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4年
>
05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论西南少数民族现代文学的国家认同
2024年 05期
作者: 彭兴滔
近代以来,西南各族人民在亡国灭种危机中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认识逐渐清晰,现代国家意识随之形成,以现代作家为代表的西南少数民族进步知识分子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和现代国家认同意识。他们把这种认同意识融入文学实践之中,使西南少数民族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与现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使中华民族的“和”“合”逻辑更显清晰。西南少数民族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是不断强化现代国家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包含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即政治上追求建立富强的现代中国,文化上认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边地”经验:《贵州文艺》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少数民族文艺
2024年 05期
作者: 苏明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少数民族文艺内在于文艺普及运动的发展逻辑之中,并因多重参与者的有效互动而打开了富有生长性和建设性的实践空间。以《贵州文艺》为代表的地方通俗文艺期刊,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从制度保障和文艺实践等层面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艺的发展路径,不仅展现了人民文艺实践的丰富面相,其中彼此关联的实践主体所集聚的“边地”经验也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从兴起到确立,再到汇聚于人民文艺“多质性”发展的历史进程。
文人交往与西藏新小说的文学生产
2024年 05期
作者: 文婷
在西藏新小说的兴起、发展过程中,文人交往扮演着重要角色。围绕文学刊物、文学沙龙、文学会议、文学选本和文学丛书等展开的文人交往,不仅为西藏新小说的创作、发表、批评、传播提供了资源和动力,而且助推了西藏新小说与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进行积极互动和有效对话,共同形塑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文学的新格局。
《金谷银山》与新乡村叙事的现代性问题
2024年 05期
作者: 王成珊 刘文祥
《金谷银山》是当代乡村建设、农民英雄创业的典型样本,展现了乡村大面积对接“现代”、生产“现代”的可能,也提示乡村现代主体的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是空间而非时间。作品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新乡村,这种乡村看似是凝聚的、集体式的,实则是以部落化的方式存在,这种“被发明的集体”本质上是个体化时代农民出路问题的一种想象性解决,也是作家概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分裂导致的。
作为吉狄马加诗歌中心意象的“河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年 05期
作者: 刘晋汝
吉狄马加的诗歌以“河流”为主体,对生存空间、历史谱系与生命秩序展开想象和书写,使“河流”成为其诗歌世界意象系统的中心,并对新时期以来其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构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河流作为土地的分支,不仅以其“土性”的内涵指涉着“民族—世界”的同一性空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水性”的质素弥合了历史与当下的多重撕裂,从时间意识出发彰显了“世界”的统一特质,最终在个体生命的交互中析出博爱、生死与精神原乡等深刻命题,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将生命共融、灵魂共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诗歌思想与审美的终极价值。
论万玛才旦小说中的奇幻叙事
2024年 05期
作者: 金露
万玛才旦小说的突出特征之一在于奇幻叙事。他以独有的方式将转世轮回、生死界限的打破等奇幻元素融入到对藏地日常生活的书写中。探索小说中奇幻叙事的来源、藏地奇幻叙事的特征以及小说如何通过奇幻抵达当下的现实等问题,为理解万玛才旦的作品提供了新路径。奇幻的背后是作者对前现代文化的回望,展现了非理性之下对现实的触碰。
再造故乡:20 世纪以来石狮姑嫂塔传说的演变及其动因
2024年 05期
作者: 蔡少辉
石狮姑嫂塔及其附着的望夫传说,在历时流变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与内涵。20 世纪以来,该传说的主角逐渐由“商妇”演变为“民妇”,这一变化映射了叙述群体的记忆差异。20 世纪 50 年代,文艺工作者在搜集整理与再创作的过程中对传说进行了扩充和改编,使姑嫂塔传说的情感与主旨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商妇忠贞气节的颂扬,转变为对封建压迫的强烈批判与反抗,这使该传说成为无产阶级情感的重要载体。姑嫂塔传说演变的过程不仅反映了不同叙述群体的集体记忆,更揭示了特定时代思潮和社会发展的轨迹。
