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3年
>
06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少数民族文艺如何被“发现”——茅盾新疆之行与现代西北文艺的边缘路径
2023年 06期
作者: 李珍妮
1939 年,茅盾受邀赴新疆学院任教。此行除了有文化传播的意义,也具有“发现”少数民族文艺的意义。以此行作为切入点,可看到少数民族文艺在成为特定学科概念以前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亦可看到其进入主流文学视野、被认识和接纳的过程。同时,对文学史书写中的中心/边缘关系问题有所启发。
戏以载道:田汉《文成公主》创作过程及其在汉藏民众中的反响
2023年 06期
作者: 益西旦增(藏族)
1959 年 3 月,中国戏剧界迎来了一个文成公主和亲题材的历史剧创作热潮,这不仅成为彼时戏剧界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为西藏民主改革时期强调汉藏友好关系的重要叙事。田汉《文成公主》的创作过程及其在汉藏民众中引发的反响,一方面生动呈现了西藏民主改革时期汉藏戏剧人共同致力于汉藏民族团结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充分揭示了汉藏共享的历史记忆在维护和促进汉藏友好关系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论新时代新疆多民族汉语小说的话语范式
2023年 06期
作者: 周秀英
新时代新疆多民族汉语小说以显性或隐性多语杂糅的话语陈述形式,体现各民族作家陈述多民族文学话语的多元化。小说正副文本生产出各族民众血脉相连、文化互融的话语空间,建构了独特的多民族文学话语范式。多元一体的话语生产机制对多民族文学话语范式的形成起主要作用,书写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新篇章。不同于国内学者对单一作家创作的多民族文学话语研究,也不同于对多民族文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宏观论述,文章着力于对新时代新疆多民族汉语小说文学话语生产展开探究,旨在推动国内学术界关注其小说创作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丰富研究视角,以期为多民族文学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参考路径。
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文化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2023年 06期
作者: 高忠严
村落民俗文化再生产的关键是重塑地方感,具体表现为民俗文化传统的历时感弱化和标识感强化,即弱化历时进程的逻辑线索,增进可辨识的文化记忆点。晋北 Q 村村名变更、传说景观营造以及昭君文化节和藏山大王庙会等相关民俗活动,是对村落“和”文化与“义”文化的具体表述,蕴含了重塑地方感的叙事逻辑。这折射了村落民俗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国家话语、旅游经济与民间诉求之间的博弈和平衡,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
适度·和谐·多样统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空山》
2023年 06期
作者: 丹珍草(藏族)
阿来的《空山》系列小说以敏感的生态意识和悲悯情怀讲述了中国川西北嘉绒藏族生活地区的故事,描写并反思了处于时代巨变中的“机村”人无所适从的生活情状和迷茫困惑的心灵生活,追寻逐渐失落的藏族生态文化,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在机村传说中,原始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给自足的村落,在进入特定时期的“新的世道”后,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起因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以及人们各种行为的失度、失范、失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协同共生,而适度、和谐、多样统一的行为基准,以及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目标追求,无疑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
人类学实践对叶广芩文学叙事的渗透
2023年 06期
作者: 李玫
当下有关叶广芩小说美学的研究,大都忽略了其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人类学专业训练和在陕西周至老县城村的田野实践经历,相关专业思维在小说写作中激发出的叙事新质因此被遮蔽。对此进行梳理和辨析,有助于认识现有研究的解释力边界,重新指认和厘清那些被遮蔽的美学特质及其生成机制。
新西兰华裔小说《大地转银》中的边缘群体叙事
2023年 06期
作者: 刘略昌 任清清
艾莉森·黄的《大地转银》是受到新西兰主流话语认可的第一部华裔小说。通过讲述华人果蔬店员工与白人寡妇之间的爱情故事,《大地转银》对 20 世纪初新西兰社会中的华人移民、白人女性等边缘群体的历史进行了重构。在艾莉森·黄的笔下,华工黄忠勇浪漫多情,感时忧国,这一立体的边缘人形象颠覆了主流历史叙事对华人形象的刻板塑造。白人寡妇凯瑟琳则不甘在父权制社会中丧失女性话语权,她勇于打破白人至上的种族观念束缚。艾莉森·黄把边缘群体置于小说叙事的中心,以边缘叙事反击主流话语对边缘群体的压迫,这为思考多元文化时代新西兰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一定启示。
“传统内”的转换和表征——林兰民间童话辑录的语言现代化重释
2023年 06期
作者: 吴翔宇 孙天娇
语言是表征民族性的重要载体,民间童话的辑录参与了儿童文学的现代发生和母语现代化的重构。为承续中国新文学开创的现代传统,北新书局推出了一系列林兰民间童话集,其出版接榫了语言和思想的双向发力机制,助力了儿童文学民族化和现代性双重品格的生成。林兰童话从民间获取资源,经历了“儿童化”与“文学化”的语言转换过程。民间传统和文人传统流变衍生了由“述”向“作”的转换,林兰以女性讲述的方式创见性地“发明”了民间童话辑录的语言传统。林兰辑录民间童话是一种知识生成活动,为儿童阅读提供了新的语言资源,也重新确定了儿童的位置,深度介入了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其中,语言转换的标尺和伦理,思想和语言的错位及张力,...
