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4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与延安时期民族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2024年 04期
作者: 曾荣
作为延安时期文学团体“总的领导机关”,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根据全民族抗战的客观需要,通过组织和发动文学大众化运动,广泛进行抗战宣传和民众动员,促使民族文学理论的生成。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后,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将民族文学导入民族化、大众化发展轨道,借以促进民族文学的丰富和发展。抗战新阶段到来后,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则作为延安文学团体的核心,在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促进了民族文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建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民族文学理论研讨及开展实践活动,这反映了延安时期民族文学理论...
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
2024年 04期
作者: 王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格萨尔”史诗的搜集、整理、编译与出版是将党的文艺方针、人民文艺观念和民族平等的政策具体化到少数民族文学生产、传播和研究中的成功典范。从延安文艺到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在人民文艺观念的支撑下,文艺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翻译、改编等文学实践将民间文艺转化为人民文艺。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少数民族文学话语发生了四次转型,即革命话语—现代化话语—非遗话语—共同体话语。进入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等少数民族文学典籍的编译与研究对于重写中华文学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说说唱唱》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民间文艺的创作实践
2024年 04期
作者: 范丽媛
20 世纪 50 年代初,民间文艺成为构建“新的人民的文艺”的重要资源,而《说说唱唱》是新中国民间文艺创作实践的主要平台之一。对民间文艺的利用是民间文化为人民文艺提供经验与资源的过程,牵涉创作主体、民间作品和民间形式。民间艺人经过改造成为了人民文艺的创作主体,民间作品的整理改编与民间形式的推陈出新则是这一时期民间文艺创作的两种方式。以《说说唱唱》为中心展开的创作实践,对民间资源进行了提取与重组,推动了民间资源与主流话语的融合,更好地将民间性转化为人民性。这一实践过程伴随着多种话语的碰撞与磨合,体现了民间资源进入人民文艺的艰难,也展现出社会主义新文艺复杂多元的一面。
事件诗学的多模态共轭与民族文学的定位
2024年 04期
作者: 张进
20 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的文艺理论领域中,文本诗学与非文本诗学、陌生化诗学与程式化诗学的分途拓展和对立态势,将民族文学理论推到了某种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学者无法以非此即彼的选择对民族文学做出切实的定位。上述诗学观在文学本质、原则、方法和标准方面的对立,表现为范式论意义上的相互替代、转换和不可通约关系,导致不同的诗学观无法在同一个场里运作,也造成一般文学理论与民族文学理论之间的龃龉。21 世纪以来,事件诗学兴起,为文本与非文本开拓了共同运作的事件场域,将文本诗学与非文本诗学之间的关系从“范式论”转换到“模态论”的观念视野中,从而为民族文学的定位及其多模态共轭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参照。
异域故事的中国之旅:鹿乳奉亲故事考
2024年 04期
作者: 林玲
郯子鹿乳奉亲故事源于印度民间的苦行者故事,起初被佛教征引,创编为睒子本生故事,三世纪后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众僧为传播佛教义理,有意在宣讲中强化睒子的孝行。唐宋时期是睒子佛子与孝子身份的更迭阶段,睒子本生故事的佛教色彩逐渐消解,孝道伦理日益增强。元明以后,睒子随着二十四孝故事的普及进入童蒙教育体系,州子剡子逐渐演变为周朝剡子,后形讹作周郯子。后世在解读时又演绎出郯国国君郯子说,完成了异域故事的本土化过程。
叶广芩京味家族小说与中国史传传统的再创造
2024年 04期
作者: 王蔚乔
叶广芩基于自身的家族生活与北京经验,创作了京味小说《采桑子》和《状元媒》,两部书都采用“以人物为主”的叙事结构,以“单传”“合传”“类传”“自传”的“列传”体式结撰单篇小说,展示人物的主要故事;同时,使用“互见”和“实录”的叙事笔法,塑造出一系列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列传体式、互见法与实录均来源于中国史传传统,叶广芩在承继传统与当下写作中寻找到完美的结合点,使当代小说体式焕发新生。
版本演进、媒介变迁与声音记忆的重构——《穆斯林的葬礼》接受研究
2024年 04期
作者: 杨毅
