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3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中国古代帝系神话与“大一统”观
2023年 01期
作者: 向柏松 张兆芹
中国古代帝系神话包括三皇五帝谱系神话、帝王感生神话、帝王认同神话等,是“大一统”观的伴生物。帝王谱系神话为“大一统”观提供了历史性的合理依据;帝王感生神话成为历代君主统领天下的标识,同时也发挥了承袭弘扬“大一统”观念的作用;帝王认同神话则扩大了“大一统”观的影响范围,为建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根性文化基础。帝系神话所蕴含的“大一统”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根源。
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
2023年 01期
作者: 徐杰
口头文学的现场性、活态性、演述性以及默会性决定了文学对语境的依赖。相较于书面文学话语在“泛文学”时代的失语,口头诗学话语为融媒体时代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思路。以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重新审视文学存在的本然状态,语境范式可作为文学理论的元概念、本体范畴和先验结构。新现象学对情境的整体性、混沌性和多样性的理论阐释,为口头诗学语境范式的沉浸性和全息性提供了哲学基础。同时,新现象学以身体性作为情境的出发点,这为口头诗学主体的在场性、交互性和居间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德昂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的遗产化
2023年 01期
作者: 王晓艳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口头叙事传统,史诗的传承与演述生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不断变化。德昂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史诗的演述语境与传承方式发生了变革,政府和村民组织开展了各种非遗保护活动。为了在新的演述场域中获得认同,传承人对史诗的程式、主题、情节等方面进行了创编。同时,传承人身份的认定,增强了史诗演述人创编、传承的自觉意识与强烈的责任感,史诗的内容从程式到主题、从情节到逻辑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构。可见,在非遗语境中,国家文化政策应成为考量史诗传承的关键性要素之一。
“边地奋木铎”:田炳生的康藏民歌搜集与译介
2023年 01期
作者: 李国太
田炳生所译《康藏名歌集》以其搜集歌谣之富,注解歌词之详,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康藏歌谣搜集、整理与翻译的代表。田炳生搜集、译介康藏民歌有三个特点:词、曲兼顾;汉、藏双语记录;注重歌谣的文化信息,从而使其所搜集民歌保存了活态之“唱”。田炳生对康藏一带歌谣的搜集、整理与译介,既是对歌谣学运动的接续与深化,又是用“文化”之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神性加持与生命共识:中日始祖型羽衣传说比较研究
2023年 01期
作者: 毕雪飞
始祖型羽衣传说在日本广泛流布,在中国则多流传于少数民族中。中日始祖型羽衣传说的结构和内容具有亲缘关系,其叙事模式和策略是基于对天女神性的选择、附会,意在突出先祖与天女的血缘纽带,以强调先祖的神性特征,以及后世子孙具有不同寻常的能力与非凡的业绩。中日始祖型羽衣传说均受《毛衣女》的影响,其深层意涵则在于对鸟(天鹅)与生命的共识。同时,日本始祖型羽衣传说的传播与渡来人密切相关,其中隐含着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信息。
跨界与融通:秦雪梅传说的文本化动力
2023年 01期
作者: 秦崇文
秦雪梅传说的核心内容多来自民间通俗文艺,其内容较完备的文本包括明清时期的秦雪梅宝卷。宝卷中的秦雪梅传说的发展、定型,经过了各种艺术形式繁衍、增殖的复杂过程。尤其是宝卷与民间信仰合流后,秦雪梅成为明清社会建构的承载忠孝节义、具有隐喻内涵的符号化女性形象。探究民间信仰、传说观念与历史记忆的内在演述动力机制,民间宝卷具有中介作用。
金受申《老舍的身世》考释
2023年 01期
作者: 付立松
1947 年 10 月,“北京通”金受申化名“公孙季”发表《老舍的身世》,谈及老舍的满洲姓氏、旗籍、经历等。老舍满洲姓氏舒穆禄,清代异姓王扬古利支裔;家族聚居地、墓地、出生地均在北京正黄旗地界,可能隶籍正黄旗满洲,而非正红旗。老舍的文学创作继承清末民初京旗实事小说叙事传统,存留丰富的人生印记。《老舍的身世》是老舍生平研究的重要依据。
文艺大众化与老舍抗战时期创作的两次转型
2023年 01期
作者: 李致 冯瑶
1937—1941 年老舍的创作发生两次转型。左翼阵营所主导的“文艺大众化”构成了老舍创作转型的潜在语境,老舍借助“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这一载体介入到文艺大众化运动中来,实现了抗战期间的第一次创作转型。文艺大众化的创作取向与新文学传统形成的两个文学场域发生龃龉,并在事实上成为制约老舍创作突围的瓶颈问题,老舍无法有效消弭和融合两个场域之间的“界限”而被迫再次转型。
