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4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论《雪山大地》中的史·诗·思
2024年 02期
作者: 杨辉
《雪山大地》故事起笔于 1959 年,约略收束于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其间历史风云际会,时代阶段性主题不断调适,“人事”及“自然风物”亦随之迁转。阿尼玛卿草原六十余年间人、事、物所构成之总体性的“社会风景”之变,既表征颇具典范意义的历史内容,也呈现了汉藏两族若干“新人”精神、观念与时推移、不断成长的过程。青藏高原传统文化所内蕴的灵性与诗意贯穿全书,教人事的艰难创造别具灵韵与精神感染力。尤为紧要的是,六十余年间阿尼玛卿草原的发展观念之变,包蕴着更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意涵。《雪山大地》中人与自然之关系不仅呈现类乎“天人和合”的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容,也因融通草原地域文化而打开天、地、人、神共在的精神和现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当代文学路径探赜——以刘亮程长篇小说《本巴》为例
2024年 02期
作者: 张贺楠
刘亮程长篇小说《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不仅凸显了民族史诗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价值,也为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学路径提供了有效范本。《本巴》的创作体现了作家轻“史”重“诗”的史诗思维,呈现了作家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并通过儿童叙事等视角将具有个人生命体验的小说创作转化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与“魂”的寻找,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创新性。同时,《本巴》的问世对讨论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献礼”文学选本的运作机制及价值取向——基于 1959 年“兄弟民族作家作品合集”的考察
2024年 02期
作者: 海晓红
“献礼”文学选本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其运作机制和价值取向显示出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华多民族文学的整体面貌,具有规模化的示范效应。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特殊语境,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兄弟民族作家诗歌合集”《我握着毛主席的手》和“兄弟民族作家短篇小说合集”《新生活的光辉》以“合集”的形式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学群像,入选其中的作品以统一标准彰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框架中的文化形象,体现的是公共话语和集体姿态。
族群记忆、文化融合、共同体意识——论改革开放以来羌族小说的叙事主题及文化意蕴
2024年 02期
作者: 吴哲
改革开放以来的羌族小说围绕族群记忆、文化融合、民族认同三个向度展开,其中族群记忆的深描丰富小说的价值维度;羌族的社会变迁书写拓展小说的叙事空间;民族认同的书写深化小说的主题意蕴。羌族作家对个体遭际、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注最终呈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审美体认。
现实底色、情动叙事与共同体互塑——新时代少数民族精准扶贫题材电影研究进路
2024年 02期
作者: 林琳
少数民族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将国家政策与多民族发展相融相合,其中涉及的现实内容及情感体验,不是简单的政治实践,而是时代历史和现实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凝结成一种视野更为开阔的学理研究。从现实底色、情动叙事与共同体互塑三个方向探索新时代少数民族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可以发现它富有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自觉,是讲述中国故事及其价值体系建构的一种新进路。
生态意识的鲜明表达——论“90 后”少数民族作家的动物书写
2024年 02期
作者: 华珉朗
动物书写是“90 后”少数民族作家近年创作的一个焦点,其中有着鲜明的生态意识表达,主要表现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维下人对动物的戕害、从生态伦理出发强调人对动物的尊重,以及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立场倡导人与动物的和谐三个层面。“90 后”少数民族作家动物书写的生态意识表达受到了生态文学创作潮流、作家生活和学习经验、民族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传统生态文化的赓续与对现代生态思想的践行,彰显了年轻一代作家直面时代社会问题和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文学担当。
从反男权叙事到建构女性主体意识——中国朝鲜族城市化与许连顺的女性小说
2024年 02期
作者: 孟石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朝鲜族逐步开启了城市化进程,这对中国朝鲜族的家庭结构和社会风貌产生了深远影响。许连顺的女性小说开启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反男权叙事。随着朝鲜族跨区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许连顺小说的主题从反男权叙事逐渐转向建构女性主体意识。
众神隐退:从《碧洛雪山》谈人类学视野中民族题材作品的影视改编
2024年 02期
作者: 卢芳芳
在当代文化传播和影视创作领域,民族题材的文学原著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往往伴随着本土生态观、宇宙观、人观的缺席这一普遍现象。通过对小说《碧洛雪山》影视改编过程的深入分析,可以探讨创作者在改编民族题材作品时,如何进入他者世界、理解他者的观念体系、呈现原著的精神内核,以期为民族题材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解决影视改编过程中的认识论问题,可从文学人类学和影视人类学的视角介入。
变动时势中的“民”“英雄”与国家建设——从《王同春开发河套记》重探 20 世纪 30 年代顾颉刚的学术-社...
