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4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理解中华民族:抗战时期马宗融的文艺实践与祖国观念
2024年 03期
作者: 马海波
马宗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少数民族作家。他一生的文艺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且独树一帜。特别是在全面抗战时期,他秉持文化救国思想,主动以文艺为方法宣传和动员回、汉等各族人民团结抗日,在大后方积极撰写和发表抗战动员文章、倡议并邀约各族作家创作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参加大后方各类抗敌文艺和社会活动等,大力推动当时中国各民族间的理解和团结,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力量。文章在樊骏等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近发现的两篇佚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视野出发,对马宗融在全面抗战时期的文艺实践活动和祖国观念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和探究。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及路径问题
2024年 03期
作者: 李翠芳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本土化问题反映着研究范式的创新诉求,也体现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体系建构的探索。要探讨该问题须尊重国家总体文学的话语模式,厘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西方理论资源之间对接的限度和程度,在多民族及多民族文学的关系性联结中确立集民族性和普遍性于一体的“中国经验”。
老舍作品在阿拉伯语国家的译介与接受
2024年 03期
作者: 高彬 宋晓芬
老舍作品在阿拉伯语国家的译介呈现出从国内自主译出到国外主动译入的“走出去”模式特征。译入阿拉伯语国家之后,老舍作品在官方、汉学家和高校等层面取得了良好的接受效果,产生了较大的文学影响力。老舍作品的文学特色、阿拉伯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中阿友好关系背景下快速成长的汉学家译者群体是促成该文学传播现象的重要因素。
战时语境中的风景美学——论沈从文《虹桥》中的风景话语与艺教观念
2024年 03期
作者: 陈雪 刘泰然
沈从文的《虹桥》在战时语境中探讨风景的表征问题,作品通过奇景对主人公的启示与“自然”的再教育来打破现代艺术教育造成的区隔与遮蔽,隐含着对蔡元培、徐悲鸿等人的写实主义艺教模式的批评。无论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放弃绘画而选择民俗研究、皈依自然,还是这一时期沈从文从民间工艺美术制作的角度重新定义写作,都意在消解文学(绘画)、民间工艺与自然三者之间的界限,松动既有的艺术体制,呈现沉默的多数。
祛魅与聚魂:沈从文的去中心化监狱叙事
2024年 03期
作者: 黑白
沈从文在众多作品中对监狱空间的频频复写,已构成其文学宇宙的一个特殊场域,却在学界遭致不应缺席的缺席。沈从文采取叙事腔调的透明化、叙事题旨的经验化和叙事情境的狂欢化等三种书写策略,完成去中心化、反一切权威的理性祛魅以后,仍试图揉合湘西、“五四”、乡村、民间等不同知识形态,以群众路线重聚中华民族之魂。
苗族传奇故事群与沈从文民族观念的产生
2024年 03期
作者: 陈久兰
1928—1929 年苗族传奇故事群的创作是沈从文民族观念产生的起点。这一故事群包括《龙朱》《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那羊》《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四篇,通过这组传奇,沈从文建构起一个“苗族共同体”。沈从文的苗族认同看似纯粹,其实和“中华民族”这一“大民族”观念互为表里,这种复杂的民族认同的产生固然和沈从文家族的民族身份相关,更与沈从文对民间文学运动的参与及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民族话语语境密切相连。
美国戏剧《歌魂》:北京铸钟娘娘传说的早期跨文化改编
2024年 03期
作者: 葛文峰
1920 年,美国剧作家巴克斯夫人根据北京铸钟娘娘传说,创作了独幕剧《歌魂》。这是西方第一部北京铸钟娘娘主题戏剧。流行西方的北京铸钟娘娘传说是《歌魂》的主要素材来源,小剧场运动及戏剧《黄马褂》是该剧诞生的契机。巴克斯夫人改编了北京铸钟娘娘传说中成功铸钟的因由,增添了爱情剧情,塑造了更加立体的主人公形象。这是中国口头传统与民间文化走向世界的早期典范。
“裔夷”的想象:明代图文叙事中的浡泥国
2024年 03期
作者: 刘亚惟 鹿忆鹿
明代流行一组浡泥人身披铜甲、浡泥国有药树的传说图文,经比较,这种图像是明代中期才增补进域外知识体系的。明永乐年间的朝贡史事,使浡泥国重要性凸显,促使创作者依照前代记载想象远方民族的特征。“裔夷”图谱中的浡泥人图像,参考了明初浡泥国王墓的武将石像生,职贡图体系则将图像传统中“乘阮囊”的经典画面,附会于彼时更受阅画者关注的浡泥。随着图本流传,日本及欧洲出现了对浡泥人形象的翻刻与摹绘品,其成为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例证。梳理此类图文的流传过程,亦可窥见异域传说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独特研究价值。
宋辽交通沿线杨家将传说叙事的空间建构形式与机制
2024年 03期
作者: 张琼洁
与作为客观存在形式的物理空间不同,传说叙事空间源自主体对客体感性直观的接受形式,是主体主观感受下的空间建构。以宋辽交通线为空间场域,对流传于其间不同点位的杨家将传说进行比较,发现传说分布与点位空间在对应过程中,传说叙事与历史叙事发生了明显错位,主观感受空间与客观地理空间亦有显著差异。传说叙事在空间建构上具有确证与补充、变形与移置、逸出与反证三种形式。传说符号系统的话语能指与空间所指之间相互对应、二次转化,及再次翻转,但话语能指最终并未找到实体所指。杨家将传说被逐渐建构为一套民间自有的、裹挟着各种社会意识心理与历史情境的、充满矛盾性与多元性的话语系统,成为人们通过文学叙事现实地感受与体味历史...
