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5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英汉互鉴中的叶限故事研究范式转向与方法新径
2025年 02期
作者: 郭倩倩 李扬
叶限故事是中国最早具有完整文本记载的灰姑娘型故事,自 20 世纪初被“发现”以来,陆续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在英语世界,叶限故事被视为灰姑娘故事的亚洲文本,纳入全球灰姑娘故事体系的考察视野进行历史地理溯源;汉语世界则侧重叶限故事文本的跨文化比较,通过异文间的叙事差异揭示故事背后的不同文化意涵。21 世纪初期,随着民俗学的学科转型,叶限故事研究经历了从文本到语境的范式转向,更加关注故事发生的民俗语境及其象征意义,且伴随海内外学术交流的深入,其研究也在学术交流和跨学科互动中焕发新的生机。作为灰姑娘型故事研究史的一部分,叶限故事研究史对全面把握灰姑娘型故事具有重要意义,其范式转向亦从个案的角度为故事研究...
“婆罗门的梦”故事在东南亚的流变研究
2025年 02期
作者: 高萍 寸雪涛
“婆罗门的梦”故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文章以“婆罗门的梦”故事在东南亚国家的流变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结构、故事变异性、故事主旨与寓意等对不同语言的故事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探寻该地区各民族审美情趣、文化背景及民族心理,追溯该民间故事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流变状况,还原其在东南亚的扩散与演化过程,并进一步探究民间故事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及民心相通中的作用。
英国汉学家倭讷的中国民间歌谣翻译研究——以《中国的俗歌》为例
2025年 02期
作者: 季淑凤
近代英国驻华领事、汉学家倭讷翻译的中国民间歌谣选集《中国的俗歌》尚未引起中国学界的充分重视。倭讷的汉学学术旨趣与北京大学歌谣运动的歌谣征集,共同促成了选材广泛、主题丰富的《中国的俗歌》问世。该选集呈现出词汇翻译的准确性、句法翻译的可读性、文化翻译的知识性与粗俗语净化翻译的纯洁性等特征。倭讷《中国的俗歌》具有重要的海外汉学文献学价值,国际传播效果良好,在晚清民国时期多种中国民间歌谣英译选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万物的秘响与人世的求索——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短篇小说评述
2025年 02期
作者: 乌兰其木格(蒙古族)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中短篇小说在多元文化的历史语境中讲述中国故事。在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岩层的深度开掘中,少数民族中短篇小说以魅性认知书写族群经验与民族历史,并描述转型时代不同的文化资源和时空体验交错杂糅的复杂状貌。少数民族作家以主体性的自觉意识介入时代现实,试图重构个人与族群、民族与世界的关系,进而折射出民族文学多元一体的创作特征及从特殊到普遍的现实转向。
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中国形象”建构——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获奖作品综论
2025年 02期
作者: 黄菲蒂
少数民族报告文学是新时代中国故事民族话语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自觉参与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从国家意识层面书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的历史成就,歌颂时代精神,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是以民族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参与建构“中国形象”的民族文学实践。五部获奖作品在主题书写、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审美实践上有所突破,但同时也存在同质化书写、思想性单薄等问题。
传统评书书道的传承性和差异性考论
2025年 02期
作者: 李 源 高玉海
评书艺术产生后,其口头文本的情节基干被艺人称为“书道”。书道先是以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随着社会发展和媒介变革,书道在口头传播的同时也产生了文字记载和影音记录。传统评书的书道具有差异性特点,表现为同一流派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在同一时期、不同流派在不同时期的书道都有差别。大部分传统评书改编自中国古典小说,对同一部小说,有的说书人直接改编;有的说书人在师父所改小说的基础上再加工,即间接改编;还有的说书人移植了其他改编自小说的曲艺书目,也属间接改编。同一部小说改编方式的多样,造成了评书书道的差异。
民国时期民间文学儿童教育价值的发现、确认与调整
2025年 02期
作者: 宁梅(藏族) 崔正升
民间文学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勃兴有多方面原因,儿童教育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五四”以来,随着“人”的觉醒以及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民间文学借重“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潮进入小学国语教育视野。20 年代初关于神话能否进入教材的论争廓清了理论层面的迷雾,使民间文学的教育价值在制度层面得以进一步确认。30 年代关于“鸟言兽语”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民间文学在国语教材中的地位,但也促使人们对民间文学的教育价值有更为理性的认识。在抗日战争时期,民间文学的教育价值由注重审美、个性的儿童本位,向注重现实、集体的国家本位、民族本位调整。
