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22年>0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中的少数民族戏剧理论研究(1978—2000) 2022年 01期
作者: 黄永林 高艳芳
1978 年到 2000 年间,随着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域的拨乱反正,以及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和理论研究迎来了繁荣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并体现出以下特点:其一,全国范围内《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程的开展,为少数民族戏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资料,奠定了基础。其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多元,出现了一批较具影响力的学者和研究成果,促进了对中华民族戏剧的整体认识。其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观视角,审视不同民族戏剧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揭示在各民族共存共生背景下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借鉴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并...
裕固族萨满神歌之韵律特点及来源蠡测 2022年 01期
作者: 杨富学 叶凯歌
押头韵是古代回鹘诗歌作品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裕固族萨满神歌的主要押韵形式。裕固族早先信仰萨满教,后改信摩尼教、佛教等,当今主要信奉藏传佛教。1910 年至1911 年,俄国的马洛夫两度深入裕固族考察,收录了篇幅长短不一的 15 首萨满神歌。这些神歌绝大部分以押头韵为主,少数押尾韵,也有些兼押头韵和尾韵。除萨满神歌外,押头韵这种韵律形式也出现于裕固族早期民歌中,其乃继承古回鹘文化传统而来。古代回鹘文诗歌全部押头韵,这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甚至回鹘佛经译本、尾跋之类通常需用散文表述的内容,在回鹘文中也常常以韵文来表述。这一文学传统对阿尔泰语系的诸多民族都产生了影响。
裕固族驼户歌传唱研究——兼谈文化的传播与生成机制 2022年 01期
作者: 钟进文
中国西北地区流传着一种用汉语西北方言演唱的反映骆驼队运输生活的系列歌谣,俗称驼户歌。裕固族驼户人在传唱这些歌谣的过程中,逐渐将其转化成“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民歌”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现象不仅是语言媒介的转变,而且关涉民族文化传播与生成机制的深层问题。 
“唱和”与“相和”:宝卷“和佛”中的禳灾传统发微 2022年 01期
作者: 李永平
“和佛”是宝卷说唱中特殊现象,把“和佛”现象放在“和”“相和”“唱和”这一说唱大传统中理解,虽然“和佛”有佛教讲唱传统的直接影响,但是从更为古老的文化传统看,“和佛”同样与古代中国“相和”传统一脉相承。“和”与楚辞的“乱”,汉魏相和大曲的“艳”“趋”,吴声西曲的“和”“送声”都是众声和唱,它们是唱和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唱和”是戏曲帮腔的渊源。根据“唱和”的功能划分的“和”“和佛”及“唱和”存在一个从神圣到世俗的演变过程。“相和”“和佛”仪式是“唱和”传统的神圣阶段的遗留,文人诗词唱和是相和的世俗形态,是一种“拟群体”的效应。宣卷“和佛”的社会功能在于声音诗学场域的治疗与禳灾机制;集体参...
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学术史探微——以《民族文学研究》为中心 2022年 01期
作者: 冯王玺
世纪之交,在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学者的努力下,西方民间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以陆续传入国内。其中,“口头传统”因其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学术研究潜力成为彼时学界讨论的热词,相关研究对解答“口头”与“书写”、“文本”与“语境”等事关学科独立性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文学研究》作为国内口头传统研究的重要刊物,见证着口头传统研究的理论译介与推广的进程。从 1983 年至 2020 年,该刊发表相关研究文章共计 158 篇。以此为中心,运用量化统计的方法进行全观视阈下的学术期刊史探究,不仅有利于把握口头传统发展的基本轮廓,突出其在民间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能够为该领域的方法论导向以及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一定参考。 
东波罗的海地区传统史诗的比较研究 2022年 01期
作者: 劳里·航柯
芬兰学者劳里·航柯(Lauri Honko,1932—2002)是国际著名史诗学家。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史诗学的诸多基本论题,在史诗的界定、文本类型的划分、文本化过程、歌手的创编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这些见解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在帕里和洛德为研究“荷马问题”而走向南斯拉夫的史诗比较研究这一学术传统的影响之下,劳里·航柯为解决芬兰本土的“卡勒瓦拉问题”,也将视野扩大到东波罗的海地区的其他史诗传统。“卡勒瓦拉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的文本化问题,与此相应的是埃利亚斯·伦洛特(图片)的作者身份问题。因而,文本化(textualization)是航柯史诗理论的关键词之一。为此,他和研究团队对印度图鲁人(Tulu)的斯里史诗...
