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1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空间作为时间表征:第十二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解读
2021年 01期
作者: 李壮
海勒根那《骑马周游世界》、李约热《人间消息》、吕翼《马嘶》和苏兰朵《白熊》四部小说集从各自的角度围绕草原自然、乡镇小城、大都市三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展开书写。在他们笔下,空间不仅仅是物理性的处所,也不仅仅是故事展开的场地,而是同时意味着一整套特定的文化价值、思维习惯、情感结构。在这样的空间与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形象、行为动作、命运遭际紧密相关并互为阐释。四部小说集的空间书写寄寓、折射出时代经验的变迁,也印证着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现场的某些趋势及特征。
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写作的创作理路及其问题——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五部获奖作品为中心
2021年 01期
作者: 乌兰其木格
21世纪以来,随着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散文写作的创作理路和艺术样态渐趋多元和广阔。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散文作家开始具备成熟而稳定的艺术风格,在深度开掘心灵维度和积极介入现实的创作路径上,敞开了散文写作的内部空间。但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在葆有上述优长的同时,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憾。尤其在全球化语境和消费文化的裹挟下,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写作亦呈现出功利化、封闭化和抽象化的倾向。文章通过对第十二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五部获奖散文集的细部观察和探讨,集中分析当代少数民族散文的创作理路及其存在的问题,力图在中正平和的立场中思考当代少数民族散文的普遍性难题与可能性出路。
新时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的新开拓——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2021年 01期
作者: 杨彬
第十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准确传达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在人物塑造、细节描写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文学追求,用独特的文学语言、多样的文学手法记录当今的重大事件,歌颂英雄模范的壮举。这些获奖作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感觉,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呈现出较高的辨识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报告文学在艺术上的不断进步和不断成熟;展示了新时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表现出少数民族作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努力。
“边地”历史书写中的“自我”想象及其限度——以冯良《西南边》为例
2021年 01期
作者: 李哲
冯良的小说《西南边》叙述了大凉山三对“彝汉通婚”男女的“爱情”故事,并试图以此呈现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西南“边地”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种叙述中,作者既要通过“历史”结构出长篇小说“史诗性”的宏大意义,又试图“发覆”大历史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两者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文章试图对此展开症候性分析,并由此揭示当代作家和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社会中的边缘性位置,辨析当代文学“自我”想象模式的限度。
当代满族女性文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为例
2021年 01期
作者: 黄晓娟 郑雪竹
历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满族女作家作品形态多样,在形式、主题、内涵、风格等方面不仅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有内隐的共同性,一方面表征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是文本中内隐着的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当代创新,这其中蕴含着个体女性创作者独特的审美主体意识,整体上又普遍呈现出多民族共荣共生的文化意识。
写意结构与“冷战”文化视阈——重读乌·白辛的《印度来的情人》
2021年 01期
作者: 张 莹 徐志伟
《印度来的情人》是赫哲族作家乌·白辛的最后一部话剧。在“十七年”时期,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特别的作品,该作品溢出了当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题旨与规范,创造出写实与写意的双重意态,实现了戏剧结构的创新。同时,该作品还巧妙地将故事嵌入“冷战”世界格局之中并探索了超越“冷战”思维的可能,实现了对现实的深度介入。
图文互释与空间转换——论李晨对沈从文小说的连环画改编
2021年 01期
作者: 赵树勤 路诗滢
李晨版连环画是对沈从文小说改编的成功案例,他通过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图文互释的互文式方法塑造了湖湘女子的多情形象;同时,他发挥绘画表现空间的优势,单图与多图相结合,点与面相统一,利用空间的转换既孕育出小说里令人印象深刻的“顷刻”瞬间,又展现出连环画连续流动的视觉化叙事特点。这为新时代文学经典的图像改编提供了启示。
鲁迅与歌谣:以北大歌谣运动为参照的考察
2021年 01期
作者: 曹成竹