遗山诗江户时代流传史实探赜
2025年 02期
作者: 刘佳琪
遗山诗于室町时代已传入日本,但彼时未受特别瞩目。江户以降,遗山集明清刊本随舶东渡,大学头林家等视其为珍籍加以庋藏和传抄。江户后期,性灵派始倡金元诗学,其所刊诗选虽偏于遗山诗清新一面,但对阅读群体扩大则颇有助力。嗣后赖山阳、梁川星岩等人在世变之际标举遗山豪壮风格与忠臣身份,遗山之诗史地位骤升,又经后辈菊池溪琴编刊《遗山先生诗钞》贯彻推广,遗山之行止与诗风遂为江户世风崇尚,且成为诗坛风气转捩之重要一环。
道武帝塑“行次”与北魏前期文学的发展
2025年 02期
作者: 龚艳
出于反制晋朝的需要,道武帝拓跋珪否定晋朝法统,为北魏厘定了上承周、汉的行次秩序。这一行次的制定促使晋朝、晋臣成为文学书写的敏感话题,同时也使得晋朝以来的文学新风趋于消歇。首先,北魏前期文人在颂文中掩盖曾经引以为豪的尊晋功绩,着重建构北魏与周汉王朝的内在一致性。其次,北魏前期文人通过推崇四言正体诗和模拟汉代大赋,接续周汉王朝尊经重教的文学传统。直至孝文帝改承西晋法统,来自晋朝的文学新风才被接引到中原大地。
元代中期“李孟”主题集体书写考论
2025年 02期
作者: 刘育
李孟是元代中期仁宗一朝的辅弼良臣,虽不以文学大家的身份名世,但因特殊的仕履经历及影响力而在文坛引发共鸣。一系列以“李孟”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应时而生。一方面,仁宗加诸集体化写作行为中的权威彰显出新君执政之初树立典范的政治意图;另一方面,在朝文人的轮番参与映射出该群体的时代认同、“大人”之梦与归隐渴望。在集体的书写中,一个层次丰富的文臣楷模形象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该群体也借由诗文写作将李孟和仁宗及其时代的紧密关系进行塑形,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于历史和自我的双重建构。
论元代上梁文的书写及其文化内涵
2025年 02期
作者: 刘圆婧
上梁文是专为上梁落成仪式所作的实用文体。元代多族士人积极创作上梁文,在继承前代创作模式的基础上开拓出新。在元代文人的多方尝试下,上梁文的文体功能和表现力不断提升,并因建筑类型的差异而呈多向度发展的趋势。元代上梁文的外在形式更为灵活多变,文化内涵也更为丰富多元。上梁文不仅成为了个体意志、个人情性的有效载体,也呈现出元代文人的政治理想和多族士人的文化及政权认同。
郑献甫与林昌彝交游活动考论
2025年 02期
作者: 马志英(回族)
广西壮族文人郑献甫与侯官汉族文人林昌彝的交游活动主要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两广大地。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他们的交游活动在饮酒赋诗、联络感情的传统交游主题基础上附益了探寻救亡图存良方的文化内涵。他们的交游创作承继风骚之绪,力破同光体之弊,寄予着二人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的理想信念和倡导经世致用、“诗以载道”的诗学理念,丰富了交游诗的书写内容。他们在互相激赏中所体现出的士人精神是晚清爱国文人所共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走向自觉的表征。
女性视域中的神话与历史——当代满族女作家的“女性世序”书写研究
2025年 02期
作者: 王冰冰
当代满族女作家的部族及家族史书写,探询少数民族女性最内在的自我与经验,提供了一份呈现在少数民族女性视点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叙事。满族女性书写者在民族本土文化中发掘出一种积淀已久的文化形态,重建了属于少数民族性别主体的历史叙事,且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民族正史写作中将传统女性过度神圣化、理想化及他者化的倾向。
叶广芩儿童小说中的诗性研究刘晓燕
2025年 02期
作者:
满族作家叶广芩是跨界创作儿童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她的儿童小说基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灵性的巧妙调动,在认知自我和世界、个人成长、理解社会和文化等儿童文学的经典场域呈现独具特色的诗性。作家对诗性语言和诗性心理的处理,体现了她对儿童文学的深刻理解和自觉把握。这种诗性与她的“京味”风格相得益彰,使其儿童小说也深受成人读者的喜爱。
“庄重”与“轻盈”的交响——“70 后”朝鲜族女作家金仁顺的轻逸美学实践
2025年 02期
作者: 崔晓艾
“70 后”朝鲜族女作家金仁顺以“轻盈”的写作方式表达现实之重。从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观来看,金仁顺通过“轻”化主题、“轻”化文体和“轻”化叙事语言的方式,以轻逸的审美实践呈现了“70 后”女作家温柔中蕴含凌厉的创作风格。金仁顺小说“庄重”与“轻盈”的交响是卡尔维诺轻逸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实践和丰富。
从边地人文地理勘察到生态主题的确立——叶梅散文论
2025年 02期
作者: 刘军
从事多文体写作的土家族作家叶梅,自担任《民族文学》主编之后,写作重心转向散文文体。考察其近二十年的散文实践,基本脉络在于对少数民族、边地生活、多民族共同体的持续关注和呈现上。具体而言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聚焦于边地人文地理景观的多元呈现,后期创作则有明显的生态转向,其生态散文的开掘多聚焦于生态修复题材,并从中观照“地域感”背后的生态观念,以及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关系把握。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