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4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期以来多民族文学的黄河书写
2024年 01期
作者: 杨建军(回族) 崔 涛
新时期以来多民族文学的黄河书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河流书写。黄河书写以民族化表达和跨民族言说,呈现黄河流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黄河书写启发我们思考多民族文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有助于拓展中国河流文学的发展路径。
少数民族文学书写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 01期
作者: 胡游
少数民族文学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使命。少数民族文学在表达民族团结话语、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基础上,呈现乡村书写与个人情感结合、历史变迁与日常生活结合;通过历史叙事展现各民族之间天然的历史联系,民俗叙事体现少数民族作家自觉的文化认同和追求,神话原型叙事蕴含着“社会共同体”的集体性表达。这些不同的叙事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阐释,也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彝族洪水神话中的共同体叙事研究
2024年 01期
作者: 刘建波(彝族)
彝族洪水神话是民众关于洪水灾难的集体文化记忆,其重要性在于融汇了灾难叙事和祖先认同记忆,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叙事。在关于灾难的神圣叙事中,彝族人民借植物母题演述伐木和洪水的因果关联,表达“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叙事;并借助对人文始祖阿普笃慕表达认同的神圣叙事和节日祭祀仪式,建构六祖分支的祖先共同体叙事,增强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认同感。在洪水灾难的历史叙事中,文字成为彝族与其他民族接触、交往的中介,彝族人民进而利用文字丢失母题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共同体叙事,以此有力凝铸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根基。
民歌改造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战动员
2024年 01期
作者: 左安秋
借用《达坂城的姑娘》《蔓莉》等少数民族民间曲调,赋予其歌词以新的含义,是动员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抗战救亡工作的有效形式。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唤起抗战意识;激发民气,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倡导民族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少数民族民歌改造的主要方向。西北地区的民歌改造运动,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抗战热情,强化了其主人翁精神;促进了民歌的传播,提高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民歌改造与少数民族抗战动员关联及其影响的探索,对于新时代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的颜色符号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
2024年 01期
作者: 张玲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视角,分析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黑”“红”颜色符号的艺术想象与书写,认为其符号意义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昭示着“个体—民族—国家”统合式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该批评路径重新回答了抗战文学的本质形态、象征形式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等问题。其中,“红”之符号的“生发图式”隐喻少数民族诗人的血色抗战主体性与诗歌“阻—生”之生命美学意蕴,“黑”之符号的“阻碍图式”喻示了民族集体言说的否定表征,而“聚合”作为两种符号本质存在的形式,在文本本身、文本批评方式及文本意义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往复中表征“个体—民族—国家”渐次递进与构筑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两种颜色符号间相...
江水·市井·神启:张远伦诗歌的“三重奏”
2024年 01期
作者: 蒋雨珊 蒋登科
张远伦诗歌的根系深扎于乡村,从郁水河、诸佛河、乌江到长江的“水系写作”,勾连出其流动于村寨与城市间的创作路径。诗人以日常即景与市井人情为底色,透过卑微内敛的“菜青虫”视角,既还原出生活本真的温度,也使其民族神话色彩与日常神性写作中的“烟火气”与“虚静美”有效平衡,以微量元素支撑起庞大的诗意空间。
“甘南”镜像的文学建构:扎西才让创作的一个侧面
2024年 01期
作者: 高娟娟
藏族作家扎西才让近年来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大夏河”“杨庄”“桑多镇”等地理或人文符号亦真亦假,它们是作家依托不同文学体裁建构的文学景观。扎西才让挣脱了简单的个人经验的束缚,反复描绘和勾勒甘南大地的不同面相,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广阔而辽远的问题,进而抵达民族历史的纵深处,寻觅甘南大地的精神文化内涵,构建意蕴深邃的“文学甘南”图景。