发现“人民”:赫尔德的“人民”概念与德国文学民族主义的生成
2024年 03期
作者: 孙经纬
在启蒙运动后期和浪漫主义早期的交汇点上,赫尔德从民间发掘出“人民”(Volk)一词,并将底层平民的文化描述为民族文化的基础,认为德国“人民”深深扎根于德国自然与历史的土壤中,从而缔造出一种以语言、习俗、传统为定义的“人民”概念。落实为文化有机体的“人民”概念,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独特性和道德性特征,反映了赫尔德为摆脱法国影响而设计的德意志式启蒙路线。赫尔德的“人民”概念所承载的共同体想象,促进了德国民间文学的兴起,并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一种爱国主义的文学气质,从而催生了德意志文学民族主义。
原型-重复与生命的更新:伊利亚德论神话
2024年 03期
作者: 黄增喜
在伊利亚德的基本宗教理念中,“何为真实”与“如何真实”是两个核心问题,由此出发可对其神话理论进行爬梳和探讨。具体而言,初民的神话想象中蕴含了复杂的宗教、哲学意涵,构成一种尚未体系化的存在论。该存在论认为:表象世界和世俗存在都是相对的、偶然的,唯有通过模仿、重复某些超越于表象世界之上的神圣原型,世界、人及万事万物才被赋予了实在性。就此而言,神话为初民揭示了各种神圣原型,使存在的真实和意义成为可能。借助这种悖谬性的存在论及由其衍生的种种仪式和习俗,初民得以泯除时间和历史,走出封闭性、虚幻性的存在,使凡俗生命不断地获得更新。
媒介环境中的民俗:兼论麦克卢汉的先锋艺术观
2024年 03期
作者: 高紫潇
麦克卢汉把广告和流行文化产品称为“工业人的民俗”,认为它们是新媒介技术的产物。新媒介技术及其产品既构成了新的媒介环境,又在潜意识层面上塑造了民众的感知模式。为了唤醒民众,使其摆脱被新媒介技术蛊惑与奴役的困境,麦克卢汉借助先锋艺术的方法,试图以此来揭示新媒介技术的运作机制,达到社会集体救赎的目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麦克卢汉的艺术观与民俗观,与其媒介环境观一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与借鉴意义。
佛寺书写与元好问南渡后的诗文创作
2024年 03期
作者: 贾晓峰
自南北朝始,历代文人与佛寺多有关联。元好问南渡后的众多诗文对佛寺予以书写。佛寺空间的气氛使元好问诗文表现出超脱尘虑、神闲心适的思想趋向。同时,他的诗文又把佛寺形塑为深切的追忆空间和灵动的诗性空间。佛寺物景是元好问创作的素材,其诗文更建构出佛寺的雄壮之美,是佛寺文学中北朝一脉的发展。元好问对佛寺的书写,还使一些金代佛寺及其功能昭示于后,具备重要的历史意义。
论和瑛的咏藏诗歌创作及其文化价值
2024年 03期
作者: 马涛
和瑛将舆地学思想投映于其诗文辞赋创作中,显现出纸上考据与现场考察紧密结合的纪实性特征,以及补于时事的经世色彩。其边疆纪行诗继承了杜甫秦州时期作品的意格笔法,注重发挥诗歌的“图经”价值。和瑛在大一统时代背景及雄健精神的感召下,成为较早的对藏族地区山水之美的发现者与歌咏者,相关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质与文化价值。在儒禅交融的文化视野下,和瑛以诗歌真切呈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世风民俗以及自我精神的脉动与治理思想的生成轨迹。
清代白族诗人师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
2024年 03期
作者: 吕祥 徐希平
内容提要:清代白族文人的少数民族汉语诗文创作比较突出。白族文人对杜甫诗歌的接受,充分体现他们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认同。师范是清代诗坛具有代表性的白族诗人,受当时诗坛崇杜思潮的影响,加之其与杜甫高度契合的人生际遇和人生理想,其诗歌创作效法杜甫明显,承继关系突出。探究师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不仅丰富了杜甫诗歌接受史的少数民族篇章,还可从文学比较研究中揭示中华各民族间内在的共同体属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元代奉使文学中的和合观
2024年 03期
作者: 陈诗文
元代的外交带来的人文奉使活动,深刻影响了社会政治与文化文学面貌。在社会政治层面,奉使拓展了元人对异域文化的认知,使得对外交往中的和合观念不断深入;在文学领域,则出现了一批记录异域体验、辨证异域地理、记载他国风土人情和中外交通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涉及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体现了协和万邦、和合共存的文化精神,展现了元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眼光和进一步了解外部世界、加强中外交往、实现天下太平的愿望。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