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1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辽金元笔记文献整理述论
2021年 02期
作者: 查洪德
辽金元笔记文献数量大,具有独特价值,是未被充分发掘和利用的资料库。全面系统整理辽金元笔记,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笔记”概念的界定,收书边界的廓清,对辽金元笔记存世情况的考察与全面掌握,版本的摸排与梳理,都是必须做好的基本功。而辑佚辨伪等,也是整理中的必修课。辽金元笔记文献有其独特价值也就有独特问题,不同情况的笔记整理中须有不同着力点。整理也是研究,且必须伴随研究,其中有一系列学术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真经宝卷》取经故事探考
2021年 02期
作者: 左怡兵
北京大学古籍馆藏《真经宝卷》递钞本,讲述了唐僧师徒五众历时六年途经番邦十八国,到灵山拜佛求经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该故事不仅上承《大唐西域记》《取经诗话》之遗绪,下启世本《西游记》之规模,还比已知的各类平话系统《西游记》更为完整、丰富,其主体部分应该是取材自明代前期曾经流行的一种取经故事。《真经宝卷》保留了该故事体系的概貌,填补了取经故事演化过程佚失的一环,为研究取经故事的改编与写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与例证,也为讨论《西游记》的版本流变增添了对照文本。
唐代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昆仑儿” ——以张籍诗作为考察对象
2021年 02期
作者: 高建新
在唐朝的诸多族群中,来自南海的“昆仑儿”最为神秘也最引人注目。昆仑,既指人种,也指国家或地区。昆仑人曾远道来中原朝贡,与唐朝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昆仑儿”中的一部分被当作商品交易而输入。史籍之外,张籍《昆仑儿》一诗对“昆仑儿”的来处、语音特点、装束、发型、肤色与衣着都做了具体的描绘,是了解“昆仑儿”及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珍贵文献,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论元人的送别集咏
2021年 02期
作者: 张建伟
元人盛行送别集咏,见于任官、出使、求学、归隐等场合。参与的诗人在族群、身份方面具有多样化的特征。送别集咏反映了元代南北文学从割裂到融合的发展历程。元人充分发挥诗歌的交际功能,通过诗歌塑造理想的形象。把送别诗汇集起来编为总集,反映出元人对以诗交友的重视,同时也表明了诗歌是元代文人文化身份的标志。
郑文焯批校《清真集》谫论
2021年 02期
作者: 陆有富 赵仪娇
郑文焯批校《清真集》倾力最多,时间最久,批校版本有五个之多。他不仅采用评论与校勘相结合的形式,还依律校词,并间有对清真词的赏鉴,独具面貌。其所批校的《清真集》不仅为清真词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版本,丰富了郑文焯的词学理论,促进了晚清词籍校勘体系的完善,还为当今的词籍校勘和词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论老舍对布莱希特的接受与创新——兼及《茶馆》与《四川好人》之比较
2021年 02期
作者: 谢昭新
老舍在旅美期间接受布莱希特的影响,且将接受布莱希特史诗(叙事)剧的影响因素带进了《茶馆》的创作。文章从戏剧创作运思过程、对社会矛盾的揭示、主题表达的哲理深度以及史诗剧叙事形式等方面将《茶馆》与《四川好人》进行比较,揭示老舍对布莱希特的接受与创新。《茶馆》和《四川好人》的先锋戏剧传播,具有独特的戏剧美学价值。
老舍笔下的“两个北京城”
2021年 02期
作者: 高云球
老舍以其纯粹的京味语言和在场性叙事,勾勒出老北京城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刻画了生存于其中的众生群像,形成老舍精神世界与文学作品中对老北京城的独特认知与文化建构——田园牧歌的理想之城与文化记忆的现实之城,二者所形成的张力与缝隙呈现出老舍生命过程的精神世界图景及其蕴藉深沉的北京文化审美意识。
德国汉学视野下老舍作品的译介与研究
2021年 02期
作者: 张帆 高鸽
满族作家老舍是德国汉学界翻译、研究最多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译介历程逾七十载,历经遇冷期、高峰期、回落期及低潮期。德国汉学视野下的老舍译介以文学性、审美性阐释取代西方惯常的猎奇性、政治性解读,不断丰富拓展德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彰显老舍文学经典的世界性魅力,在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传播中可谓独树一帜。
论田耳的佴城叙事
2021年 02期
作者: 刘保昌
土家族作家田耳的小说创作多以其故乡湘西凤凰县作为叙事背景,在小说文本中这一地域被命名为“佴城”,是凤凰和湘西的代名词。作家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地方作为小说叙事的背景,是现实主义写作惯用的手法。田耳有意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地域民族历史因子,而以湘西凤凰县及其周边人们的现实生活作为叙事中心,以冷静的笔触无限接近“现实”生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美学风貌。田耳善于将地域文化经验作巧妙的处理和转化,不虚构地域传奇,不拼贴民族符号,只是于看似平静朴素的写实中,一步步走进人们的内心,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写实。
