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3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历史演进”的传说学方法论——重新对话顾颉刚孟姜女研究
2023年 04期
作者: 陈泳超
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是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经典,它创造了一个卓有成效的传说研究范式,只是站在学术发展的今天,其中亦有可商榷之处。施爱东指出该范式的核心问题在于“一源单线”的理论假设,这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方法论检讨。但这一批评是基于故事学的立场,将孟姜女叙事主要当作单纯的动词性情节序列。而孟姜女首先是传说,传说学对于“历史演进”研究的基本方法,除了关注情节之外,更强调核心名词的规约效用。所以,对于那些具有真实性之人或物的传说而言,“一源发生”是合法的,传说的演进过程应该呈现出“一源多线”的构型。民间文学的记录史永远无法还原其真实的生命史,却是映现生命史的优选途径,它随时准备根据新材料而重...
神话的象征形式及其精神限度
2023年 04期
作者: 户晓辉
卡西尔不仅延续了康德批判哲学对神话和文化的先天条件的继续追问,而且继承了康德实用人类学的普遍立场和目的论出发点来考察包括神话在内的各种文化象征形式及其普遍特征。但在现象学方法的影响与启发之下,卡西尔从神话的发生学和心理学研究转向神话现象本身,并且还原出神话的象征形式,从中发现生命、精神、文化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为重新开启神话的自由基点提供了教益和启示。
俄罗斯突厥语英雄史诗研究综论
2023年 04期
作者: 赵婷廷
俄罗斯的突厥语民族众多,保留了数以百计的英雄史诗。科学意义上的俄罗斯突厥语英雄史诗研究肇始于 19 世纪下半叶,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十月革命前,史诗搜集工作具有自发性,搜集的史诗作品偏重资料性。苏联时期突厥语英雄史诗被纳入国家文化建设,苏联科学院和各加盟共和国的科研机构积极推动史诗的俄译和研究,制定各民族史诗搜集和出版的统一规范,史诗搜集工作日趋系统化和学术化,在玛纳斯史诗、卡拉卡尔帕克史诗、乌兹别克史诗、绍尔史诗、雅库特史诗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史诗研究由关注单一史诗转向突厥语史诗的比较研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者更多关注解禁英雄史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奥隆霍的研究。目前,突厥语英雄史...
比较视野下中国少数民族文艺起源传说的叙事特质及价值传承
2023年 04期
作者: 邓永江
少数民族文艺起源传说是口头文学理论的重要表征,亦是中国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象性、神秘性、主体创造性等叙事特质。在比较视野下,少数民族文艺起源传说与刘勰“原道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皆蕴含有文艺起源于摹仿的内涵,然而在摹仿对象、媒介上又各有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文艺起源“摹仿论”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普遍性意义。同时,少数民族文艺起源传说在历史逻辑上延伸了我们对文艺起源的探索,在存在形态上拓展了中国文论的多样性。这对中国诗学的当下发展和建设具有启迪意义,也为中国民族诗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可靠依据。
降龙故事与中古佛教山林净土构建
2023年 04期
作者: 付邦 黄义军
降龙故事是中古时期僧传书写的常见题材,僧人降伏毒龙的经历是用以构拟“高僧”身份与山林净土的文化资源。早期中土文献所见降毒龙叙述皆以西域为背景,内容多为世俗国王与毒龙的外在对抗。其中,毒龙居于高山湖泊的背景设定,为中土降龙故事的书写划定了地理基础。佛经中的毒龙,一方面作为贪、嗔、痴等烦恼的象征,被认为有碍佛道;一方面又在人居环境中制造危险,祸及性命。通过制伏内在烦恼的方式镇服毒龙,既可凸显僧侣道行,也可喻示场域中恶性因素的消除,即清净化。这为中土之降龙提供了精神内核。同时,中土书写还将瘴气等归为毒龙毒性的产物,丰富了佛教降龙故事的内涵,令其一定程度上本土化。降毒龙事迹的叙述既塑造了高僧的形象...