仪式演述视域下的东巴史诗类型研究
2024年 01期
作者: 杨杰宏(纳西族)
史诗是一个以“荷马史诗”为范例的文类概念。随着对西方史诗理论的引介与实践,国内学者先后提出了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神话史诗、原始性史诗、迁徙史诗、复合型史诗等不同史诗类型。东巴史诗的史诗类型、文本内容、演述方式、创编程度皆受仪式的制约,其与以文本、表演为中心的史诗文本存在诸多差异,呈现出主题复杂多变、以仪式演述为中心、多模态文本等特征,其类型归属于仪式类史诗更合理。仪式类史诗的提出重在将东巴史诗置于全观视域下考察史诗与仪式之间深层、复杂的关系;整体把握史诗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入理解史诗的复杂多样性,推动史诗研究可持续发展。
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和差序实践——基于湖南桑植雷万春传说的讨论
2024年 01期
作者: 严曼华
传说圈最早由柳田国男提出。以往对传说圈的划定多以地域为基础,呈现为平面式的概括。从人群视角划定传说圈,并构建传说圈层系统,不仅突出了传说主体,且能彰显传说一体多面的特征。在湖南桑植流传的雷万春传说中,存在以人群关系为基础构成的传说圈层系统。其中,传说的跨层级流动受制于讲述群体内部的话语体系,具有差等性与阶序性。具体而言,横向的人—人关系造就了传说叙事模式的差等,而纵向的人—神关系的阶序可在仪式实践中得到彰显。无论是话语实践还是仪式实践,都是记忆经验影响的结果,而话语实践与仪式实践又不断强化巩固此种记忆经验,最终使其在代际之间绵延,成为判别人群的标志与符号之一。
记忆、传说与新故事:新疆兵团军垦散体叙事的构成、特征及互动
2024年 01期
作者: 胡港
新疆兵团军垦散体叙事指以军垦这一重大历史题材为中心,揭示微观的新疆兵团历史生活及历史人物动态的民间散体叙事的总和,具体可区分为作为叙事类口述史料的军垦记忆、呈现主观真实属性的军垦传说以及文人改编或再创作的军垦新故事。军垦记忆是可转化为传说和新故事的元文本,同时受到它们的影响;相应地,军垦传说与新故事之间也有密切的通约关系。
民间叙事与网络游戏的融合发展史谫论
2024年 01期
作者: 程萌
民间叙事与网络游戏六十余载的融合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一,民间故事母题的网络游戏化萌芽(1960—1980),游戏设计者将寻宝、英雄之旅、屠龙等母题融入游戏,从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中获取灵感。其二,网络游戏平民化(1980—1990),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网络游戏反映民间生活,发挥了社会调适功能,同时也借个人电脑的普及激活了社交功能。其三,民间叙事推动网络游戏的民族化(1990—2000),网络游戏借助民间叙事,塑造民族文化符号,激活集体记忆,唤醒文化认同。其四,21 世纪以来网络游戏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民间叙事以文化品格、文化身份、文化功能为网络游戏赋能,二者的融合发挥了富有影响力的社会功能。
《红楼梦》服饰艺术民族融合格调的形成轨迹——以版本异文的动态变化为考察视角
2024年 01期
作者: 曹立波
《红楼梦》成书过程颇为复杂,因版本众多,服饰描写亦多有异文。清代满汉服饰艺术的融合现象动态地体现在红楼服饰的书写与修订中。将现知的《红楼梦》十二个版本按题名分成三个版本组进行系统考察可见,时间维度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及《石头记》版本组的背心与(扎)花领子等,前代皆有,而《红楼梦》版本组融入满人服饰元素后的坎肩(儿)及绢子,更能代表清人的时样衣装,多民族特征更鲜明。空间维度上,贾宝玉与王熙凤二人外出礼服的修订凸显出满人服饰特点,说明修订者有意对家居便服与社交礼服加以区别。经过有区分度的修订,红楼服饰描写总体呈满汉兼宗的格调。审美趣味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版本组的服饰亦满亦汉,《石头记》...
说书以评文:论勋锐《聊斋》评讲的小说批评特质及其批评史意义
2024年 01期
作者: 朱泽宝
清末民初时期,勋锐在《北京新报》《群强报》等报纸上大规模连载《聊斋志异》评书,现存百余篇之多,具有独特的文学批评价值。其着力发掘《聊斋志异》的社会批判意义,解构小说的爱情色彩,抉发叙事的疏漏并加以补苴。传统小说批评理念广泛出现于《聊斋》评讲中,推动着阐释的深入。关注勋锐等旗籍文人评书中的文学批评成就,是对旗人文学批评家的重新发现,也将推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不断拓展。
北齐郊庙歌辞的创设革新与文学特征
2024年 01期
作者: 何靖
北齐郊庙辞曲体制取法于南齐雅乐歌诗及南朝刘宋郊庙歌辞。探究北齐雅乐歌辞的篇什数目及体式与南齐、刘宋同类作品的对应关系,可资订补《魏书》《隋书》的一些讹误。北齐《享庙乐辞》的主要作者除鲜卑文士陆卬外,还应有魏收在内,其作品是多民族作家共同创作的结晶。较好地兼顾典丽与征实的风貌,是北齐郊庙曲辞优于南朝同类作品之处。
论元明之际余阙现象
2024年 01期
作者: 李雪
所谓余阙现象,指元代色目进士、安庆守臣余阙与红巾军战,城破殉难,获元明两朝表彰追赠,引发跨民族、跨朝代、跨阶层士人的普遍哀悼与赞颂。涉及作者之广,作品数量之多,时间之久,在元明之际是独有的。这些作品蕴含丰富的信息,在颂扬余阙的总基调下厘其大端:表达哀悼与对危难中无人援救的怨愤,借颂扬余阙个体人格批判社会,表明士人多方面的人生思考与道德反思,以余阙为忠节符号宣扬臣子对朝廷的绝对忠诚。余阙的形象逐渐从情感载体向忠节符号演化。对余阙现象的探讨,显示出在剧变时代士人的心灵困境,对认识特定时期的社会与文人心理,具有独特价值。
元代北方雅正文风形成脉络探赜——以真定文坛为中心
2024年 01期
作者: 任天晓
金源文士代表的“文章派”并非以文辞为囿,而是力图将文章教化上升至朝廷治理体系,以恢复儒学传统,实现文治。金末真定文人博通百家、出入佛老,建立了以儒家情性为本位的文学统绪。经过刘因、安熙、苏天爵的文理融通之举,元代北方文坛发展出发乎中情、根柢六经的博洽典雅之风,并具体表现在对地方文化网络的建构上。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