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25年>04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镜像两端的参照和生成——“中国童话”域外编译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2025年 04期
作者: 孙天娇 吴翔宇
民间童话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表征。西方来华传教士和汉学家编译的一系列“中国童话”既形塑了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文化他者,也为中国学者反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关系提供了切入口,进而扩充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深层关系。“中国童话”系列以其知识生成性介入了世界文学谱系,而彼时中国学者的批评则使“中国童话”系列再度回流到中国,从而开拓了双向互动的文化传播路径。这一系列“中国童话”集的编译熔铸了中外资源的镜像参照,不仅为中国形象的自我塑造、中国故事的当代讲述提供了知识依据,而且为民族儿童文学的创造注入新的活力,推进了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何为梅葛:回到彝族叙事传统的考察 2025年 04期
作者: 董秀团 王自梅
作为中国南方活形态史诗,梅葛史诗的存在形态复杂,文本类型丰富,表演形式多样,学界对其概念和边界的认识长期存在争议。回答“何为梅葛”这一问题,需回到彝族叙事传统,从纵向维度厘清梅葛史诗的传承脉络,在共时层面呈现史诗的叙事内容、表演语境、演述主题、表演方式等诸要素之间的相互指涉。通过考察“述什么”“为何述”“如何述”等方面可知,梅葛是彝族民众在日常实践中形成的以“述源叙根”为核心的口头史诗演述传统,具有较为稳定的叙事脉络和演述法则。梅葛史诗以宇宙和人类起源为开头的程式化叙事结构,亦为南方活形态史诗所普遍共享,这在史诗演述中具有典范意义。
泼水节起源神话的历法指涉和泼水习俗的仪式象征 2025年 04期
作者: 张诗尧
傣族民众通常认为泼水节期间的泼水行为有清洁和祝福的意义,学界则多认为泼水习俗源自农业社会的求雨需求。分析泼水节的历法功能及其起源神话的历法指涉可知,节日中的泼水习俗本意并非求雨。泼水节起源神话的聚合式结构要素表明,该神话蕴含着人们关于春分时节季节轮转、生命复苏的自然时间观。泼水习俗源自人们在春分时节基于水的清洁和滋养功能而举行的祓除与再生仪式。泼水习俗能够流传至今,得益于历法制度和宗教制度对其仪式象征意涵的整合与调用。当下仍然笃用傣历、虔信佛教的滇南傣族民众,将泼水节视为辞旧迎新的年节,将泼水习俗的含义解释为清洁和祝福,本就契合该节日习俗的本意。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2025年 04期
作者: 周根红
1958年开展的“新民歌运动”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新民歌”的内容和相关文化事象研究、“新民歌运动”的历史考察、“新民歌”与“新诗道路”的关系,以及对《红旗歌谣》的研究,而没有关注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新民歌运动”中组织出版的“新民歌”选集的状况。与《红旗歌谣》《新民歌百首》等和“新民歌运动”共生的选集不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民歌”选集不仅体现了该社对“新民歌运动”的响应,还彰显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构建新的民间文学体系的努力。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视域下郑振铎的俗文学整体观 2025年 04期
作者: 杨慧 梁晓萍
在旧有传统和西方思潮共同形成的时代语境中,郑振铎的俗文学整体观是对俗文学发展历程中诞生的各类俗文学文体的整体观照,意在打通古今文体壁垒、打通中外文化壁垒,动态把握俗文学发展,实现俗文学在多文化空间的互文同构。同时,这一俗文学整体观也聚焦俗文学的世俗性特征,对俗文学演述场域进行图像式描摹,以凸显俗文学在世俗文化层面具有精英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视域下,反观郑振铎开掘俗文学作品、重估俗文学价值,以熔铸古今、再著新史的学术实践,可见其俗文学整体观蕴含了保存民族文献、赓续民族文化的时代意蕴,对当前俗文学研究的体系建构和学科建设仍具启发意义。
论埃内斯托·德·马蒂诺的神话学思想 2025年 04期
作者: 胥志强
借助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意大利的民俗学者埃内斯托·德·马蒂诺发展出了一种关于从属阶层或被压迫者的神话学思想。他认为神话发生的根本背景是生存或在场的危机,诸如技术落后、经济贫困与社会压迫等现实因素。神话和仪式的功能在于引导在场从现实历史世界撤退,进入象征的“元历史”,从而对危机的在场进行补救,因此神话是从属阶层克服精神苦痛的必要文化手段。
论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妇女问题”话语中的情感结构转变 2025年 04期
作者: 马新亚
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由对西南联大女生趋新爱美之风的批判,展开了他对“妇女问题”的持续思考。沈从文将女性的母性本能及男女两性对生命稳定感的需求作为家庭建立的内驱力,从而使浪漫之爱的疏离感与颠覆性在婚姻的制衡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沈从文的情感涵容式话语模式,将浪漫之爱与家国母职和同情之心相连缀,催生出了一种有关日常经验和生命本体的共情。
意识、标准与目的:沈从文自选本的选编实践 2025年 04期
作者: 向吉发
