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20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乌古斯可汗传》版本源流考
2020年 03期
作者: 陈浩
乌古斯是突厥语人群中较重要的一支,他们在历史上活跃于漠北、中亚、伊朗、小亚细亚和东欧。在现代突厥语的分类中,属于乌古斯语支的有土库曼语、阿塞拜疆语和土耳其语等。乌古斯人群中最广为流传的口头叙事,是有关“乌古斯可汗”的传说。除了以口头叙事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之外,乌古斯可汗传说还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写成了文本。文章考察了《乌古斯可汗传》的回鹘文、波斯语、奥斯曼语和察合台语四种版本,并对这些文本所处的历史语境进行了追问。我们对不同版本的《乌古斯可汗传》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我们研究不同时代乌古斯人群如何进行合法性巩固和身份建构的一个契机。
中华文学版图中的“西游故事”演化
2020年 03期
作者: 赵毓龙
千余年的《西游记》演化,归根到底是“西游故事”的演化。整个故事系统的演化以百回本小说“成书—影响”为主要参照系,却不以其为根本线索。该过程是在中华文学版图内,在多民族平等对话和有机融合的动态机制中发生的。一方面,各民族“西游”文本存在“求同”现象,但这不是由汉民族文化传统的辐射式影响造成的,而是基于各民族间天然的文化纽带和叙事实践中的同质心理;另一方面,“存异”是故事多民族演化的主体形态。差异化、个性化的民族叙事交流融合,推动了故事的形成与递变,也构成了整个系统的丰满质感和多元底色。摆脱“百回本中心观”与“汉民族本位观”的传统逻辑,回归“故事”,回归“中华文学”,有利于还原“西游故事”演化...
北魏太武帝时期文士交游活动及其文学史意义
2020年 03期
作者: 胡政
北魏平城时期,文士交游活动仅集中出现于太武帝拓跋焘“神征士”至“国史案”发期间的近二十年里。这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文学现象。这些交游活动的出现,是当时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方政局趋于稳定的情势下士人们获得一定精神自由空间的体现,也是文学参与当时君权文化、士族文化建构的体现。其交游范围狭窄,交游形式简单,相关作品的创作水准普遍不高,但却是对汉末魏晋以来士风与文风的直接延续,是北魏文学初兴和文坛初步形成的基本表现,对北魏迁洛后的文学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胡义周《统万城铭》的文本结构与赋体意义
2020年 03期
作者: 孙少华
从文本内容与结构分析,《晋书》所录胡义周颂赞统万城的文本,可称作“胡义周《统万城铭》”。该文实际上由胡义周同题之赋、铭二文组成。《统万城铭》属于一篇“京都赋”,具有“颂夏德”之功能,明显继承了汉赋以来的“颂德”传统,体现了大夏自奉“正统”的思想。胡义周《统万城铭》是十六国、北朝多民族文学交流的产物,具有典型的多民族文学交流的意义。
元世祖朝出使安南使交书论略
2020年 03期
作者: 李军
使交书,指一国使臣出使他国时递交的外交文书,是一种特殊的纪行文献。主要分两种,一是皇帝诏书,一是使臣到达目的国后与彼国朝廷交通往复的文字。元世祖朝与安南国关系紧张,其频繁派遣使臣,留下来数十篇使交书。这些珍贵的纪行文献,既可藉以了解当时两国之间的交往细节和双方的心理交锋,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其书写方式、行文特点对于深入认识文学体裁的特殊一支,也颇具意义。元世祖朝最后出使的陈孚执笔的四篇使交书,是其中的精彩篇章。
云南彝族左氏土司家族诗文述论
2020年 03期
作者: 纳张元 纳文洁
云南巍山,史称蒙化。明清时期,蒙化彝族左氏土司传承512年,是云南历史上传承时间最长的土司之一。左氏土司家族成于武功,守于文治。据现存作品可见,这一彝族土司家族的汉文学习濡染深厚,存作不仅合于经典文学之体式(主要是格律诗词),且内蕴深厚,见志趣,显襟怀,可读可赏性较强。左氏土司家族存世诗文作品既可视为左氏土司家族中人以文学为载体书写的心灵史,亦可由此窥知汉族士大夫的文学创作及其襟怀旨趣对滇隅少数民族文人的影响。这也充分显示出这一家族对汉文学的喜好和倾慕,亦是汉文学在边疆少数民族中产生显著影响的力证。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叙事中的历史与记忆
2020年 03期
作者: 赵柔柔
文章用当代记忆理论中的“历史—记忆”框架,思考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叙事中的困境,特别是其中重述民族历史的倾向。在论述中,首先以身体与地点两个记忆媒介为切入点,讨论叙事文本中如何召唤集体记忆,并将它们非历史化。此外,以“废墟和纪念碑”为喻,进一步辨析它们所重构的文化记忆在身份认同功能上的含混特征。
个人命运、地方经验和国家叙事——解读达真的长篇小说《命定》
2020年 03期
作者: 吴雪丽
藏族作家达真的长篇小说《命定》讲述了两个藏族青年为逃离仇杀亡命天涯,最后参加了中国抗日远征军的故事。小说在个人与族群、自我与他者、地方与国家等多重脉络上展开叙事,构建了一幅有关个人命运、地方经验和国家叙事的宏阔的历史图景,丰富与补充了中国文学中少数族群参与抗战的历史叙述。小说对人的精神深度的探寻也使其成为整个汉语小说精神史与心灵史的一部分。
关仁山小说中农村“新人”形象流变论
2020年 03期
作者: 周新民 方越