“斗牛才罢启歌场”——侗族斗牛民俗中的声音景观
2023年 06期
作者: 杜安 史若楠
侗族口头艺术与斗牛活动互嵌交融,形成了“斗牛才罢启歌场”的声音景观。作为“地方性知识”或“小传统”的唱歌—斗牛互嵌式民俗活动,超越了地域与民族,显示出生动而丰富的文化活力。对照田野观察的仪式场景、民众的口述记忆以及文献记录,追溯唱歌—斗牛互嵌式声音景观的历史渊源,声音景观生成的社会机制得以凸显。声音景观在具体的仪式场景和民俗事件中体现出“以表演为中心”的特征,并呈现出“表演的新生性”与“创造性活力”。
从格林兄弟的《忧伤圣女》看中国北方民族“无手少女”型故事的流传和变异
2023年 06期
作者: 卞梦薇
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第一版中收录了一则故事《忧伤圣女》,它属于在亚欧大陆广为流传的 AT706 型故事“无手少女”的亚型“胡子圣女”。从长出胡须、断手到阉割,圣维尔吉福蒂传说中的性征残缺母题是对女主人公的重要考验,《忧伤圣女》中的金鞋母题则促使圣徒传说向民间故事转化。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拥有大量 AT706 型故事异文,以金鞋和断手为中心的母题群同样分布广泛、变化丰富,与欧洲 AT706 型故事及其亚型有一定差异。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 AT706 型故事极有可能在中古时期已有独立的传播路径。
丕变与重构: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演进
2023年 06期
作者: 刘艳超
改革开放以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发生了诸多重构性变革,在从新时期到新时代的语境更迭中,无论是学术重启时所呈现的多元图景,还是“文化热”思潮中所潜隐的本位缺失,亦或是新时代学术气象的蓬勃兴盛,无不呼唤着我们在学术史的基本定位中形成对既往学术理路的自反性思考与学理性归总。文章在时代环境与学术生态的互动脉络中,以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演进脉络作为基线,通过遴选若干代表性的学术议题探寻其间的学理路径与得失所在,进而为当下学术研究与治学理路提供镜鉴,并从中发掘新的学术生长点。
史笔文心:《魏书》对北魏赋史的建构
2023年 06期
作者: 杨晓斌 肖佳琳
作为纪传体史书,《魏书》在“以史存人”的同时,通过选录作家及作品,也起到了“文以人传”的作用,保存了许多北魏时期的赋作文本和赋学文献,成为后世搜辑和研究北魏赋的重要文献材料来源。《魏书》以全录其辞、截取片段、著录篇名的方式,采摭了 22 位赋家共27 篇作品,并记载了部分赋作的存佚及流传情况,勾勒出北魏赋作的基本面貌。《魏书》着重选录具有致用意义,具备叙事功用和史料价值,抒发个人真实情志的赋作;同时注重载录有关赋作的批评话语,体现了北魏文人的赋学观及其发展演变状况,以“史”的意识,用史家笔法完成了对北魏赋创作基本面貌的建构。
北朝和亲与北方女性文学
2023年 06期
作者: 胡大雷
北朝的和亲女性虽获得了一定的从政机会,却不得不为和亲作出了婚姻上的牺牲。和亲文化下的女性文学创作,突出了北方少数民族女性直率、刚强的性格特征,提升了女性文学的价值。其一是以抒发世事沧桑突出女性吟咏的时代意义;其二是在爱情、婚姻吟咏中突出对自身权益的争取;其三是在吟咏远嫁中认同多民族习俗,进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金末壬辰之祸与遗山生命诗学的建构
2023年 06期
作者: 王静
金末壬辰之祸是元好问生命意识的转折点,丧乱后他建构起以“生命之气”为内核的生命诗学。其生命诗学观在丧乱乐府诗与长篇古体山水诗中得以充分展现,他运用乐府诗独具的叙述方法和用韵、用典、句式等艺术手法抒发生命的郁结之气;在长篇古体山水游记书写中,将抑郁不平之气升华为生命的自由与崇高感。遗山诗学蕴含的“生命之气”是对建安风骨的嗣响。
元大都织帽匠何失生平及交游考
2023年 06期
作者: 陈前进
元代中期的社会生态塑造出了何失“织帽匠”“老征夫”“诗人”“隐士”的四重形象。由于科举在元代的长期缺失,使得大量“贾服儒行”的普通文人在元代社会的身份转化中更具张力,他们一生游离于官、隐、商、儒等身份之间,上可以以布衣取卿相,下可以以生事避红尘。在科举未兴、荐举盛行的元代中期政治生态背景下,何失的影响力所反映的应是当时荐举制下有举荐权力的上层官员所产生的一种潜在影响力。作为北上的南人,即使是后来的文坛盟主如虞集、揭傒斯等在初入大都时也不得不通过荐举制来依附于李孟、王约、吴元珪等这样的朝中大臣。同时,何失的交友圈也是在当时多元文化和多族士人圈互动背景下所构建起来的,彼时官、隐、商、儒等各种身...
“元习”说与明代复古的近传统
2023年 06期
作者: 王春翔
明代复古论者述及前代诗歌时提出了“元习”概念,用以总括有元一代诗风。“元习”的含义褒贬相杂:当与明人复古对照时,带有不满之意;当与宋调比较时,又蕴含对元诗复古的部分肯定。对明人“元习”说的深入剖析,不仅可以开掘元诗作为明代复古近传统的历史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元至明的复古诗学史链条得到更为完整的呈现。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