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5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发展”与“融合”:“中国故事”的文化动能——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获奖作品综论
2025年 01期
作者: 李静
综观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参评作品,可以发现“发展”与“融合”是两种最基础的叙事模式。五部获奖作品《阿娜河畔》《在高原》《大医》《烟雨漫漓江》《花儿永远这样红》的优长,在于尝试从“融合”中讲述“发展”,通过构建情感共同体、激活当代性、延续文史结合的创作传统来达成文学效力。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应致力于开拓普遍参与、平等对话的多民族文学版图,进一步发挥“中国故事”的认同动能。
地方形态、精神突围与生命重塑——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诗歌评述
2025年 01期
作者: 曾攀
新时代以来的少数民族诗歌在地方与世界、自我与他者、现实与自然以及生命与灵魂等层面,开拓出新的境界。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获奖诗歌作品亦可作如是观,其展开了丰富多元的异质性地方书写,寄托少数民族的生活意趣、人文情感和家国情怀,突破已然与已知的精神局限,在未然与未竟之中,以自身的开放性回应复杂多变的现实情态,书写本不可知却富于创造性的“发生”,由是重塑万物与自我之生命和思想的构型。关键词:
跨文体写作:当下散文创作的实践、路径及其启示——以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散文为例
2025年 01期
作者: 史玉丰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五部获奖散文集呈现出散文创作的“跨文体写作”趋向,具体表现为散文的小说化和诗歌化倾向、对日记体和田野调查的借鉴等特点。跨文体写作是现代散文的重要特征,文章在对“跨文体写作”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对几部获奖作品进行审视与反思,指出其“跨文体写作”的得失,并探究这种趋向对于散文创作“破体”和“突围”的价值和意义,为当下散文创作发展路径提供启示。
觉醒年代少数民族的办刊实践与建党精神——以《蒙古农民》为例
2025年 01期
作者: 徐姗姗
1924 年在李大钊的授课启蒙下,北京蒙藏学校成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并于次年创办了第一份少数民族革命报刊《蒙古农民》。《蒙古农民》是一份彰显边疆民族力量的少数民族出版物,虽只办了四期,但具有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传播至边疆地区的“播火”意义,多松年先到民间调研再撰稿体现出深耕精神,乌兰夫、奎璧在出版发行中坚定了信仰并成长为民族解放事业骨干力量。《蒙古农民》创刊 100 周年之际,研究阐释其蒙汉文字共同书写对“合璧”传统的承袭以及创办思路、栏目架构、采编形式等,对于溯源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中的思想宣传动员方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意义重大。
“百花时代”汉语文学期刊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
2025年 01期
作者: 吴子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界积极展开社会主义文学建设,但少数民族文学的全面建设工作直到“百花时代”才兴盛,这一时期,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创刊、更名的汉语文学期刊都主张发扬少数民族特色,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发掘和对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培养。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刊物的共同努力下,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丰富了文学的样貌,有利于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
人民性的坚守与高扬:景宜创作论
2025年 01期
作者: 龙珊 杨芳园
白族作家景宜在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探索中,从主题到题材等各个方面,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对白族人民生活的现代审视,到对西南多民族发展历程的纪实书写,再到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视听化表达,体现了对文艺人民性的坚守与高扬。民族文学的人民性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具体的艺术力量。
垄种羊传说的流变及其文化意义
2025年 01期
作者: 张晋芳
垄种羊传说是古代中原文人对西域棉花种植的想象性描述。这一传说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原,在近千年的流变中不断被改编,粘合了多样的时代信息,附着了不同的时代隐喻。传说主体在经历两次转换后,被西域商人附会了商品实物。垄种羊传说的流变过程蕴蓄了地方性知识,记录了多民族贸易往来的情形,展现了多彩的社会风貌。该传说具有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的双重演进路径,遵从着民众的情感需求与生活逻辑不断流变,反映了民众的心态变化和建构集体记忆的模式。这一演进过程也为传说提供了生生不息的传播动力。传说既想象他者也表达自我,折射了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不仅如此,它还是民族交往和文明交流的珍贵实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多主体共议和民间故事的市场化转型:以徐文长《都来看》故事为例
2025年 01期
作者: 梁珊珊
