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3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在新时代语境下深化与拓展文艺人民性理论
2023年 02期
作者: 谭好哲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首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新时代语境下,文艺理论研究和批评不仅要努力贯彻与实践人民至上的观点,而且要从人民性维度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质属性的认识,拓展文艺人民性的理论内涵。这种拓展首先要实现人民性思想由阶级性向普通人性的扩展,其次要实现人民性思想由群体普遍性向个人具体性的转换,再次要重建人民性与民族性的有机联系,最后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重建文艺人民性、民族性与文艺世界性、全人类共同人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以人民性为核心,从文艺本质论、文艺创作论、文艺作品论、文艺接受论、文艺发展论诸方面丰富与完善当代文艺...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
2023年 02期
作者: 庄桂成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生产领域是决定性因素的理念,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区别于非正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根本标志。因此,作为商品生产的艺术生产,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重大特征。艺术生产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与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二者应该是相协调的,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上的证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又一重要特征。马克思认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无论是自然的人化,还是人化的自然,都说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因此,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生态美学研究
2023年 02期
作者: 卢政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生态美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视域。进一步深化生态美学研究,要着力突出中国生态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强化其中国特色,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审美思想同中华传统生态审美智慧的有机融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生态审美关切;构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的生态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生态审美智慧。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乡土小说里的风景及其“暗面”
2023年 02期
作者: 马新亚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风景已经不再是碎片化的点缀之物,而是蕴含着作者审美理想和创作观念的一个整体性存在。沈从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讲究自然风景的如画性及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对应性关系。沈从文这个时期所书写的“乡土道德风景”是对传统“比德”说的复归,也在一个“暗面”完成了对社会秩序的“自然化”处理。
战争语境与“明日的艺术”——论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湘西书写
2023年 02期
作者: 唐小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沈从文着眼于湘西的“明日”,从“知识”和“情感”两方面入手,通过将“未来湘西”和“抗战前途”相结合,塑造了作为未来“大战场”的湘西形象。在探索抗战语境下湘西命运和出路的过程中,沈从文以“未来”召唤“未来”,最终贡献出一种以“明日的艺术”来抵抗现实危机的写作方案。
“吊诡”作为方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乌托邦书写策略
2023年 02期
作者: 王娴
悬置在《边城》内部的多重吊诡关系,看似乌托邦话语逻辑上的破绽,实则对湘西世界“乌托邦与否”起了隐蔽的决定性作用。吊诡之于沈从文的乌托邦书写,不仅构成了具有颠覆性方法论意义的关键概念,同时体现了“牧歌式文体”背后乌托邦叙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明湘西世界早已溢出桃源式古典乌托邦的常规。
论沈从文新诗讲义中的苗族歌谣因素
2023年 02期
作者: 张凯成
沈从文的新诗讲义具有鲜明的苗族歌谣因素,他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自觉地搜集与整理湘西苗族歌谣,促进了其后新诗讲义中对诗体形式与民族情感的思考。歌谣问题是沈从文讲述的核心,他受到苗族文化的深刻影响,表现出对新诗自由体形式的浓厚兴趣。沈从文的新诗讲义与苗族歌谣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他将以苗族歌谣为主体的民歌整理内化为对新诗写作思维与诗体形式之思考,并自觉地呈现了民歌资源的重要价值。
金元易代与“文化重建”——元好问与“河汾诸老”的人生选择及文学精神新论
2023年 02期
作者: 张勇耀
金元易代之际,“河汾诸老”中有五人出仕,元好问也明确表达了希望入仕元廷的愿望。进入元朝实现救世行道之志,是当时士人的普遍选择。金元之际文学的主流精神不是“隐逸”,而是“文化重建”。在此时段,士人的“遗民情结”总体较为淡薄,“遗民文学”并非研究的最佳视角。“大元气象”正是那些心“向庙堂”的“豪杰文学之士”和他们的弟子后学所创造的。
清代“苗图”竹枝词中的民族观念
2023年 02期
作者: 蒙锦贤(布依族)
国内外收藏的百余种“苗图”抄本中,至少存在两套“苗图”竹枝词的文本系统,而“苗图”存在跨文本系统进行内容匹配的现象。“苗图”作为概念性知识图谱,图像、说文、竹枝词并举,对每个民族的标志性文化进行突显与再确认,图文共建了“以俗别类”的人群辨识方式,实现了贵州少数民族分类体系的秩序化。“苗图”竹枝词还蕴含文人看待贵州民族的两种观念:一是华夷同源观,二是民族向化观。既将贵州民族的“夷”俗历史化处理,又赋予其介于华、夷之间的新身份,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贵州民族文化形象。
《红楼梦》与乾隆宗室文学圈咏花诗关系考辨
2023年 02期
作者: 薛红娟
清代乾隆时期宗室文人及其身边文士所形成的文学交游圈中,永■的五首菊花诗及永恩的八首和诗、永恩的《咏白秋海棠(和蓉江韵)》与其门客程荫栋(蓉江)的原作,不仅在拟题、用韵及体裁上与《红楼梦》相同,且诗歌意蕴也颇为相似。虽然程荫栋《咏白秋海棠》原作尚未发现,但通过考证可知,永■等人咏花诗的写作有直接或间接受《红楼梦》咏花诗影响的可能。对《红楼梦》与乾隆宗室文人咏花诗相似现象的考察,有助于深入理解曹雪芹的创作心态与背景,同时亦说明诗歌或可成为《红楼梦》早期传播及影响的研究路径之一。
论《熙朝雅颂集》的多重意蕴
2023年 02期
作者: 路海洋
嘉庆初年编刊的《熙朝雅颂集》,是对清初以来旗人文化生态的微妙反映。清朝统治者在通过该选本展示自身的文治成绩的同时,也努力将“发抒心志”、羽翼政教的官方诗学主张渗入其中,表现出对旗人疏离民族本色的忧虑。深入选本内部可知,清廷的忧虑及其所作出的努力,实际无法阻挡旗人接纳汉文化的历史潮流,并不得不与该种历史潮流作适度调和。
神马叙事传统中的“秘相程式描述法”及其象征意义——以“格萨尔”史诗中的“马赞”和《赛马称王》章部...
