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2年
>
06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中国文学图像史若干问题
2022年 06期
作者: 赵宪章
“中国文学图像史”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论域,因此,对其中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是必要的。首先是“文学图像”的所指或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图像文学”。前者指传统的手绘文学图像,后者指文学之影视改编和数码文学图像。其次是中国文学图像史的分期,不能与朝代更替划等号,但又不能完全与之脱离,而应以“文图”或“语图”关系为基本参照,据此可划分为四个时段。最后是中国文学图像史的研究方法,即“语图比较符号学”的理据和意义。
论辽宋文学的互动特征
2022年 06期
作者: 董希平
辽立国于草原,其文学先天具有游牧民族质朴爽朗的特色;宋承袭中原传统,其文学则底蕴深厚、发展全面,具有恢弘开阔的正统气象。辽与宋各凭藉其自身的优势,在长时间的对峙与交往中,以相互竞争为核心方式、以相互影响为基本态势、以相互欣赏为主流格调,实现了多层面的文化的交流,也形成了两大特色文学的互动特征。二者最终取长补短,在互动中完善自身并强化了自身特色。
清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辑存与主题研究
2022年 06期
作者: 殷晓燕
清代女性诗歌总集中,凡收千人以上者现存三部,其中咸丰时期江西宜春黄秩模所辑《国朝闺秀诗柳絮集》保存清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最多。通过对该集存录的 27 位女性笔下的 236 首诗歌予以梳理,发现其主题多样,可分为奉亲思亲、教子诲女、关注现实、咏史怀古、伤病抒怀、行旅地理等类别,呈现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融合,也显现出民族、身份、地域等典型化特征。
论金元赋体的转变
2022年 06期
作者: 余敏
元代科举考赋变律为古源于对宋金两代的反思。金代中后期,张行简知贡举唯重格律,赵秉文欲矫正此弊而未能完成。金元之际,元好问以理论表达和创作实践批评律赋,倡导古赋。元代前期,郝经提出屈骚汉赋为《诗》之变体,乃赋之典范。王恽则推动科举考赋制度的建立。元代律赋衰落,古赋振起,元好问师生群体对此转变有破旧立新的重要作用。
清华简《赤鹄》篇的性质及文化背景
2022年 06期
作者: 刘书惠 杨栋
清华简《赤鹄》篇讲述的天巫(附身伊尹)救治夏后传说,叙事立场表现出明显的崇夏抑商倾向,应是夏遗民传颂的其祖先的异闻逸事。其文献性质既不类《汉志》小说家的《伊尹说》,也不似《汉志》道家的《伊尹》,而与浅薄不中义理的《百家》更为相近。由于传闻来源久远,《赤鹄》篇中的神话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赤鹄羹汤使双目“昭然”的特殊药效并不新奇,《山海经》中的很多动植物就有这样的医药功能;上帝派黄蛇和白兔到人间给夏后施病,这种上帝降灾于人的观念至迟在商代就已经产生;而巫乌禳除灾异的方法,则与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记同类灾异的祛除方法非常相似。
从民族交融看南侗地区侗族营造叙事的类型与意义
2022年 06期
作者: 刘梦颖
营造是民间叙事的经典题材。在中原古代营造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南侗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营造叙事。汉族文化与侗族营造叙事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人牲奠基”“工匠反制雇主”“神仙助人营造”三类母题。经过加工改编的侗族营造叙事文本呈现与当地风俗、事件、建筑等相结合的传说化倾向,具有纪实性、解释性、警示意义,及以人作为文本中心角色的叙事特征。南侗地区的侗族营造叙事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案例。
古藏文“夏当”文献中的“叶安之战”:神话与仪式
2022年 06期
作者: 羊本才让
甘肃、青海、四川藏族民间流传的古藏文“夏当”文献,在后期传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内容不一、篇幅不等、版本各异的文本,记载了早已失传的“夏当”仪式及其神话的丰富信息。笔者在青海贵德民间发现的五十部“夏当”文献,较完整地记录了支撑仪式的神话“叶安之战”的内容。从神话学角度看,“叶安之战”作为解释“夏当”仪式的神话,是通过在仪式中进行神圣叙述的方式呈现的。“叶安之战”神话指向对社会世俗规范的强化,对二元对立的宇宙结构和永恒秩序的维护,以及神、人、鬼三者和谐共存的图景。
从昭泽王到秃尾巴老李:焦龙王传说的本土化
2022年 06期
作者: 崔广哲 李勇进
焦龙王的原型是一位符箓派道士,传说他能为百姓御灾捍患,受到官府的加封,被纳入官方祀典,成为山西襄垣一带民间信奉的龙王。随着弘治年间襄垣水官冯氏迁至东明县龙王冯村,焦龙王传说发生了跨区域的转移,成为冯氏维系家族根祖记忆的主干。传说中的焦龙王逐渐由妖异形象转化为当地的保护神,并与秃尾巴老李形象结合,影响力和地位超过官府修建的龙湫祠。这促使焦龙王传说实现本土化,也为理解与阐释明清时期北方移民传说的本土化提供了一个案例。