2024年 02期
作者: 宋玉
顾颉刚完成于 1935 年的《王同春开发河套记》,兼采民间传说与新体传记文学之长,通过讲述清季民初河套移民首领王同春的跌宕生平,力图彰显“民”在国家建设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与写作、增订此文相同步,顾氏围绕汉蒙交往的历史与现况展开思考,并开始涉入河套官民合作的移垦实践,这为他倡言“中华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基础。《王同春开发河套记》体现了顾颉刚“民间”思想形构的多重面向与内在张力,也为深度理解其 20 世纪 30 年代的学术-社会实践提供了路径。
李大钊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运动
2024年 02期
作者: 樊小玲
李大钊借鉴俄国民粹派“到民间去”运动的经验,率先号召青年有志之士到农村去,其立场和主张为寻找、发掘中国现代民间文学指明了方向。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将民间文艺与社会革命相联系,吸收利用民间文艺作为启发民众思想觉悟、激发革命斗志的有力武器;将民间视作承担社会革命思想的场所,通过政治启蒙积聚民众的革命力量,实现社会革命的理想。这一思想也被后辈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与发扬,成为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文艺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道路独具特色。梳理李大钊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运动之关系,有助于推进对李大钊及其思想的深入研究,增进对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的理解。
民间文学研究对歌德形态学的运用——以约勒斯和本雅明为中心
2024年 02期
作者: 龚璇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德国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成型之后,民俗学研究者围绕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首先影响了民间诗歌、民间故事研究。相对于重实地考察的民间信仰、风俗、艺术研究,对民间文学往往以文本研究为主,兼用语言学、文艺史的方法。如何用一种科学的方法研究精神世界?如何看待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这些都是当时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关心的问题。就在这一时期,歌德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历史学和艺术史学者如斯宾格勒、沃尔夫林发现了歌德形态学的方法论价值,将歌德研究自然的方法运用于对世界历史和美学史的研究。受斯宾格勒、沃尔夫林启发与影响,约勒斯与本雅明则将形态学用...
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2024年 02期
作者: 朱家钰
在故事学领域,由于角色与人物这两个概念尚未被明确界定,导致相关研究混用术语,故事中行动主体的层级特征与其学术价值也未得到充分阐发。参考前人研究,可根据出场人物的行动所具备的功能将之抽象为角色。为了配合故事的时空设置,推动具体行动的实施,角色会被赋予种种标志成为人物,而人物又可分为标志人物与专名人物两个层级。在角色层级,我们能够从功能关系的角度理解故事人物的聚合原因。在人物层级,标志人物之间的行动关系以及融汇于故事中的社会结构得以呈现,而专名人物则汇集了民众思想世界与价值观念的动向。此外,依据层级体系,分层拆解故事中的行动主体,亦能对故事人物的变异现象形成更为精密的理解与认知。
《满汉西厢记》三种刻本考辨
2024年 02期
作者: 聚宝
金批《西厢记》康熙四十九年(1710)满文译本《满汉西厢记》现有三种明显差异的刻本。以往各书目和相关成果未对此加以辨识。三者不仅序末落款、版心卷次题署、卷前目录有着区别,全书内文文字差异亦较可观。据考辨,民族文化宫藏本当为初刻本,东洋文库藏本系其覆刻本,而傅惜华藏本是东洋文库藏本之覆刻本。此三种刻本促进了《西厢记》在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中的传播乃至域外的传播。《满汉西厢记》文献著录者和研究者当区别对待三种刻本。对三种刻本进行版本鉴别,不仅关乎《满汉西厢记》版本研究、传播研究及海内外译介研究,而且对于金批《西厢记》版本史研究和传播史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滇南诗略》的多民族文学交融范本意义
2024年 02期
作者: 李锋
《滇南诗略》的多民族文学交融范本意义,首先体现为文学交融全要素特征的呈现,即多民族文士的参编与入选,跨越族属的多角度评点,收录的各民族诗人对中华经典诗风、诗学的广泛接受。其次体现为它独特和超越性的文献地位,以及对后世云南诗文总集编纂的深远影响。
元明清“燕京八景”散曲的书写与嬗变
2024年 02期
作者: 薛舒丹
“燕京八景”是与朝廷政治中心同步发展演变的景点群组。其景观的特殊性孕育出“燕京八景”散曲独特的书写方式和嬗变轨迹。作为地理位置明确的都城景观,“燕京八景”自元代进入散曲创作起便具备客观纪实的表达特点。由于景观始终位于京师重地,“燕京八景”散曲得以在文化层面参与不同时期的皇权形塑。经过漫长深厚的历史积淀,入清以后的“燕京八景”散曲最终实现都城景观与文人抒情的深度融合,完成了其在文学史层面的经典化嬗变。
论元代西域人碑铭的跨文化书写
2024年 02期
作者: 唐云芝
元代以西域人士为书写对象的碑铭作品,其作者与碑主在文化身份上存在现实与文本两个层面的二元性,具有鲜明的跨文化书写特性。元代西域人碑铭也因此显现了对多元文化的空前涵容,催生出多类跨文化书写文本,并呈现两种不同的书写理路。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调适性的认同,是促使元代西域人碑铭突破传统书写界域的基础;基于儒家文化对多族文化进行吸纳与重构,则有效地将多族精英深度纳入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之中。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