万玛才旦文学与电影创作的对照研究
2021年 02期
作者: 张成 孙玥
万玛才旦文学和电影的汉藏双语创作,观照传统与现代、边地文化与全球化中的个体境遇,既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其修辞又“去奇观化”。在边地文学、少数民族电影、华语电影谱系下对照分析其作品,对于构建多元一体、千灯互照的中国文学和华语电影具有建设性意义。
生态书写与现代性反思:解读阿来“山珍三部曲”
2021年 02期
作者: 张凡 张银蓉
阿来在2015—2016年相继推出《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三部中篇力作,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生态之风,更丰富了21世纪以来文学书写的地域景观和人文精神。在被誉为“山珍三部曲”的系列中篇中,阿来以其一以贯之的虔诚与热情倾力书写生他养他的雪域高原和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族同胞,作家极目所望及笔触之处不只是故土与乡情里的人情世故,更有藏族地区多样的自然生态与风俗民情,其间的表达与反思彰显作家鲜明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整体观。
论黄毅《新疆时间》中的“你者”叙述
2021年 02期
作者: 王敏
《新疆时间》是壮族作家黄毅的散文集,于2016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文章拟从“你者”的叙述角度出发,结合对作家创作的访谈进行分析,认为该作通过“时间”的“你者”叙述,呈现出审美关照下的一种“你我”对话关系中的新疆地域共同生活场景,对反映叙事再现中的地方“共同生活”创作经验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神话学史书写——以哈尼族神话研究为主线
2021年 02期
作者: 张多
既往的中国神话学学术史研究,在国别、专题、时期、目录学等多个维度上,已形成较成熟的书写范例,但从族别视角彰显多民族神话叙事及其学术理路的书写实践尚待深入掘进。以哈尼族神话研究为例,其学术史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塑的历程。1949年以来,哈尼族神话的采录相继不绝,不仅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体系的基础工程。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出版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哈尼族神话研究的多学科参与,并将哈尼族神话锚定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图景中。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神话学史书写,可从国家话语、国际学术格局、民族文化认同和学术范式等方面次第展开。
体裁、歌手、语境——20世纪吴语长歌研究的三个维度
2021年 02期
作者: 廖元新 万建中
体裁是民间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话题,从视之为静态的文本分类规则,到视其为文本与主体之间循环运动的定位、期望、管理之系统,对其形象的塑造和阐发,自然地会衍生出对语境、歌手的关注。从吴语长歌与史诗的体裁异同辨析,到对歌手、语境的讨论,这些探索都推动着学者愈发逼近民间文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民间文学生活”。由此,歌谣研究从找寻“科学规律”转向了感受“经验生活”,从而使得民歌获得了更有张力的阐释空间。
日本口承文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走势
2021年 02期
作者: 陆薇薇
中国学界较为关注柳田国男的民间文学研究,但对于日本民间文学的其他研究路径却不甚了解。事实上,在日本民俗学的初创期,口承文艺(民间文学)研究是日本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柳田国男外,折口信夫、南方熊楠等著名民俗学者也在口承文艺领域建树颇丰。之后,由于日本民俗学界重民俗学轻民间文学的研究倾向,以关敬吾为首的一批学者,只好另外成立了有别于日本民俗学会的独立学术组织——日本口承文艺学会,积极推进口承文艺的国际比较研究,并对柳田国男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和超越。近年来,日本口承文艺研究形成了朝向当下的都市传说研究、讲述人研究、灾害传承研究等研究趋向,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山海经》传入日本时代再考辨
2021年 02期
作者: 刘雪瑽
《山海经》究竟于何时传入日本,学界观点不一,需要进行考证与辨析。通过梳理中日文化交流史及《山海经》在中国的传播史可知,《山海经》传入日本的时代不可能早于公元一世纪。学界已有的古坟时代传入说,其论据并不可靠,直到四世纪末之前,《山海经》传入日本的可能性都极低。学界既有的奈良时代传入说,论据并非全都可靠,通过分析可知,《山海经》大约是在四世纪末至八世纪初之间传入日本的;而第一次确切的文献记录出现在九世纪末。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