自编作品选是沈从文表达思想、沟通读者的重要方式。他的选编意识存在一个由弱到强的演变过程,他的自选本部分以“时间”为标准选成,部分以“精”“优”为标准选成,后者凝聚着他的“用心”。沈从文通过自选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多面的、艺术圆熟的、以写作为志业的作家形象,又利用自选本的整体性和“二次”发表机会表达自己的文化政治主张,还赋予自选本总结过去、重新起始的标志性意义和缓解创作焦虑的情感功能。
情感研究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 2025年 04期
作者: 汪荣
情感研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前沿理论话题,也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共情机制建构了现代国家的想象与认同。少数民族作家在跨民族的情感书写中凸显了“和解美学”。他们以“拟亲属关系”进行了个人、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情感的连锁”,展开了朝向情感共同体的文学实践。
史诗重述中的多重话语表达——以《格萨尔王》《神授》《神授·魔岭记》为例 2025年 04期
作者: 何城禁
在现代化进程中,格萨尔史诗的传承模式由集体传承逐渐演变为个体传承。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格萨尔史诗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口头传统到文学书写,格萨尔史诗成为21世纪以来藏族文学、文化的重要新视点。阿来、次仁罗布、梅卓深入体察格萨尔史诗及其传承问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推动族群记忆的个性化重述与精神建构,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焦虑感和现实关切。
口头传统与彝族汉语新诗的美学特征 2025年 04期
作者: 刘启涛
“五四”以来汉语新诗写作的优秀传统和彝族口头传统构成了彝族汉语新诗写作的两大资源,并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主要体现为普遍存在的歌谣化特性、富有文化神秘气息的现代性气质,以及宏大的抒情理念。在当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学史框架下,彝族汉语新诗的发展路径及其美学特征构成了一个典型案例。
史诗性书写与历史性重构——论彭学明长篇小说《爹》 2025年 04期
作者: 聂茂 王兵兵
彭学明的长篇小说新著《爹》具有鲜明的史诗品格和重构历史的人文倾向。小说立足于宏大的时空结构,对社会场域和民间生存本相进行精细描摹,展现出一幅全景式历史画卷;从多样性与复杂性、平凡性与英雄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方面对历史人物进行多维刻画,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平民英雄群像;通过还原历史真相、扩展历史视野、深描历史过程,揭示历史的真实性、整体性与过程性。作者突破传统历史叙事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实现叙事与抒情的一体化,建构了以抒情性为突出特征的现代史诗的民族形式。
金代扈从文学论 2025年 04期
作者: 胡传志
金代前期和中期文人扈从皇帝远出春水秋山,途中有所创作。蔡松年、赵秉文等人的扈从之作表现金莲川等地的美丽风光,开启中国文学史草原书写的新境界,改写唐代边塞诗以来的边塞地域观。赵沨、赵秉文等人的扈从作品完整、生动地记载了春水秋山这两种北方民族特色活动,充满诗意,反映出金代中期的承平气象。金代扈从之作继承前代美刺传统,在美颂和讽谏之间获得平衡,有效避免御用文学一味颂上的缺陷。金代扈从文学是研究边塞风光以及民族交融的重要文献。
元好问禅学思想及“援禅入诗”考论 2025年 04期
作者: 刘成群
根据元好问的记载,可以梳理出多条关涉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的谱系,丰富了学界对金元时代北方禅宗传承的认知。元好问禅学思想富于特色,他倡导“合”,追求圆融无碍的境界;同时提出“不知有文字”“学至于无学”等颇具机锋的看法。在具体创作中,元好问尝试“援禅入诗”,追求一种圆熟空寂的禅学特征。但总体来看,元好问“援禅入诗”的成效并不显著,其儒学本位意识可能是影响发挥的原因之一。
元代蒙古传主碑传文中的多族互动 2025年 04期
作者: 李雪
元代以蒙古人为传主的碑传文大量出现,这些碑传文展示了多族士人的认同、互动与交融。蒙古士人为先人树碑立传,接纳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礼俗,认同并传承中原文化。其碑传文呈现出多族士人的友好交往以及当时多元的社会关系,记录了多族士人共同推动元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景况。系统考察以蒙古人为传主的碑传文,有助于认识元代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的现象,进一步了解元代多元一体的历史盛况。
论清初宗室文人的园林雅集 2025年 04期
作者: 岳立松
清初博尔都、岳端、文昭等宗室文人构园筑亭、谈文论艺,在生活模式与趣味好尚的转变中经营出儒雅的文化氛围和诗性空间。他们以皇室贵胄为纽带广结文士,开展同道唱和、同吟共乐的园林雅集,建立起认同传统文化趣味的审美追求及与汉族文士同情共感的精神沟通。宗室文人经由汉族文士的揄扬而振采骚坛、树声文囿;满汉文人的园林交游也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潜隐着文治意图和政治之功。清初宗室文人的园林文会成为透视清初政治变迁、民族交融、诗文创作的重要维度,成为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路径。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