祖先信仰、权力话语与民俗生境:八部大王传说圈多元共生形态的生成
2024年 05期
作者: 金媛 漆凌云
八部大王身世传说的形态结构与地域分布表明,该传说圈内存在两个传播中心,即以龙山县农车镇向外发散的早期文化中心和以保靖、武陵源、石门等县区向外发散的土司文化中心。传说圈内祖先信仰与话语权力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此消彼长促使八部大王传说形成了从龙山流向保靖,再从保靖经过龙山继续北上的传播路径;在传播过程中,传说圈的中心与边缘发生转换,呈现出多元共生样态。可见,传说圈不只是特定地区内不同传说群的丛集,并非只有中心边缘式样态;多元共生式与中心边缘式共存,彰显了传说圈文本生成机制的复杂性。
从“民间娱乐”到“民族艺术”雏形:宁波“的笃戏”改革价值重估(1937—1945)
2024年 05期
作者: 李培
海上越剧改革发生之际,宁波的城市和农村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的笃戏”之改革。宁波城市的“的笃戏”改革以效仿海上越剧表演领域的现代化尝试为主,形成了以武戏见长的别样表演特色。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宁波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的笃戏”改革逐步弱化了越剧的民间娱乐属性,并将其从浙东一带民俗节庆仪式中解脱出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民族形式”文艺话语的组成部分。其中所涉及的工农念、以自愿为主的“军事化”国家剧团建设、教育与普及相结合的表演理念以及中西融合的音乐思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地方戏曲的改革提供了模式参照。
南北文学融合论的易学渊源——“词义贞刚”新诠
2024年 05期
作者: 王猛
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针对南北文学“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概括,成为南北文学融合论的经典观念。对北朝文学“词义贞刚”所指,学界往往以质朴、刚劲、刚健进行诠释,且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和歌谣结合,进而形成一种对北朝文学风貌的建构话语。然而,以“词义贞刚”概括文学气质,初唐仅见于《隋书》和《北史》,南北朝文论中也并无相似的表述。文章从汉魏南北朝“贞刚”一语的源起演化过程到《隋书·文学传序》撰述的思想文化语境考察,重新梳理“词义贞刚”生成过程与阐释理据,揭示“贞刚”与易学思想的内在联系,结合贞观时期以易学为纲维的政治文化活动,发掘魏征等人在构建南北文学融合图景时以...
清代旗人作家奕赓的文学创作与知识构成
2024年 05期
作者: 李芳
爱新觉罗·奕赓是清代著名的子弟书作家,另有笔记作品集《佳梦轩丛著》传世。笔者新见奕赓所作稿(抄)本九种,其中包含四种以往未见披露之孤本,分别是《述恩寄慨录》《小黄粱》《稗语杂抄》和《抚夷邸存》。通过对这批稿(抄)本文献版本形制、写作时间和具体内容的考察,可对奕赓的生平状况、作品版本等情况再作一深入的论述,并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创作模式来探讨其阅读积累,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文学观念。
《福乐智慧》阿鲁兹格律的来源及其影响
2024年 05期
作者: 阿拉法特·艾山
《福乐智慧》是将阿鲁兹格律引进维吾尔文学的首创之作,其主体部分使用阿鲁兹格律的 mutaq佟rib-i musamman-i mahz俦f 分支格律写成。作为维吾尔文学的经典作品,其格律体系深受波斯史诗《列王纪》的影响,开创了维吾尔语诗歌的阿鲁兹格律。作者优素福·哈斯·哈吉甫在创作实践中对固有词的音节划分规则进行了精心的探索和运用,这些规则不仅丰富了维吾尔语诗歌的表现力,更为后世诗人所继承和发展。从阿鲁兹格律的运用可以看出,优素福·哈斯·哈吉甫引进阿鲁兹格律理论可以概括为引进但不照搬,学习但不失本色。文章旨在通过分析《福乐智慧》中阿鲁兹格律的运用,探讨这一格律在维吾尔文学中的发展演变、对维吾尔文学的影响以及阿鲁兹格律的...
民族交融视域下张骏《薤露行》的文本模拟与融通
2024年 05期
作者: 陈尧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张骏的《薤露行》历来被视为曹操《薤露》的拟作。经文本对比研究可知,张骏模拟的文本来源不仅是曹操《薤露》,还涉及曹操《蒿里》、曹植《薤露行》等乐府诗。在多民族交流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汉魏乐府的文本模拟与融通,张骏的创作不仅有对曹操的效慕之意,而且有自我情志之寄托。这包含着身为保据西隅的前凉执政者所秉持的实录精神,以及再现晋末情境、再塑义士形象以追颂祖德、成就一统大业的理想目标。
清代岭南选诗总集的诗骚谱系阐释、践履及文化认同
2024年 05期
作者: 史哲文
清代岭南选诗总集追溯诗骚传统,具备较为清晰的谱系观念,这一认知与地域传统融合而产生新变。在此基础上树立的“楚诗”典型,有助于提高岭南在当时诗界的地位。除了编选汉族诗歌,岭南选诗总集在搜集整理少数民族诗歌的过程中也力追诗骚本源,从采诗实践、情诗风尚、歌谣韵律等方面接续诗骚传统。此谱系观念体现出该类总集的风土志功能与大一统认同,表现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交融的面貌,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亦有重要意义。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