赋诗与讽谏:辽代契丹诗人创作的文化功能 2022年 01期
作者: 张晶 王永
最能体现辽代诗歌成就的是契丹诗人,如耶律倍、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以及萧观音、萧瑟瑟等。《醉义歌》的作者寺公大师也是契丹诗人。在辽代统治集团中,赋诗成为重要的活动,许多具有仪式感的场合,君臣往往以赋诗的方式表达情感,增强文化氛围。契丹朝野普遍效仿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风。契丹诗人对于白居易诗的接受,一方面在于其直切易晓,另一方面在于其讽谏精神。在契丹诗人的创作中,讽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特质。 
中国文学史上的北游南归与文化认同 2022年 01期
作者: 周兴陆
南北方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情感意义。六朝南北对峙时期,陆机与庾信经历了亡国剧变,都背井离乡,滞留他国。南北对峙,是他们心头的梗结,诗文多抒写浓郁的桑梓之念。至唐代,天下一统,长安、洛阳是众士子翘首企望的所在,而士子多落第,官员有贬谪。北游的热情和憧憬,南还的失意和无奈,南遣的酸苦和绝望,成为唐人诗文中常常出现的空间情感。明代政局内部,南北撕裂甚至对立,南方士人与政治中心渐相背离。宋元和明清易代之际,南方士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态度有一个从徘徊到靠拢的转变过程。南方士人以承续道统自居,为其北游确立了道义上的合理依据。文化认同感消弭地域差异,而政治的向心力、道统文脉的普适性和包容性远远超越了地域...
从《诗镜》的译介和注疏看藏族文论的形成 2022年 01期
作者: 完代克
13 世纪中期,萨班·贡噶坚参首次将印度古代梵语文论《诗镜》翻译成藏文。此后,经过各派僧俗文人对其原典进行翻译、理解、解释、应用,写出了 400 多部注疏、评论类著作,完成了《诗镜》的本土化和经典化,使之成为藏族文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诗镜》在经过 13 世纪至 14 世纪中期的形成、14 世纪中期至 17 世纪初期的发展、17 世纪初期至 19 世纪晚期的兴盛之后,与本土诗学家创立的“味”论、“生命”论等相结合,改变《诗镜》重形式轻内容的唯美倾向,重新建构了“形体、生命、修辞”三位一体的诗学体系,树立了内容与形式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 
李榖、李穑父子仕元及其诗歌创作倾向 2022年 01期
作者: 陈博涵
李榖、李穑父子是先后考中元朝进士并接受元廷任职的朝鲜半岛士人,他们的仕元为两地文学交流带来契机。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在总体上表现出一致性,有投身大都,向往与留恋并存的一面;又有游离大都,怀归与旁观共在的一面。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复杂微妙的关系,是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形成的主要语境。受箕子记忆和朝鲜半岛身份认同的共同影响,李榖、李穑父子在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选择进退,并为朝鲜半岛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清代旗人戏曲活动研究述评 2022年 01期
作者: 赵林平
学界对清代旗人戏曲活动的研究厘清了各阶层旗人的观演剧状况,揭橥了禁戏法令对旗人观演剧的影响,梳理和挖掘了旗人的戏曲创作和剧本收藏史实。这些论著构建了旗人戏曲活动研究的总体认知,有助于深入了解旗人在戏曲发展史中所做的历史贡献。但相关论述在史料的运用广度和研究视野的调整方面仍有待继续开拓。
沈从文在呈贡:一段被忽略的生活 2022年 01期
作者: 李光荣
文章从史料研究出发,考证沈从文在呈贡的居住条件、经济状况、精神文化、文学写作、人际交往等“生活内容”,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使用了许多新史料,较为细致地叙写出沈从文在呈贡近七年的生活面貌,同时记述了呈贡给予沈从文的物质和精神补养,落实了许多历史细节,纠正了已有误解,填补了一些研究漏洞。 
沈从文缘何引发“京海之争” 2022年 01期
作者: 侯玲宽
作为文学意义的“京派”“海派”,源自 20 世纪 30 年代沈从文与苏汶的一场文学对话,“海派”最初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批评术语和文学修辞。沈从文的批评隐现了他理想化的文学观,以及文化认同隔阂下的矛盾冲突。“京派”“海派”在当代的研究中逐渐被演变成了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文学共同体,“海派”的贬义色彩被消弭,而其巨大的文化批判内涵也被削弱,却也增加了耐人寻味的阐释空间与延伸路径。 
“讲故事的人”的显与隐——论沈从文的叙事 2022年 01期
作者: 赵锐
20 世纪 30 年代沈从文倡导的“讲故事”的文学观念让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坛最独特的“讲故事的人”。进入 40 年代后,他对“故事”叙事热情日渐消褪,“小说”意识明显增强,“讲故事的人”的形象逐渐消隐,进而转变为孤独的“现代小说家”。我们不仅看到他从“故事”到“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与冲突,也看到他对叙事形式的艰难探求。 
博物诗学视野下的边地书写——以阿来的“机村史诗”为考察对象 2022年 01期
作者: 吴雪丽
阿来的“机村史诗”构建了独特的边地文学地图。在博物诗学的视野下,阿来在对地方风物、人物群像、历史记忆的书写中,呈现出对人与自然、词与物、个体与历史、村庄志与民族史之间关系的新思考,显示了他丰厚的博物情怀与博物精神。“机村史诗”因此在博物志、村庄史、族群的精神图谱等广义的博物文化的脉络上获得了在当代文坛中的独特位置。 
论了一容的小说创作 2022年 01期
作者: 任淑媛
 了一容的小说以苦难、悲怆、沉重、忧伤、苍凉、悠远、寄寓等为特征,坚守悲悯和隐忍,深具反思社会万象、反思自我成长、反思人类发展何去何从的忧患意识。了一容具备驾驭各类丰富复杂题材的能力,型塑各种生命状态,把控叙述基调氛围,笔墨节制留白、深具况味。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