全国范围内基层民间文艺采风者的培育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业已开始,并随时代发展不断持续。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繁荣为采写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亦体现在徐文长故事的生产中:前期写本及各类审查机制的存在,使徐文长多以正面形象出现;此前被遮蔽的市井属性,又伴随大众期待在叙写者与各类规则、机制协调之中隐隐浮现。20 世纪 90 年代,绍兴文化人群体对徐文长《都来看》故事的三次再生产,反映了该时段的故事生产过程中,文学行动主体通过与市场大环境的互动协商,既为故事增添新鲜意趣,同时又使之缓慢地朝向其原本自在于市井的诙谐模式复归。作品的市场化运作广受欢迎的实践过程,也为当下彰显民间文学“文学性”的问题提供了参考。
“三大史诗”在新世纪小说中的现代性再造——以《复活的玛纳斯》《格萨尔王》《本巴》为中心
2025年 01期
作者: 梁增凯
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是中国珍贵的民族文学和文化遗产。21 世纪以来,一批以三大史诗为蓝本的小说创作从诗学传统和人民性精神结构两个层面,实现了对三大史诗的现代性再造,总体呈现出一种从去神圣化的世俗英雄书写,到在文化寻根中激发浪漫想象,再到新时代语境下史诗的再史诗化的整体样貌。此外,新世纪小说对三大史诗的现代性再建构,体现出二者间的双向互动,为史诗传统的当代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侗戏《珠郎娘美》文体流变及文本变异研究
2025年 01期
作者: 吴娟 王剑
侗戏《珠郎娘美》的戏本经历了明显的文体流变过程,产生了丰富的文本变异。侗戏本的文体流变历经古本、新本与现代舞台本三个阶段,其流变趋势是体例越来越完备,记录越来越科学,发生了全面的现代转型。其变迁原因既有技术与教育的进步,也有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变化和对侗戏演出环境的适应。辅歌与附文是侗戏本的体例特色,其变异性非常鲜明。辅歌按功能可分为开台歌、散台歌与感谢歌三种,附文则体现了侗戏本新增的作家文学因素。
故事传统的遗产化与故事家的讲述自觉——基于重庆市走马镇故事保护实践的思考
2025年 01期
作者: 王心怡
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工作的开展中,重庆市走马镇的故事传统经历了遗产化的过程。故事传统在地方知识、遗产实践、市场生产等多重话语交织的意义网络中,成为多元主体向外展演的地方标志性文化符号与增进内部认同的身份标识。走马镇的故事家在这一过程中对讲述实践的自觉调整,具有极为重要的促动意义。这种自觉呈现出他们对讲述艺术性的有意增强和对内容及语汇表述方式的保守维系。这种微妙的新旧平衡昭示着遗产化过程所带来的异质性审美期待和民间文化主体自身的生存智慧。
“口说”的形态学——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言文思想
2025年 01期
作者: 周争艳
白话-文言不是“五四”时期言文之争时代命题的全部内容,言文之下另有形态分类,口说-书写就是隐藏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言文及文体区分线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多次突出口头“说”的作用,并归纳了由口及书的四种模式和两种转换机制。鲁迅将书写设定为口头语言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口说”向书写转换的理论难题,另一方面则奠定了民众在小说、文学创造上的主体地位,为其书写权力的获得确立合理性。
温、邢、魏之争与北朝文学观念变迁
2025年 01期
作者: 谢霞
北魏时期,传统诗赋文学的发展遭受了挫折,长期停滞不前;同样以汉语写成的“应用文”在日用中稳步发展,占据了文学的大半江山。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奠定了鲜卑贵族对汉文学的基本理解:“应用文”不仅是“文学”的组成部分,重要性也堪比诗赋。在此文学观念背景之下,诸多北魏士人通过“应用文”写作获取文坛名声,温子升、邢卲和魏收是其中的佼佼者。魏收最初在“应用文”领域向两位前辈发起挑战,但并未成功,于是他另辟蹊径地提出“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强调应该用赋而非“应用文”评判文才。北齐时期,随着魏收位望日渐通显,其“大才士”论也逐渐超越了与温、邢二人文学竞争的本意,对北齐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
故事法则与仪式演述:《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
2025年 01期
作者: 左怡兵
“唐僧身世”故事与“取经缘起”故事如何发生聚合,这是《西游记》研究中的一大难题。由于玄奘的真实身世较为普通,缺少传奇色彩,讲述英雄人物“特异诞生”的陈光蕊—江流儿故事,逐步取代玄奘的家世背景,形成独特的“唐僧身世”故事,由此弥补了故事结构的缺失。玄奘西行本是“私往天竺”,而“梦斩泾河龙”“唐王游地府”等“取经缘起”故事的汇入,给予了唐僧“奉敕西行”的最高合法性,解决了故事在驱动设置上的不足。“唐僧身世”“取经缘起”与“西天取经”的聚合,不仅受到“故事法则”的影响,是故事演述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仪式文艺功能导向的实践结果。在取经故事的演述中,仪式的荐亡祈禳功能逐步消退,故事的娱乐审美功能日趋...
辽金时期医巫闾山文化内涵的构建与发展
2025年 01期
作者: 王永 陶承昊
医巫闾山自《周礼》开始被列为镇山之一。辽金时期医巫闾山的自然属性受到重视,不断被附加以历史人文内涵。医巫闾山文化内涵的生成及发展可分为人文构建与文学书写两个阶段。人文构建中,医巫闾山是耶律倍的封地,因藏书与墓葬功能获得辽代帝王的重视,其特殊地位在金代也得到维护。文学书写中,医巫闾山以高雄秀碧的风光为突出特征,相关诗文融入了江左风光的审美传统,在后世的关注中叠加形成了以医巫闾山为核心的文学流脉。
“兼资文武”:《八旗文经》的文章学图景及满汉共同传统的构拟
2025年 01期
作者: 蔡德龙
晚清盛昱将时局之坏归因于八旗在文教与武功两方面的没落。《八旗文经》大量选录崇文重武的文章,展示八旗经世之学,宣扬清代前中期八旗在疆防与治边方面的赫赫武功,为盛昱“兴学储才”之说提供了历史范型。作为“第一读者”,张之洞将《八旗文经》的“兼资文武”阐释为三代“文武并重”传统在清代的沿袭,视“兼资文武”为满汉共同的精神资源,赋予此书更大的现实意义。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