2023年 02期
作者: 李连荣(藏族)
在“格萨尔”史诗的演述传统中,有关格萨尔王的坐骑——神马“灵烈骝”的说唱中潜存着一种特殊的“秘相程式描述法”,且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文章以“马赞”和《赛马称王》章部的文本分析为中心,兼及考察相关的传统抄本和口头演述本,神马的“秘相程式描述法”主要有“秘相相征”和“开启秘门”两种构合方式,同时体现为三种具体的演述模式。不同的“秘相”描述方法之间有时相互交织,有时又依据演述语境呈现出适时增扩或俭省的特征,在长期的演述实践中生成为“格萨尔”史诗演述传统中特定的“神马主题”。而在“秘相程式描述法”的背后,隐含着藏族传统的相马知识、神灵系统的嬗变和文化记忆的根性表达,从多方面映射了史诗叙事传统的口...
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2023年 02期
作者: 邱婧
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学格局中,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离不开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在20世纪50年代的西南地区民族文学发展进程中,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了大量以叙事长诗为主要体裁的文艺作品,这一现象的发生,不仅彰显了作家对民间文学资源的接受、改编和再创作,还与新中国民族文学的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发生以及民间文学整理、“新民歌运动”的开展密切相关。民间文学的“作品化”正是民间文学资源在国家话语规约与整合之下被改编与重构的产物。
孝歌演唱中的“结构缺失”现象刍议——以武当山地区官山镇丧葬仪式考察为中心
2023年 02期
作者: 刘雪瑽
汉江上游地区素来有在丧葬仪式上演唱孝歌的习俗,虽然各地的仪式和歌词在细节上有差异,但该地区普遍存在一个约定俗成的固定仪程和标准结构。基于对武当山地区官山镇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分析可知,近二十年来,当地丧葬仪式的实际操作常常出现仪式结构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结尾的还阳调部分对送神、送魂环节的削减或省略。这可能与当地丧葬仪式的功能逐渐由“亡者指向”朝“生者指向”倾斜有关。
蔓菁:汉藏交融的作物、传说与记忆
2023年 02期
作者: 阎翠
蔓菁在西藏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蔬菜品种。在后弘期藏文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时将蔓菁籽从汉族地区带入西藏。至12世纪,人们将生活中常见且重要的蔓菁与其源自汉族地区的记忆融入文成公主入藏的传说中。随着汉藏交流的深入,由源源不断地传入西藏的汉族物质、工艺和知识构筑的文化,以文成公主传说为媒介,逐渐得到理解和接受。从此,人们心目中的文成公主逐渐从真实的历史人物演变为汉藏文化交流的符号,人们不断地塑造关于文成公主的历史记忆,以表达对汉族地区文化代表性符号——文成公主的认同与爱戴。这是从最基本的物质文化层面理解文化之间具体如何交叉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同时对从...
口头叙事中的“异界”与“边界”——以卫拉特蒙古族“异类婚恋故事”为中心
2023年 02期
作者: 那木加甫(蒙古族)
章以“异类婚恋故事”为案例,运用“陌生人”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卫拉特蒙古族民间故事中被想象的“异界”与“边界”问题。“陌生人”在异界有王宫、妻儿、牲畜等与人类社会相似的生活空间、语言能力,但其相貌却与人类相异。他们拥有护家的动物、家畜、攻击家畜的动物等,反映了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细节和精神世界。人类社会与异界的交叉地带有与传统村落社会类似的海边、湖边、山洞等不可移动的场域;也有不固定的祭祀场所、王宫等,具有游牧社会的可移动性特征。“异类婚恋故事”呈现的世界观映射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相互包容的依存关系。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