鲁迅最早提倡搜集歌谣,还对北大歌谣运动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他用反讽和戏拟的方式创作了风格独特的“歌谣诗”,并且从功能论、阶级论和国民性的角度探讨歌谣的价值;不仅如此,鲁迅的歌谣文艺观还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同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体现。可以说鲁迅是北大歌谣运动中一个模糊而又巨大的背影,既是歌谣事业的先行者,又是独行者和旁观者,其歌谣文艺实践带有鲜明而独特的“鲁迅印记”。
食人与孝道:壮族师公抄本《董永唱》的文本、结构与礼仪日常性
2021年 01期
作者: 覃延佳
食人习俗作为区隔文明与野蛮的一种表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广泛记录。人类学家的研究多从身体隐喻与仪式实践入手来呈现食人习俗的象征意义;历史学家则力图回溯不同食人习俗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具体意涵。广西中部的壮族至今在丧葬习俗中仍保留着食人传说的仪式文本与仪式实践。师公通过操演董永拒吃人肉的故事,既重塑了董永的形象,又在仪式中展现了孝道叙事的具体意涵。同时,依据富有张力的文本书写而展现的仪式实践与话语,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界定人际关系的重要隐喻。由此观之,原本属于仪式专家体系的仪式话语,与乡民日常叠合在一起,不仅共同织构了纷繁复杂的乡村文化图景,亦实现了一种孝道文化的地方化再造。
论白族民歌中的“重词轻曲”现象
2021年 01期
作者: 杨晓勤
白族民歌中“重词轻曲”的现象较为突出,其曲调旋律简单且曲式结构多为“二段体”,伴奏与演唱的契合度不高,这既为适应远距离交流的需求,也因旋律的繁简与音乐功效的强弱无必然关联;但其唱词内容丰富、程式繁复、修辞手段多样,尤其是用语偏嗜“古白语”。白族民众对唱词的器重与民歌形成源流有关,词语选择上的厚古薄今则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古白语中单音节词居多及以“古旧”为雅的审美心理等因素有关。
文学人类学与地震诗歌文本
2021年 01期
作者: 张曦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发展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历史,期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同时,因为没有文学人类学理论框架的支撑,“灾难文学”也未能形成明确的概念定义,这给灾难文学的创作、解读与评论都带来很多困惑。文章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灾区两位羌族诗人诗歌文本及其意义的分析,探寻灾难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的联系。
“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2021年 01期
作者: 于玉蓉
“中”不仅沉淀了世界初民共有的、有关“世界中心”的集体无意识,还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思想律“阴阳五行说”,显示出“宅兹中国”与“君权神授”的紧密关联,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商周鼎革之际中国文化所经历的一次重要嬗变———“中”被赋予了道德蕴含。这次突破在“中道观”的发展过程里具有重大意义,沾溉先秦儒学及宋明理学,对儒家诗教及艺术审美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为线索,可以看到其间绵延不绝的承续与嬗递,从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及文化思想的延续性与独特性。
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2021年 01期
作者: 刘春艳
傻女婿故事作为中国民间流行和活跃的故事类型之一,对其近百年学术史进行回顾和评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故事学的学术轨迹。文章通过梳理,发现现有故事类型索引的类型归纳并不能完全反映傻女婿故事的实际流传,与当下学术发展的深层需求有所脱节。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研究者在承继钟敬文等老一辈学人成果、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新的理论,出版诸多成果,其大体可分为心理分析、文艺学立场、社会文化取向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丰富、跨学科的研究趋向。旧民族志时期所采用的文字文本研究方法限制了学者的视野,缺乏与当下民众生活的对话,对故事生存传播状况的调查不足,比较视角、族群视角的缺失等,是未来研究应着...
《穆天子传》一物二名辨析
2021年 01期
作者: 李炳海
《穆天子传》出现的名物,都是以汉语为本位,而不是其他语种的音译,因此,可以从名物所用文字的音、形、义切入进行考察。《穆天子传》中的一物二名,一种类型是中土与西膜对于同一个存在物的两种称呼,黑水与鸿鹭、苦山与茂苑、答蓳与木禾属于这种类型,反映的是中土与西膜文化多方面的差异。一物二名的第二种类型,是中土对于同一存在物的两种称呼,舂山与县圃、群玉之山与策府属于这种类型。“舂”字的含义是修饰,形态美好,“县”字的含义是指周天子的领地,“策”字是指带有芒刺的玉。《山海经》中的木禾,《淮南子》中的县圃,与《穆天子传》中的同一名称的存在物大相径庭,不能混淆在一起。
法国藏《三国志通俗演义》满文刻本考辨
2021年 01期
作者: 宝乐日 巴雅尔图
文章对法国国家图书馆的“Mandchou-119”号、“Mandchou-123”号藏书进行文本比较研究,确认“Mandchou-119”号藏书不是顺治七年(1650)的《Ilan gurun i bithe》(《三国志通俗演义》)满文原版藏书,而是以它为底本的一种翻刻本,大约刊行于康熙年间(1662—1722);“Mandchou-123”号藏书,是一部经过整理和重新装订的雍正年间(1723—1735)的《Ilangurun i bithe/三国志》满汉文合璧刻本,而不是所谓的“李卓吾原评《三国志》满汉合璧本”。
《精义宝库》文本概见
2021年 01期
作者: 阿拉法特·艾山
纳瓦依是 15 世纪著名诗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察合台文抒情诗歌集《精义宝库》,在其作品抄本中数量最多、流布地区最广。但《精义宝库》校勘本与转写本中存在诸多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工作难度较大。文章在《精义宝库》新校勘本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对纳瓦依《精义宝库》抄本、校勘本和转写本进行介绍与分析。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