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引发热议并影响至今,在读者的视野中,《穆斯林的葬礼》并非专业意义的文学经典,而是介入情感的“人生之书”。《穆斯林的葬礼》的接受史,既是小说的阅读史和批评史,同时也是作品的修改史和播出史;既包括批评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也有听众基于不同媒介因素获得的情感认同和声音记忆。但文学“有声化”带给听众的情感并非源自作品本身的魅力,这使得其难以维持文学经典长久的生命力。
海勒根那小说幻境书写论析
2024年 04期
作者: 崔荣
幻境书写是海勒根那小说的突出特点,玉成作家极高的辨识度和独特性。海勒根那小说中的幻境书写主要表现为奇境与梦境营造两种类型,经由幻境书写,作家展开现实批判,刻画主体强力,把握时代本质,显示出多重选择文化场域中,少数民族作家跨族际书写中国故事的转化力和创造力。
万玛才旦文学创作对民间文学的编译、化用与拓展
2024年 04期
作者: 于敏
万玛才旦作为典型的“本源派生—文化自律”型作家,其创作与民间文学息息相关。民间文学给予他文学的滋养,他则以创作回馈民间文学:编译民间故事,促进民间文学在更广阔的语境里传播;化用民间文学创作小说,既提升了小说形质,又促进了民间文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拓展民间文学,实现了小说艺术的蜕变,也为民间文学资源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范例。万玛才旦的文学创作打破了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壁垒,实现了提升小说艺术与促进民间文学资源转化的双赢。
论少数民族诗人与“第三代”诗
2024年 04期
作者: 黄英豪 魏巍
“第三代”诗歌运动中的少数民族诗人以非典型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路径,依托于语言鲜活化的艺术冲动与双重文化负压下的影响焦虑,从庞重的文化网络中跳脱出来,开拓日常诗性空间。他们的创作实践突破了移植自西方的民族理论所构筑的少数民族文学史论框架,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生成与发展的本土语境出发,在与当代日常的有效联动中,获得建构民族文学中国范式的丰富维度。
“诗骚传统”与宋金文学共同体形成机制探论
2024年 04期
作者: 郭艳华
文章以宋金文学交融关系为考察中心,立足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与文学共同体的历史实际,着眼于“诗骚传统”对金代文人文化人格的塑造,以及“诗骚传统”对宋金南北地域文学的弥合两个维度,发掘共时性时空下多民族文学共生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古代多民族文学的碰撞交融既是中华文学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必然方式,也是促成文学史新变、更替与转型的重要动因,从而为中华文学的精神凝聚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宋金文学之间的互动交融则具有典范意义。
元代奉使宣抚的文学书写
2024年 04期
作者: 任红敏
为整顿吏治,实施行政督责,元朝廷多次派遣奉使宣抚对地方官吏进行整饬和督责,宣抚使臣代表朝廷持节出使,以询民疾苦、黜陟官吏、宣布德泽、兴利除害等。元代奉使宣抚虽是模仿汉、唐、金旧制,但若元朝这样举行之频繁、声势之重、职权之广居却历代之最。奉使宣抚制度不止对元代朝野秩序与政治生活影响很大,同时也激发了有元一代多民族儒家士人的政治参与热情。围绕这一活动形成了一种文化和文学现象,催生了大量以奉使宣抚为核心话题的奏章、书牍、碑铭、诗文、民谣俚曲等文学作品,从按问不法、审理冤滞、蠲粮赈灾、禁革科扰、国家运祚、文德治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书写,从而构筑出表现元代社会现实的纪实性文学与稳固皇权、重整吏治的正统思...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主题考论
2024年 04期
作者: 王鑫
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意涵丰富、耐人寻味。由司马金龙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分析可知,该屏风漆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孝子列女图。结合类似题材的美术文献和文学作品可发现,司马金龙借鉴了汉晋以来图像叙事与文辞规谏的表达策略,委婉地针对冯太后执政早期的政治生态进行了褒贬讽谏。屏风漆画亦是当时士人心态的缩影,反映出北魏太和年间政治变革、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相关历史细节。
元末元诗选本与“台阁”风貌的构建
2024年 04期
作者: 张素梅
元末不少元诗选本从选诗宗旨到实际选辑,均有推崇“台阁”风貌诗的倾向,这与选本建构“台阁”风貌元诗史密切相关。在鸣盛、趋时的文化心理下,选本的序跋多体现出宗尚“台阁”的选诗旨趣。在选诗过程中,选家以馆阁文人群体为中心,弥散至僧、道、山林文士等多种群体,凸显他们共同涉及“台阁”的重合面,构建多层参与、具有时代典型性的元诗史。此种现象已开启明初“尊台阁而卑山林”文学观念之先鞭。
汪元量岳渎祭祀诗与元初的文化认同
2024年 04期
作者: 谢雨情
宋元易代之际,宋室降臣汪元量为元朝代祀岳渎,在岳渎祭祀诗中展现出对身份与观念的重塑。随着汪元量南归,其诗作的流播使南宋遗民真切感受到元朝的大一统建构及对中原礼仪的接续,进而深刻认识多族共通的深层礼制结构、南北共同的历史文化源流。选取汪元量岳渎祭祀诗为个案进行考察,有助于细致了解南宋遗民对元初大一统文化认同的建立过程,深入抉发元朝大一统礼制实践对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