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25年>03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论少数民族文学史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2025年 03期
作者: 李晓峰
少数民族文学史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1949年后的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学映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和理论资源。少数民族文学史料中的“各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繁荣”“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等文学共同体话语,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核心概念、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贡献。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不能忽视少数民族文学史料及其理论研究成果。少数民族文学史料研究亦应在史料体系、研究方法上加以创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供更多史料资源和思想智慧。
南岭走廊花婆神叙事与多民族文化共享研究 2025年 03期
作者: 冯智明 陈俊宇
花婆神崇拜是南岭走廊汉、壮、瑶、侗、仫佬、毛南、布依等民族共有的俗信,其发源于远古先民以花为对象的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后逐渐融入各民族创世神话、人生礼俗、节日祭祀、民俗医疗、经书文本。相关神圣叙事从将花的生长与人的繁衍成长进行象征类比的思维出发,认为花是人魂与生命的来源,花婆是掌管花山、生育和命岁的神祇,此为自然与文化相勾连的产物。花婆崇拜及其衍生文化的共同性体现了南岭走廊各民族共享与互鉴的文化共生图景,是民族间长期以来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对这一文化共生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机制,对于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南岭走廊实践路径,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海外汉语教学与老舍的文学创作 2025年 03期
作者: 潘超青
海外汉语教学经历为老舍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伴随汉语教学形成的职业素养、文化认知和语言观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海外教学的需要使老舍以包容的心态面对跨文化差异,借鉴他者,反思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以超越性的文化视角考察现实社会的创作思维。通过面向外国学生阐扬中国文化,确立起民族文化丰富性和经典性的意义。老舍将对社会人生困厄的思考与民族文化语境结合起来,融入基于民族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创作。语言教学实践也促进了老舍语言观的形成,将规范性、通俗性与典雅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其自然、平易、精炼的语言风格与教学中对民族标准语的理解和感受密不可分,而幽默手法的策略性运用则凸显了老舍对民族诙谐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学资源...
论青年老舍的世界意识——以成长小说《二马》为中心 2025年 03期
作者: 傅钱余
老舍客居英国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二马》,常常被认为旨在中西文化比较。依据社会学生命历程理论,此时的老舍正值青年时期,作品亦表现出了该年龄阶段的精神困惑,因此,可以将之看作是一部青年成长小说。老舍具有超越许多同时代人的冷静心态和世界意识,他由自身的精神困惑进而聚焦和思考文化与个体的关系、人的生存意义以及超越文化偏见的方法。
比较文学视野下老舍疾病言说的现代性研究 2025年 03期
作者: 续静
老舍创作的现代疾病言说是对传统疾病言说的继承和突破,具有跨学科、跨文明、跨时空的性质。老舍的气质及医患经验影响他对生理疾病与病态的混写倾向、素材选择和主客观判断。他笔下的疾病真实与疾病修辞基于启蒙而具有超前的预见性,其美学风格是“沉郁的笑”,言说方式是传统与现代医学话语的集合。老舍疾病言说的文化人类学意义由修辞层面指向普适性的社会、文化层面。    
“后羿射日”神话的生成及其文化赋义 2025年 03期
作者: 刘全志
“后羿射日”神话的生成不是单线的衍生,更非同一类别文本的直线演绎,而是多重话语和复杂线索的汇集、重组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后羿射日”植根于多样的知识、观念和话语源泉,其中有持久传承的文化传统,也有历史叙事的虚化和干旱救灾等社会经验、现实生活的参与,更有儒家、墨家、道家等价值观念的形塑。“后羿射日”文化建构的过程涉及历史事件的认知、知识观念的集聚、话语表达的提炼以及精英阶层的价值追求等,故“后羿射日”在秦汉社会得以与帝尧的治世理念相结合,进而完成了早期叙事的文化赋义之路。
“流观山海图”:早期“山海经图”的生成、流变与接受 2025年 03期
作者: 程梦稷
