事 解释模式、态度、视角,文化相异性研究方法的探讨 比较民问文学研究的资料与方法&mdash;&mdash;以东方民间文学中的中日印越英雄回家故事为例 附录 附录一 主讲教授讲义摘要(选刊) 当代社会的民俗学研究:中美两国的例子 从民间来,返回民间:维吾尔民间达斯坦的记录与民众接触 民族民俗学研究&mdash;&mdash;以新疆哈萨克民俗调查为例 &ldquo;古镇化&rdquo;现象与民俗学研究 附录二 开学与结业典礼致辞 研究生暑校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中文教育与研究生教育 民俗学研究生暑校进修教育 暑校学习三感受 西部民族民俗学教育 附录三 2012年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中国民俗学研究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招生简章&nbsp;
《中国史诗学读本》
作者: 朝戈金 主编
&nbsp; 书  名: &nbsp;中国史诗学读本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作 者: 朝戈金 主编&nbsp; 出版日期: 2013年5月 字 数: 441,000&nbsp;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1470-4 价 格: 66元&nbsp; &nbsp;内容简介&nbsp;&nbsp; &nbsp; &nbsp; &nbsp; 从19世纪后期在华传教士把西方史诗引入中国,到20世纪20-30年代对东西方史诗的介绍,再到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发现和学科的建立,后至21世纪初史诗研究的发展以及观念和范式的转换,中国史诗研究的著述已经蔚为大观。本书精心遴选的二十五篇论文基本上反映了百年来中国史诗学的前沿性成果,在中国史诗学发生和发展脉络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见解独特,且影响力持久,是史诗学界同仁们一直称道和反复引证的经典性理论文献。编辑此书的目的是希图国内外史诗研究者,本科生和研究生,乃至广大史诗学爱好者们能更好地了解百年来中国史诗学的学人们在这个领域的开拓与创造,进而推动中国史诗学研究。编者简介  朝戈金,195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民俗学)博士,美国密苏里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长、研究员,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ICPHS) 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史诗学与民间叙事传统。已出版专著《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译著《口头诗学:帕里&mdash;洛德理论》;代表性论文有《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口头诗学五题:四大传统的比较研究》(合写)、《西方史诗学术史谫论》,《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mdash;&mdash;口头诗学问题》等。目录正名杂义&middot;史诗 /章太炎摩罗诗力说 /鲁迅门外文谈&middot;不识字的作家 /鲁迅故事诗的起来 /胡适史诗 /郑振铎史诗问题 /闻一多&ldquo;藏三国&rdquo;的初步介绍 /任乃强《罗摩衍那》在中国 /季羡林谈史诗《江格尔》中的《洪格尔娶亲》 /宝音和西格日出扶桑:中国上古英雄史诗发掘报告&mdash;&mdash;文学人类学方法的实验 /叶舒宪近东开辟史诗&middot;前言 /饶宗颐蒙古英雄史诗中马文化及马形象的整一性 /巴&middot;布林贝赫格萨尔王与历史人物的关系&mdash;&mdash;格萨尔王艺术形象的形成 /佟锦华英雄的再生&mdash;&mdash;突厥语族叙事文学中英雄入地母题研究 /郎樱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middot;序 /钟敬文蒙古─突厥英雄史诗情节结构类型的形成与发展 /仁钦道尔吉《摩诃婆罗多》译后记 /黄宝生叠加单元:史诗可持续生长的结构机制&mdash;&mdash;以季羡林译《罗摩衍那&middot;战斗篇》为例 /施爱东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mdash;&mdash;以诺苏彝族的口头论辩和史诗传统为例 /巴莫曲布嫫藏族口头传统的特性&mdash;&mdash;以史诗《格萨尔王传》为例 /杨恩洪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的互动和表演文本的形成过程&mdash;&mdash;以蟒古思故事说唱艺人的田野研究为个案 /陈岗龙二十世纪汉语&ldquo;史诗问题&rdquo;探论 /林岗奥德修斯的名相 /刘小枫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 /尹虎彬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 /朝戈金《中国史诗学文选》选文出处&nbsp;&nbsp;编者推荐&nbsp;  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发掘、搜集、记录、整理和出版,不仅驳正了黑格尔关于中国没有史诗的著名论断,也回答了五四以后中国学界曾经出现过的&ldquo;恼人的问题&rdquo;,那就是&ldquo;我们原来是否也有史诗&rdquo;?我们今天知道,在中国的众多族群中,流传着上千种史诗,纵贯中国南北民族地区。其中藏族和蒙古族的《格萨(斯)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已经成为饮誉世界的&ldquo;中国三大英雄史诗&rdquo;。此外,在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各族人民中,至今还流传着数百部英雄史诗;在南方的众多民族中同样也流传着风格古朴的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和英雄史诗。这些兄弟民族世代相续的口传史诗,汇聚成了一座座口头传统的高峰,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阔景观,也是令中华民族自豪的精神财富。  中国史诗学术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最初的译介域外史诗和研究成果、开展中国史诗传统的蒐集、整理和出版,到渐次展开浅显和专深不同层次研究工作的几个阶段。晚近的中国史诗研究,在问题意识、研究理路、技术路线、田野方法等多个方面,逐渐显现出某种学术研究范式的创新和开拓,那就是牢牢立足中国极为丰富的活形态史诗传统,结合国际史诗学晚近的发展趋势,在如下环节上有所建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史诗学术语体系,总结田野研究和田野再认证模型,归纳意义生成和传递的&ldquo;五个在场&rdquo;要素,反思文本制作的&ldquo;格式化&rdquo;弊端,搭接起古代经典和当代活形态口头传统之间的类比关联,阐释句法程式与隐喻之间的对接和组构规律,等等。读者当能从该读本中看到中国史诗学发展的足印。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nbsp;  【封面图片说明】《格斯尔汗传》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北京版木刻本,梵夹装,框高13.5厘米,宽46.5厘米,四周双栏,版框左侧有汉文《三国志》三字,书名页背后朱印佛像,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格斯尔汗传》版本。在国内外学术界较有影响,曾被译成德文、日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9693,现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宫。&nbsp;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