幻想故事中赠与者的类型和功能
2022年 06期
作者: 朱家钰
幻想故事中与赠与者有关的情节单元,可根据赠与者的行动目的、行动方式以及叙事功能,分为行动前因、行动、行动结果三部分。三个情节单元相互独立,因此可以分别对三个情节单元中的赠与者类型进行划分。行动前因情节单元的赠与者包括有偿型、无偿型;行动情节单元的赠与者可分为直接赠与和间接赠与两类;行动结果情节单元的赠与者有弥补缺失、预除灾祸、引发灾祸、惩戒贪念四类。一则完整故事中的赠与者类型是复合形式的。不同类型赠与者在故事中出现频率的差异,体现了民间故事惯用的结构模式。从功能角度来看,赠与者既可以是主人公平衡状态的维系者,也可以是平衡状态的破坏者,因此,他们是驱动故事发展的关键。
从“春香歌”到《春香传》:口承、书写及文本间性
2022年 06期
作者: 宋贞子
板索里“春香歌”是以叙事巫歌的曲调为基础,结合南原地区流布的申冤传说、烈女传说、暗行御史传说等创作而成。“春香歌”在其文本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多种多样的书写记录文本,这些文本可据其载体介质、记录手段以及学术参与等因素予以界定。“春香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为满足受众和读者的需求,还出现了由板索里辞说改编成板索里小说的贳册本,及京城本、安城本和完州本等多种刻本,说明抄本与刻本之间既存在关联,亦有差异。其中,1908 年刊印的完州本《烈女春香守节歌》最受欢迎,这奠定了其权威本的地位。
从《显应桥宝卷》看时事故事宝卷的生成机制与叙事特征
2022年 06期
作者: 俞明雅
《显应桥宝卷》是一部在清末民初的吴方言地区流传极广的时事故事宝卷。其产生极有可能与“卖朝报”“说因果”这两种早于宝卷出现的民间说唱文艺有关。作为一部时事故事宝卷,《显应桥宝卷》的叙事框架虽与现实的事件发展脉络基本一致,具体的情节展开却通过“简化”与“增饰”这两种文艺化策略,呈现出更符合普通民众审美的通俗文艺作品风貌。一些不见他载的人神互动情节也是《显应桥宝卷》叙事的一大特殊之处,这应与此卷在信仰仪式中被宣演的仪式文艺性质紧密相关。
古典语文学何以推进口头诗学研究——以贺大卫对壮族仪式经文的疏解为中心
2022年 06期
作者: 陆慧玲
澳大利亚学者贺大卫三本关于壮族仪式经文的译注《杀牛祭祖》《招魂》《汉皇与祖皇》呈现了进入异文化仪式经文研究时的可操作性步骤:在长期、多次的田野作业中把握仪式面貌,基于仪式文化背景和精细审慎的手抄本比较与考订,以经文持有者或仪式实践者所提供的解读为根基,形成对经文的疏解。手抄本与仪式演述之间的差异,可引导研究者进一步探究口头表达艺术的独特性和仪式经文发挥效力的方式等。
近代旗籍报人文实权的京味小说研究
2022年 06期
作者: 杨刘秀子
文实权的京味小说以“既警人心、复悦人目”为书写旨趣,与近代旗人的救国、生计意识密切相关。文氏深受梁启超小说创作理论的影响,寄希望于以小说来改良社会,其作品具有“小说界革命”中的分类意识,推动了纪实小说等小说类型的发展。同时,他在选材运笔时注重铺陈情节,秉持“善恶有报”的佛学观点,使作品展现出传奇色彩。他的小说书写既有醇厚的京味表达,也有评书形式的嵌入运用,是满足当时市民精神生活需求的作品。
吉狄马加诗歌中的“群山”地理书写与文化认同
2022年 06期
作者: 于昊燕
文章以文学地理学视角对吉狄马加诗歌进行解读,发现其诗歌中的“群山”地理景观书写形成了独特内涵,拓展了彝族高山文化意象群,把少数民族书写建立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以族性感染人性,形成融汇彝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以复合文化结构形式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诉求,获得自我文化意识的世界性定位。
论万玛才旦小说的世界观念和艺术特征
2022年 06期
作者: 马佳娜
万玛才旦的小说世界虽不乏对藏族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艺术表现,但其间人物常在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虚幻与真实的复杂交织中展开他们的生命故事。所谓的现代观念影响力虽无远弗届,但无法从根本上规训他们的精神及其所呈示之复杂景象。这些景象神秘莫测,却并不能被简单地解作“镜中的虚像”,而是呈现出人物精神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及其之于普通人精神的巨大的影响力。万玛才旦的小说因此敞开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神圣与世俗共在,以及虚幻与真实融通的复杂而又神秘的世界,而深具寓意和象征意味的形式和语言,则成为其艺术特征生成的基本方式。
20世纪80年代《西藏文学》与魔幻叙事的兴起和消退
2022年 06期
作者: 杨亭 刘淼
20 世纪 80 年代《西藏文学》因小说争鸣、专栏设置和编辑意图等助推,实现了魔幻叙事的登场。而在“西部文学”的大讨论之后,受作家创作转向、文本的接受与批评反应冷淡等影响,导致了魔幻叙事的黯然消退。厘清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脉络,以知识考古学视角,追问且解析藏地作家与“魔幻”之风搭界的文学现象。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