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4年
>
06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2024年 06期
作者: 黄晓娟
红色文化包孕在 20 世纪以来的民族文学生产,尤其是它的革命叙事之中,属于民族文学经典的重要内涵。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书写以马克思主义为观念本源,以中国革命实践为叙事基础,具有民族性和革命性的显著特征,发挥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红色文化炼造了 20 世纪以来民族文学的文化品格。以“民族文学经典”和“红色文化传承”两个关键词为中心,观察、考释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书写,可以凸显民族文学革命叙事中丰富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呈现红色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论满族抗战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 06期
作者: 范庆超
融入中华文学洪流的满族抗战文学,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表现为源自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精神的抵抗意识,以满汉交融为核心、兼及多民族交融的民族交融意识,以及揭示中华全体人民、全体民族联合抗战的中华全民抗战取向。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充分表达,满族抗战文学超越了少数民族言说而走向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言说。
论当代少数民族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的叙事新变
2024年 06期
作者: 杨一
文章探讨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脱贫攻坚题材文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叙事新变,集中展示这类文学作品在叙事主体、视角及风格等方面出现的新特点,揭示其对中国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当代少数民族脱贫攻坚题材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脱贫攻坚事业的艰辛历程,更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与社会变迁,提供了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以及乡村变革的新视角。
燕京书写与金元易代之际的士人精神
2024年 06期
作者: 陈博涵
燕京城的兴衰,是 13 世纪中国经历政治变迁、实现大一统的一个缩影,关联着易代之际的士人心态与文学创作。燕京的衰落始于金朝中后期的“贞祐南渡”,北方士人的燕京书写,有力弘扬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忧患意识和乱后思治的社会责任感。随着元朝定都燕京并不断地建设大都新城,燕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帝都气象,这一时期的燕京书写流露出士人积极的治平理想。燕京兴衰见证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士人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统一、走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动力。
符号共享与场域竞争—关于花儿起源的民间叙事研究
2024年 06期
作者: 钟进文 赵丽芳
“花儿”是西北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是当地各民族共同用来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从关于花儿起源的民间叙事可知,花儿内容和主要格式与汉民族以《诗经》为代表的民歌有相似之处,花儿的曲调则来自西北各民族民歌。各民族在“花儿会”这个共同的社会场域中既相互竞争又协商学习。在此场域中逐步形成的花儿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被各民族所接受并广为传播。
“关键在于一个‘化’字”—曲六乙的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理念探析
2024年 06期
作者: 冯王玺
曲六乙是当代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六十余年的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历程以“化”的理念贯穿其中,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在概念层面,他推动了少数民族戏剧概念从“三分法”向“两分法”乃至“多分法”的演进,细化了分类标准,扩大了概念范畴;在史观层面,他倡导确立“中华民族戏剧史观”,为少数民族戏剧入史提供了历史依据与理论支撑;在方法层面,他强调少数民族戏剧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创新,明确了“以我为主,化为我用”的主体定位及方法。回溯这一理念,不仅有助于明确曲六乙在少数民族戏剧领域的学术贡献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贡献,而且有助于厘清少数民族戏剧核心理念的变迁历史,对完整呈现少数民族戏剧发...
破立之间:清末民初旗人作家蔡友梅的“迷信”书写
2024年 06期
作者: 王鸿莉
