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1年
>
06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庾信《哀江南赋》“胡书之碣”新探——兼论中古民族语碑刻文学
2021年 06期
作者: 龙成松
对庾信《哀江南赋》“河南有胡书之碣”一句的解释历来莫衷一是。辨正前人诸说,此句最有可能的解释当为:晋、宋之际,流寓青州的粟特人用粟特文为庾信先世庾云立碑。青州为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之重镇,汉唐时期粟特人的踪迹连续不断,见于传世文献、出土石刻和图像资料。与粟特人一道东传的粟特文,是中古时期一种重要的“胡书”,被广泛使用和传习,而且用于题撰碑铭。“河南有胡书之碣”的记载有力证明了中古时期粟特文碑刻在中原地区的存在。新出土粟特文、汉文双语碑志,为我们考察中古时期民族语碑刻的制作和传播、胡汉碑志文的互动和融合提供了佐证材料,也为中古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从《新译红楼梦》中的“待书”之名看哈斯宝对《红楼梦》叙事主题的把握
2021年 06期
作者: 乌仁高娃 陈岗龙
“待书”是贾探春的丫鬟。“待书”之名在《红楼梦》脂评抄本中有“待书”与“侍书”之歧异。清代蒙古族文人哈斯宝认为此丫鬟之名为“待书”,在他的四十回《新译红楼梦》国内五种抄本中均作“待书”。《新译红楼梦》中的“待书”不仅与她的主人探春对应,而且反映了她与黛玉之间微妙的关系,她与黛玉成为了“伴侣形象”。“待书”之名的“待”字,反映了哈斯宝对曹雪芹使用谐音的叙事主题的把握。在哈斯宝看来,“待书”之“待”是等待的待,代表了哈斯宝对“木石之盟”的认同,更体现出他对《红楼梦》原著中宝黛二人结局的不满和某种期盼。
《聊斋志异》子弟书的改编特色与清代八旗社会的文化趣尚
2021年 06期
作者: 朱泽宝
《聊斋志异》子弟书的题材以爱情故事为主,热衷于描绘俗世风情,正与清代中期的繁盛局面相呼应。子弟书中的《聊斋志异》书生形象大多趋于负面,折射出旗人群体尚武轻财的文化心理。由于创作心态从“孤愤”转向“闲情”,《聊斋志异》子弟书呈现出嘲谑交融的娱乐气息。子弟书往往只是故事架构来自小说原著,而改编趋向、内在意蕴则多取决于创作者的心态与趣尚。
论藏族胜迹文学的叙事策略——以《甘丹平措林胜迹志》为例
2021年 06期
作者: 姚霜
藏族文学传统对于自然与人文艺术景观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诠释与观览方式,这些书写形成了胜迹志体裁。在藏族文化语境下探讨胜迹文学整体的创作目的与叙事结构,并以觉囊·多罗那他的《甘丹平措林胜迹志》为例,可在文本叙事策略中为平措林寺艺术空间的历史创造提供解读的可能性。
《新编全金诗》的功力与匠心
2021年 06期
作者: 张勇耀
薛瑞兆《新编全金诗》是金诗总集编纂的集成之作。编者广搜博采,新增诗家170 余人、诗歌近 700 首,并对诗人生平、诗歌归属等问题重加考辨,纠正了旧版的若干疏误。全书注重校勘,且通过增加“副文本”“诗本事”等丰富的诗作相关文献,为金诗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体现了辑存一代精善文献的功力与匠心。
论舒群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中的认同书写
2021年 06期
作者: 李广益
舒群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创作中,不仅通过描写各种象征符号的争夺展现了沦陷区各族人民民族国家认同的觉醒和高扬,还藉由对流离彷徨的异族弱者满怀同情的书写,彰显了源自底层生活和殖民经验的兼具阶级意识、民族自觉和人道精神的国际主义立场。这种生发于族群、阶层、地域三重边缘身份的国际主义,是舒群之于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秦良玉“民族英雄”形象的构建
2021年 06期
作者: 李超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存亡危急之际,塑造“民族英雄”以动员抗战是时代使命的号召。明末的秦良玉作为爱“国”者、巾帼英雄和土司等多重身份的价值逐渐得到突显,知识分子通过传记文学、诗歌、公祭活动、戏剧、展览、剧演等多样化形式的书写与诠释,融入抗战时代的隐喻,建构“秦良玉抗倭”的历史,重塑秦良玉“民族英雄”的形象,起到了动员抗战的作用,是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以来蒙古族诗歌中的祖国形象抒写
2021年 06期
作者: 范云晶
新时期以来,祖国形象抒写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与多涵义特点。在“我属于祖国”和“我热爱祖国”共识性认知基础上,蒙古族诗人们写出了祖国形象的繁复多变:既具有“日常性”与“神圣性”特质,又兼有“流动性”与“恒定性”样态。祖国形象抒写具有根性意义,表明蒙古族诗人对祖国的多种认同,更是超越民族身份限定的共同体意识的彰显。
清末民初京旗报人蔡友梅小说创作观念论
2021年 06期
作者: 安忆涵
蔡友梅的小说以引人心趋向为创作宗旨,遵循善恶有报的情节模式,不涉秽笔,强调社会教育的作用。这一宗旨继承了古代小说的教化传统,更是受到小说界革命的影响。对材料真实的重视使其小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他也借虚构完成情节的因果设计,增添阅读趣味。他要求小说叙事须引人兴味,北京方言等语言的运用使其小说达到了这一效果。这一观念既与古代重趣、旗人休闲传统有关,也是对清末民初追求兴味潮流的呼应。
现代新疆游记中的多民族文化互动与交融
2021年 06期
作者: 成湘丽
民国时期行旅新疆的知识者普遍表现出对新疆多民族文化的主动吸收、接纳和理解,体现出新疆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中华文化的同构性和共生性。同时,行旅新疆的作者们还颇多关注新疆当地不同民族民众之间因文化接触而产生的涵化现象,尤其是中原文化对新疆各民族衣食住行娱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另外,当时报刊上还大量报道了赴国内其他省份行游考察的新疆歌舞团等的文化交流活动。