出“科”入“文”:阿来的科幻写作及社会实践
2023年 04期
作者: 赵靓
出“科”入“文”,是指阿来的科幻写作由以科技为基础,迈入对人文精神的开拓创建。这样的见解和主张是阿来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任《科幻世界》主编期间,通过一系列创作与实践开辟的一条新科幻路径。相较于“科普科幻”的写作而言,阿来及其代表的类别堪称“人文科幻”,提倡将科幻、奇幻及架空历史等类型整合到人类幻想传统之中,以揭示人文想象对于科幻的重要价值。作家兼主编阿来对于“科幻”的观念、创作及实践,内含其对“人文科幻”路径的三重突破,即从叙事类型到文学幻想、从科学认知到人文思考、从个人写作到社会实践,这也是阿来对于科幻中国的现实意义。
环太平洋岛屿共生:夏曼·蓝波安的海洋想象、生态实践与现代性挣扎
2023年 04期
作者: 赖清波
夏曼·蓝波安笔下呈现的达悟人多元海洋想象是其民族形成敬畏海洋信仰的基础,也是尊重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的博爱精神的源泉。原住民“万物有灵论”的灵观信仰衍生的传统生态智慧,可为全球性的环境运动或当代的自然书写提供思想的出路。夏曼·蓝波安以环太平洋航海之旅证明了南岛语族语言、文化传统的相似性与关联性,在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可以借由海洋传统与全球化论述对话,并实现环太平洋岛屿的多维共生。
中缅景颇文当代小说创作比较
2023年 04期
作者: 李瑛
中缅景颇文当代小说创作分属两国,因民族同源,形成了独特而重要的跨区域创作共同体,共同构建景颇族群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意义,并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特殊的边疆语境使得对其进行文学比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立场、基于具体作品开掘民族文学跨区域比较的新探索,对于完善相关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开拓价值和启示意义。
吉狄马加和阿库乌雾的诗歌英译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海外传播
2023年 04期
作者: 谢丹凌
以吉狄马加与阿库乌雾为代表的当代凉山彝族诗人备受海外译者与出版机构的关注,彝族诗歌中的主体建构、民族志与民族志诗学、民族语言也引起海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在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的海外汉学研究场域,凉山彝族的诗歌外译与传播经验或可为少数民族文学乃至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提供参考与启示。
论现代性浪潮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
2023年 04期
作者: 艾翔 艾光辉
文章以“五四”文学革命以降中国文学现代性发展为背景,以少数民族用汉语书写的文学理论批评为依据,观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现代转型与现代性生成,并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文学理论批评为例,分析少数民族文论逐渐融入现代性主潮的历程。进而概括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演变发展的六个特征,即由传统到现代,由多元到单一,再由单一回归多元;对主流文学理论批评长期处于追踪状态,同质化特征显著;各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文学批评的重心逐渐“向内转”,主体意识渐趋增强;坚守现实主义主体地位,又包容不同的文学思潮;文学高等教育是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重要动力。此外,按照现当代文学史通行分期方法,盘...
李贽的自我意识及其文学思想论析
2023年 04期
作者: 李瑞卿
李贽借助易学提出“一元统天而万化生于身”的观点,充分凸显人的主体性与具身性,将世界本体还原到个体自身及实践。李贽的“我”体现为一种特别的自我意识,它与“虚己无为”“无人无己”同时共在。李贽也以“真空”来阐释“一念之本心”,以“饥饿于学”来充实自我,挑战虚假的旧道德与形而上学,直面无法回避的现实,于生命实践中重塑着一个全新的自我。李贽的自我意识及其意识逻辑为在文学思想体系上全面地超越七子派、唐宋派,并超越传统“化工”的古典美范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于天地之造化中注入“寸心千古”的生命与历史的分量,阐释了新“化工”之美。
乾嘉时期武将“边功”的文化记忆与诗歌文学想象
2023年 04期
作者: 米彦青
清代顺康时期的战争主要是统一和平叛,是对原有版图的巩固;道光之后则是与西方列强的战争,多为败绩;而乾嘉时期的战争对拓宽中华版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多为胜绩。多民族武将在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疆域的拓边戍守中建功立业。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对保土安民的思考迥异于书斋中的文人,国家安定与中华民族一体精神灌注其笔下,他们对王朝疆域稳固叙述与抒情基础上的书写,迥异于中唐以来的边塞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史料对于疆土记录的不足,也反映了清朝武人对于中华共同体建构的努力。乾嘉时期这些饱含家国情怀、盛世自信的创作,在让清朝臣民感知边地之重的同时,也逐渐从文化层面认同彼此,从而产生文化自信。
明代阳春铜石岩刘仙女摩崖诗刻五种考述
2023年 04期
作者: 张煜
明代广东阳春铜石岩刘仙女摩崖诗刻五种,是由明万历年间李开芳首题《题刘仙女蜕岩》,其他四人唱和而成的一组诗歌,诗刻于铜石岩崖壁之上。文章对摩崖诗刻五种作出叙录、释义,并将其与清初重要文献《刘三妹歌仙传》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以往学界普遍认为清初《刘三妹歌仙传》是记载歌仙刘三妹的最早文献,而刘仙女摩崖诗刻将刘三妹事迹的记载提前至明代。刘仙女摩崖诗刻关于刘三妹的叙写,包括其外貌、精神、居处、升仙事迹的种种描写刻画,生动传神,意境优美,涵盖了《刘三妹歌仙传》的内容要点,这组明诗刻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更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应制活动、应制文学与康乾时期的正统建构
2023年 04期
作者: 殷红
应制兴盛是康乾时期显著的文学景观。为了建构王权正统,清朝帝王以多元的应制活动建设礼制、选拔人才、宣扬时政,彰显文治社会表征。满汉士人以“颂”为主旨,结合天命论与大一统论来塑造帝王的正统形象。应制文学典雅庄重的语体要求,为王权介入文学写作的具体过程和语法层面,继而规训满汉士人、塑造权力认同提供了具体路径。
《鼎峙春秋》文姬戏中的礼乐与民族元素
2023年 04期
作者: 陶冉
《鼎峙春秋》的文姬戏中,琴笳和鸣营造出民族交融与礼乐文治图景。独见于乾隆本的蒙古元素,背景指向鲜明,流露出积善、和睦的政治关切。围绕前代戏曲、史传的取舍改写,融合了满、蒙、汉的历史、音乐、风俗,彰显出宣扬文治、巩固民族团结之义。这八出宫廷大戏也由此从戏曲文本升格为礼乐治世文本,具备曲、史互证的意义。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