旗人作家蔡友梅的写作生涯近二十年,“迷信”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他详实地书写了北京地区的信仰生活,留下独特的社会实录和民俗记录,并形成精彩的小说文本。同时,在对迷信的反复书写中,蔡友梅的态度从清末的“破迷信之根株”一变为民国后的维持迷信,这一过程显示出旗籍维新人士进入民国后的思想困惑及应对思辨。蔡友梅的迷信书写,既关联着特定的族群“旗人”、特定的地域“北京”,又呼应着全国范围内传播的“反迷信”思潮,并与新文化运动发生思想的联结和碰撞,旗人的地方生活实录从而具有了思想史文本的多重意义。
“西藏”的回响与新声—博物学视野下的《西高地行记》
2024年 06期
作者: 葛毓宸
相比阿来 21 世纪初“走进西藏”时对西藏形象的塑造,《西高地行记》在延续既往历史、文化双重维度外,新增了包括植物学在内的博物学维度。该维度不仅意味着阿来将观察植物的兴趣转化为自身创作新的生长点,同时也意味着作者以更具东方内涵的“博物体”展开与“大地”的对话。在此意义上,“行记”是以文学的审美价值探索其与现实关联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域转生与周边影响—以朝鲜民族抵抗诗人李陆史的诗歌创作为例
2024年 06期
作者: 张乃禹
朝鲜民族诗人李陆史通过对汉诗、典故等中国文化元素的移用,在诗歌中表达了强烈的反殖意识和政治隐喻。丰富的中国体验和深度的文化认同,又驱动其将北方意象赋予广阔的中国大陆,从而使其诗歌具备了越境的诗学特质,由此拓宽了朝鲜民族文学的地理学空间。中国传统文化为李陆史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厚资源,在亡国之恨和排日情愫的诗学意象追求中,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异域转生,彰显了对周边国家文学的影响。
论“生活转向”与民族文学生活研究的可能性
2024年 06期
作者: 李菲
在当代文艺理论界,“文学生活”概念经由“日常生活转向”的召唤出场,又迅速“常识化”为以文学文本为中心、以文学生产/消费为分析框架、以汉族作家文学为关注重心的“关于文学的生活”及其研究。透过对当代“文学生活”概念史及其背后社会语境、研究范式和价值取向的分析可见,少数民族文学生活的相关研究在此轮“生活转向”中尚未受到充分重视。对民俗学、民间文学日常生活研究的借鉴,有助于从文化整体观视域出发重新思考文学生活研究的可能性,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学生活”(多民族/少数民族的文学生活)及其讨论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共识。
“真实的虚构”与非虚构:文学和人类学的再相遇
2024年 06期
作者: 卢成仁
民族志的文学性质使之与非虚构写作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在阅读受众、议题制造、公共影响上形成了巨大差异。对非虚构写作的讨论使人类学返身向内,着眼于民族志写作的自我革新与变化,形成了与过往文学人类学在对象、视角、指向上的差别,形构出文学与人类学的再相遇。文章从民族志书写与非虚构写作间的公共性、笔法与互鉴三个问题出发,讨论文学与人类学再相遇的场景。吸收、借鉴非虚构写作的笔法、技法和手法,锤炼、打磨与完善民族志文本,扩大民族志公共性影响,是我们在经典之后需要“接着讲”的地方。民族志书写与非虚构写作间相互吸收、对话和融纳,对于文学和人类学来说都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城市艺术节和公共领域的民族文化
2024年 06期
作者: 刘晓
当代城市艺术节广泛使用城市公共空间,集中开展文艺展演活动,通过群体性的民族文化艺术实践形成有效的社会组织方式,促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城市艺术节具有开放的文化艺术交互模式,有利于在城市公共领域强化民族文艺交流互鉴,形成整体性的民族文化认同,塑造和巩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格局。
《穆天子传》文本性质与文体新探
2024年 06期
作者: 郑思捷
参照考古所见先秦书籍随葬情况,《穆天子传》的文本范围应限定在传世六卷本的前五卷。这部分文本除编年纪月的史体框架和瑰丽神奇的文学辞藻外,另一重要的文体特色是叙事中穿插以“曰”“是曰”领起的辞句。“是曰”句式解释了众多因穆王得名的地点,表明《穆天子传》具有与掌故相关的专门属性。这种属性连同叙事主干之外具有规谏内涵的情节,构成《穆天子传》区别于先秦其他传说文本的形态特征,提示其书是诵训增修“方志”以备道说的文本。
金元之际文坛“尖新”倾向的蔓延与消弭——以科举导向及士风变化为中心的考察
2024年 06期
作者: 晏选军 尧育飞
金章宗明昌年间,文坛初显崇尚尖新的倾向。贞祐南渡后,此种倾向伴随“诗学为盛”的局面而逐渐蔓延流布于整个文坛。这既可归因于金代后期科举导向的影响,也与苏轼、黄庭坚诗风盛行于北方文坛有关。金元易代之际,周昂、元好问等人作为先导,对“尖新”风气予以梳理和反思。这种反思理路因金代覆亡而一度中断,最终在元代中期重开科举的背景下,借由“元诗四大家”等群体所倡导的雅正之风而得到全面的清理和反拨。
耶律楚材文集原序与其诗学旨趣本色钩沉
2024年 06期
作者: 陈光
王邻、孟攀鳞因儒士身份及正统诗学观念的叙述立场,所作序文凸显耶律楚材诗文典雅正统与有益教化的特征,有意回避了仕途失意之作及禅学对其诗学的影响,这无疑遮蔽了其诗学旨趣的完整内涵。耶律楚材持有儒禅兼宗的复合诗学思想,西征时期待时求用的处世策略构成其儒者本色及沉郁萧散的诗歌体貌。禅宗境界、禅语方式与禅思妙悟塑造出超然隽永的诗学境界、质朴真率的语言风格与不落常格的审美意趣。检视耶律楚材文集原序的观念显隐,考察其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有助于揭示其诗学旨趣的真实内涵。
吴澄传记书写理路与元代多民族文化交融
2024年 06期
作者: 梁杰
吴澄的传记书写立足于元代多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彰显出理学家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以及强烈的文化互通意识。多元文化的并存现象使吴澄传记书写具备“尚文”与“尚质”两类取向,从显性层面对多族群文化特色、传主多元技艺以及传记事件的多维角度等展开叙写。作为元代文学及理学领域的集大成者,吴澄的传记书写理路呈现出元代文学的独特风貌,亦对民族文化交融历史进程中的文学书写提供了示范作用。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