论纳张元“千里彝山”文学中的文化认同与反思
2021年 06期
作者: 贾蔓 张耀丹
纳张元是一名具有自我剖析精神的彝族作家,同时又是一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是一位创作和理论兼备的学者型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与学术生涯中,他关注着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并在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反思中建构起了“千里彝山”这一新的彝族精神文化家园。
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2021年 06期
作者: 巴莫曲布嫫
文章基于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档案文献,以重要事件和关键文件为循证线索,大致勾连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围绕文化与发展、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几个关联性问题进行叙事阐释,进而聚焦联合国系统先后推动的全球性发展议程,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际层面对文化治理领域形成的深刻影响,反过来从发展领域观察文化政策如何对接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进程,以期为国家文化治理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横向对接《2030 年议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厘清基本来路与前行方向。
交流诗学模型及其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中的应用
2021年 06期
作者: 朱刚
作为民俗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长期以来囿于个案基础上的民族志描写和文化分析,亟需可打通个案之间学术联系的整体性研究范式。交流诗学模型首先通过对海默斯精神遗产的学术重估,综合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相邻学科对于口头艺术的研究方法,从而在传统歌会研究中探索一种以交流为中心的综合性理论范式的可能性。其次,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及其概念化成果,将文化空间(文化表现形式与地理文化空间的二元统一)作为工具性概念,通过该模型的可操作化路径限定比较研究的对象。最后,尝试在民族志式田野研究基础上打通个案之间的文化关联,通过“千灯互照”式的宏观视野探索跨文化阐释的...
地方文化认同实践中的传说建构——以河南登封大禹传说为中心
2021年 06期
作者: 朱 鹏 刘铁梁
传说不仅是一种叙事方式,更是一种地方文化认同的实践方式。以某一传说为主体的文化空间在生产过程中会像磁石一样,对不同类型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文化质素进行吸附,使之相互融合。这种传说的吸附与融合以各个群体的地方文化认同实践为基础。在以登封大禹传说为主体的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中,地方文化精英将不同类型的文化质素进行改编,使之与大禹传说融合。考察传说的这一吸附、融合过程,有助于理解当代普遍存在的地方传说建构现象。
由“歌”入“学”:学术史视野下的董作宾歌谣研究
2021年 06期
作者: 程梦稷
作为对同母题歌谣进行系统整理与学术讨论的尝试,董作宾的《看见她》无疑是今天思考歌谣研究时难以绕开的起点。不论是歌谣母题比较范式的后继乏人,还是当代民间文艺学术格局中歌谣研究的相对暗淡,都在学术史定位与研究实践的错位中呼唤着对经典范式内在学术理路的反思。文章在现代歌谣运动的思想与学术互动的脉络中,探讨《看见她》的学理路径与方法得失。正是在为当下学界的歌谣研究提供镜鉴的意义上,这一交叠着传统学术与运动话语的学术形态,得以成为我们应当持续对话并发掘学术空间的“经典”。
构建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数据库的统计分析为中心
2021年 06期
作者: 郭翠潇
从 1982 年“非物质遗产”一词首次正式使用,到 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的 21 年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逐步形成,并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和发展被应用到各缔约国通过遗产项目申报机制促进国际合作的实际行动中。在回溯这段进程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在线档案研究和统计分析法,考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迄今已列入遗产项目的申报材料、领域归属和信息呈现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结合中国国情和既有的相关申报实践,就如何在国际层面更好地应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分类体系、在国家层面如何依循《“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