“小孩的天真”:个体经验与历史传统下《小坡的生日》的生成
2023年 01期
作者: 江雪
现代儿童文学作品《小坡的生日》在老舍个人经验与现代“儿童—教育—民族”历史传统话语中生成。历史传统通过师范教育经历进入老舍的个体经验,在南洋风景的刺激中被表达出来。作品意图表现的“小孩的天真”与弱小民族联合奋斗思想看似不相容,但在儿童视角、儿童经验生活表现中完成了文本意图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构成了指向民族国家的“小小南洋”。
重读《茫茫的草原》
2023年 01期
作者: 李晓峰 刘俊杰
《茫茫的草原》对少数民族革命历史的叙事,拓展了当代革命历史小说叙事的历史维度,丰富了革命历史小说“成长”范式。小说中的蒙古族群像特别是女性群像塑造,达到了同期小说未有过的人性深度。民俗叙事与革命历史叙事高度融合营构的民俗化、民间化、生活化、艺术化的历史场景,为革命历史叙事的神圣性和崇高性注入了鲜活的草原气息和生命元素。这些特质奠定了该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思考
2023年 01期
作者: 黄肖嘉
我国学界关于比较文学是否是“跨民族”的文学研究争议较大。若以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中的“民族认同意识多层次论”视角来看,跨民族文学研究应属于比较文学范围,研究国内各民族多元差异的文学互相影响、产生共鸣的动态关系,并探索它们是如何凝聚为中华民族文学精神,乃至构建人类总体文学精神的。
论铁穆尔民族志散文的多重意蕴
2023年 01期
作者: 刘敬伟
铁穆尔的散文属于民族志散文,涵容多重意蕴。他以文化探源者身份还原和呈现裕固族的沧桑历史,构建民族坐标;他以文化持有者身份记录和传播裕固族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形塑文化符码;他更以文化观照者身份由关注本民族生存走向思考世界各民族发展图景,传达人类情怀。铁穆尔的创作价值在于成功地运用民族志散文全面、客观、真实、艺术地呈现裕固族历史文化,在确立民族志散文书写典范中大力开拓了当代民族散文的发展格局,在建构民族主体性中丰富、完善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从文体和文风演进看北朝少数民族墓志的文学价值
2023年 01期
作者: 龙成松
北朝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其中少数民族墓志文的成就引人瞩目。北朝少数民族墓志经历了由无到有、从多元到整齐的过程,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朝民族作家对于墓志文体的探索走在时代前列,孝文帝所作《冯熙墓志》是南北朝墓志定型的重要标志。在北朝墓志“铭”“序”成立与分流,从“谱牒化”到“属辞化”的转变过程中,以拓跋宗室为代表的各民族文士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北朝少数民族墓志数量可观、风格突出,是北朝民族文学的代表,但其文体、文风的演变与南朝密切相关,南朝化成就了北朝少数民族墓志文学的盛况,也为其衰落埋下了伏笔。南北文化的博弈,民族文化的交汇,共同造就了北朝少数民族墓志独特的文学价值。
清代壮族诗人农事诗的书写向度及其价值探赜
2023年 01期
作者: 马志英
清代壮族诗人的农事诗具有多重书写向度与情感指向。一是通过对壮乡农事活动的呈现与描述以表达其同根意识与乡土情怀;二是揭示清末壮乡农事遭破坏的社会根源以抒写其家国情怀;三是反映其以民为本的农耕伦理观念。清代壮族诗人的农事诗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为多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西梁女国故事的生成与演化考述
2023年 01期
作者: 左怡兵
在讲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程的诸多文本中,“女国”故事独具特色,不仅取材自渊源久远的传说,亦有确凿可证的史实依据。作为集大成之作,世德堂本《西游记》所载的西梁女国故事却出现了情节脱落与逻辑断层。以跨文类的多元视角追溯《西游记》写定前的各类取经故事文本,厘清《大唐西域记》所载的“东女国”是取经故事中诸多“女国”的历史原型,有助于还原脱落情节的生成方式与叙事逻辑,由此亦可呈现西梁女国故事从历史书写到文学想象的生成、传播及演化过程。
印度“木头人的故事”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2023年 01期
作者: 呼和
“木头人的故事”为古印度经典作品之一,随着藏传佛教的北传,广泛传播于蒙古地区。此经典有三种不同的故事集,分别为《阿尔扎波尔扎汗的故事》《三十二个木头人的故事》与《伯格尔米基德汗的故事》。“木头人的故事”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来源等问题一直未获确解。据此经典诸多文本与相关文献,可推知“木人的故事”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与印度有密切联系。印度高僧巴哈曾向一世哲布尊丹巴口述《阿尔扎波尔扎汗的故事》,同时将梵文《三十二个木头人的故事》译为蒙古文。而另一位印度高僧巴噶汗则在蒙古赛因诺颜部札萨克诺颜旨意下重译了《三十二个木头人的故事》。由于两人翻译时间等差异,该故事两种译本有较大的出入。此外,“木头人的故事”在典...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