在《山海经》的接受史中,早期的图像实践构成理解《山海经》“古图”假说与明清以来现存“今图”之错位问题的关窍。自中古以来,在关于《山海经》的阅读视野中,摹绘鸟兽的博物图像开始扮演关键角色。在这一图像实践与接受过程中,“山海经图”这一概念为此类图像传统赋予了新的名义与理解方式。在《山海经》“古图”无传而异说纷呈的背景下,这种经由“秘画”创生与“模本”流衍所另起的图像传统,不仅开启了《山海经》的“今图”序列,而且折射并放大了《山海经》在地理与博物两种认知方式间的转折与裂变,从而为重审《山海经》的知识接受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市农互侃:城乡交往中的俗语生产和生活变迁——对鲁中莱芜区、博山区交界地带的考察 2025年 03期
作者: 姬厚祥
莱芜区和博山区接壤于鲁中腹地且经济结构迥异,这使两区交界地带的民众必然发生密切的日常往来,具体表现为居住在莱芜东北边缘村落的农民大量涌入博山老工业区谋求“活路”。频繁的城乡交往使博山区市民与莱芜山村农民的日常生活习俗发生激烈碰撞,两类人群相互调侃的过程生产了大量当代俗语。这些俗语将各自视角下的对方特征巧妙凝练,并由此建构了富有冲突感与对抗性的城乡关系。“互侃”缘起于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伴随市农交往持续深化,这种差异感在农民生活的市民化过程中逐渐减弱。莱芜、博山城乡交往中生产的俗语亦表明,认同与向往是实现乡村生活变迁的内驱力。
中古时期踏歌渊源及其流变再探——兼论刘禹锡《纥那曲》与踏歌的南北融合 2025年 03期
作者: 张丹阳
中国古代踏歌的起源和传播材料呈现出地域的多样性,踏歌的乐舞形态和功能也异常多元,涉及祭祀(娱神)、丧葬、男女相会等多种活动,还与中国传统的节俗广泛结合,由此引发了研究者的争议。重新梳理中古时期关于踏歌的材料,有一个关键问题前人或许未关注到,即踏歌在北方、南方中的传播。通过历史语言学“对音同勘”的方法,可以推演出唐代流行的《纥那曲》与匈奴民族丧葬文化中的踏歌有密切关系。刘禹锡《竹枝词》“回入纥那披绿罗”一句,透露出《竹枝词》《纥那曲》与踏歌之间的特殊联系。刘禹锡的创作正是有意识融合南北踏歌的尝试。
元代多民族文人的咏史诗创作与“大一统”历史观的重塑 2025年 03期
作者: 马昕
元代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咏史诗是观察此现象的绝佳视角。首先,随着元朝一统天下,多民族士人心中基本形成了由元朝继承两宋的正统观;其次,多民族文人在面对民族关系问题时,逐渐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统一的观念体系;最后,元代多民族文人共享了儒家政治伦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历代统治教训。多民族文人史学修养的提升,朝廷疆域的拓宽以及各族文人之间的交往,对以上几种动向起到了推动作用。    
南宋金元的“睡魔”书写 2025年 03期
作者: 戚昊
“睡魔”为北宋初年的汉译佛经所造,此称谓将睡眠妖魔化,视之为洪水猛兽并试图克制摒除。南宋金元时期,禅宗与全真教等宗派立足于“文字禅”“文字道”,对使人疲乏困倦的“睡魔”进行了大量的诗文书写,并引发了当时的文人创作,全面涵盖诗、词、赋等多种文体。这些书写表现了禅宗的放任逍遥、全真教的戒惧惕厉,以及儒家文人的摇摆矛盾,或议论、或抒情、或虚设问对,在不同思想背景下,映射出彼此相异的人生追寻。    
《中州集》题名与元好问的中州观念 2025年 03期
作者: 孙旭枫
元好问于金亡后以魏道明、商衡《国朝百家诗略》为基础编纂《中州集》,论者多以其如此题名乃有意讥讽南宋之偏安。事实上,王朝立场的解释不仅未尽合于情理,还掩盖了元好问题名“中州”的文化意蕴。《中州集》编纂的纪念性动机借由小传书写的主观性得以凸显,“中州”题名投射中州沦陷、国家覆亡、友朋罹难的记忆与情感。从总集编纂角度读解《自题中州集后五首》,则可确认“中州”题名无有抑扬南北之意。结合其“文派”“文统”等概念运用,元好问建构“中州”文化谱系非为扬厉排他性的私人关系网络,而是立足超越性的文化共同体,这标志着金元北方士人的国家意识的转换与新境。
法式善《朋旧及见录》编纂考 2025年 03期
作者: 李兰芳
中国科学院所藏法式善《朋旧及见录》稿本六十四卷,其编纂约经历三十年,有早年本与晚年本之别,呈现出与《诗龛声闻集》互阑、《梧门诗话》互补的复杂文献关系。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稿本,乃从早年本中删除的内容,后被编入《诗龛声闻集续集》之中。《朋旧及见录》对时人诗作与批评资料的大规模编纂,成为《梧门诗话》的重要论诗来源,其选诗、论诗与《梧门诗话》一起构建了法式善完整的诗论体系。其中“梧门诗话曰”或“诗话曰”的评论,多为《梧门诗话》的诗论雏形,然而内容大不相同,有较高的诗学价值。其编纂体例既继承朱彝尊《明诗综》的编纂思想,又借鉴改良王昶《湖海诗传》的编纂方式,形成了以诗寓史、以诗存人、注重诗教的独到特色。    
民间历史叙事的“被动化策略”——以对费县刘进士的异调讲述为例 2025年 03期
作者: 宋赫
晚清费县进士刘淑愈参加咸同年间幅军起义,起义失败后遇害,当地旧方志的编撰者将这一史事极力隐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史志书写不仅填补了这一历史知识空白,还对刘淑愈进行了歌颂和典型化塑造,明确了其历史进步意义。据20世纪80年代搜集、记录的一批口述文本显示,当地民间流传的刘进士传说遵循着与官方书写大不相同的叙事规则。新史志叙事倾向于对人物进行典型化塑造,并以其性格作为情节发生的缘由;而民间传说则往往将主人公行动的驱动力设置为外部客观因素,将人物行动以被动化的策略进行讲述。这种叙事策略的形成,一方面因为民间传说具有区别于新史志的叙事目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间叙事的形式意志。    
“有声的乡村”与走入人群的写作——李约热近年创作转型论 2025年 03期
作者: 聂章军
“深扎”乡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走入人群”的经历深刻影响了李约热的小说创作。在其新近的写作中,一个“有声的乡村”开始浮现。通过对传统“说书”技艺的借用,对通俗文学技巧的学习,以及对民间话语的诗性表达,他从乡土观察者转化成体验者,成为了一名“乡土说书人”。李约热近年的创作中有一以贯之的风格,也有汲取民间资源后的转变。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