关仁山经过探索逐步建立起了具有历史主体意识的农村“新人”形象谱系。他笔下的九月和鲍真由城市返回乡村,具备了初步的历史主体意识,曹双羊强化了农村“新人”的历史主体性,范少山是农村“新人”形象更理想化、更纯粹的表现。关仁山所塑造的农村“新人”形象,反映了中国作家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考。
历史变革时代中的个体命运——评俄狄小丰长篇小说《山风不朽》
2020年 03期
作者: 拉玛伊佐
俄狄小丰长篇小说《山风不朽》旨在揭示凉山彝区特定历史变革时代个体之命运,具体表现为作品与凉山彝区社会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其史诗性诉求与彝族史诗传统之间的潜在关系,以及彝语、普通话、四川方言等夹杂其间所体现出的小说修辞的杂语性特征等。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德语国家的译介与接受
2020年 03期
作者: 孙国亮 高鸽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德语译介历经长期遇冷的起步期、蓬勃发展的高峰期、黯然回落的低潮期,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表明,其已构成德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德语国家的接受亦由单调的猎奇性、争议性解读趋向多元的文学性、审美性研究,在传播与构建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澳门汉语文学中的土生葡人形象嬗变研究(1999—2019)
2020年 03期
作者: 霍超群
土生葡人形象是澳门文学的一部分,其文化的标本性价值在澳门回归前已得到较充分的阐释,但这个群体在回归后的命运轨迹却鲜有人关注。通过解读澳门的汉语文学作品,可梳理出澳门华人对待土生葡人的态度经历了从“入侵者”到“澳门族群”的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土生葡人被赋予了“新人”的身份,在澳门的“家”小说中承担着消弭痛苦、创造新生的功能,这种“迟到的”澳门式的温情,与澳门如何看待自身被殖民的历史相关。族群关系的重构,既是对“澳门”这一异质空间的某种追认,又是对澳门当下多元文化样态的认同。后回归时代,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续写”土生故事,不失为澳门汉语文学的一种可期待的写作伦理。
《罕王》的平行式:广西中西部壮族史诗
2020年 03期
作者: [澳]贺大卫(David Holm) 著 李扬 陆慧玲(壮族) 译
平行式普遍存在于壮族诗歌、歌曲、仪式经文和各种口头文类中。文章以壮族仪式经文《罕王》中大量存在的平行式为研究对象,在概述其文化背景和社会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实时仪式演述语境和声响景观,首次对这些平行式进行统计与类型分类,将之分为平行式对句、类似平行式对句和扩大式平行式对句等,考察其修辞和韵律效果,并初步讨论了经文中出现的存在对应关系的词语和概念类型,包括自然类型、中原——本地的平行式。
格萨尔壁画图式传承与当代表述
2020年 03期
作者: 丹珍草
格萨尔壁画是以图像形式、绘画文本再现格萨尔史诗的宏大叙事。格萨尔壁画起始于7世纪,兴盛于明清时期。格萨尔壁画的产生与藏族岩画、石刻、传统壁画、唐卡、佛教文化紧密关联。当格萨尔史诗被藏传佛教文化所接纳,英雄史诗便走进寺院,被绘成壁画,受到民众的尊崇膜拜,格萨尔壁画便成为一种具有意义指向的文化实践,具备了祭祀供奉的仪式性、道德训导的教育性和愉悦感官的装饰性三种职能。格萨尔壁画是我们追溯集体文化精神、认知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图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格萨尔壁画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视觉性符号传播文化,将民族文化图式灌注到创新性文化空间;但作为图式文化的格萨尔壁画在概...
宝卷中的“和佛”研究
2020年 03期
作者: 尚丽新 车锡伦
“和佛”是听卷者参与宝卷演唱的一种形式。其方式是唱词句尾,宣卷人将末字拖腔,听卷者齐声接唱并和唱佛号。“和佛”来源于佛教俗讲中的唱念佛号,并深受中国古代“相和”演唱方式和净土五会念佛的影响。最能代表宝卷“和佛”特点的是“诗赞和佛”和“小曲和佛”。它们是各地宝卷文化传统和音乐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音乐价值不容忽视。“和佛”是宝卷演唱和其他说唱文艺最根本的区别,它使得宗教信仰在仪式活动中得到展现,充分发挥了宝卷的信仰与娱乐功能。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确立术语、资料汇编和数据库建设
2020年 03期
作者: 宋贞子
韩国学者将本国的民间文学命名为“口碑文学”,因其能更好地体现出韩国民间文学的普遍性、变异性兼稳定性、记录性、民众性以及传承性特征。早期对口碑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虽不全面,但为后期开启的“韩国口碑文学大系”项目奠定了基础。一、二期数据库共收录五万六千余篇资料,使用者可按卷册、题材、类型、地区、题名、正文、口述人以及采集年份等多重维度查阅。该项目前后历时十五年,从确立调查方法、调查资料整理,再到数据库建设,形成了规范的操作指南,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元数据标准以及数据的开放取用,这对中国的同类数据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