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9年
>
06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执玉帛者万国:《山海经》民族志发凡
2019年 06期
作者: 刘宗迪
民族志是关于世界上"非我族类"的记述,中国的民族志编纂传统源远流长,从《周官》的职方氏,到《史记》的《朝鲜列传》《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以及历代正史中的四裔志、职方志,民族志编纂一直是中国古代王朝历史编纂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志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则是中国历代王朝制度的重要一环。中国古代四裔志书写,既包含了大量基于实地见闻和调查的真实的民族知识,也包含了大量基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异族想象和传闻逸说,《大荒经》则是此种民族志编纂传统的最初源头和思想原型。《大荒经》版图成书于商代,其中记述了八十多个方国,既有真实的方国,也有想象的捏造,书中对这些方国一一记其方位、国名,兼记其族姓、世系、图腾、食物、人物形象以...
从蛮夷想象到妖魔建构——近世中国的西人食人传说谫论
2019年 06期
作者: 程梦稷
在中国史料记载中,有关蛮夷食人的传说构成了绵延不绝的话语体系。文章在整理当前学界关于食人现象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从民间传说的视角出发,对明清以来,尤其是清末西人食人传说的案例展开讨论。一方面在中国传统食人记载的话语体系中,梳理有关异族食人的传说形态从蛮夷想象到妖魔建构的历史层累过程;另一方面则在明清社会文化语境中,反思这一传说形态变迁背后的时代意涵与话语策略。由此看到,中国有关西人食人的传说记载中,一方面有历史真实的影子,但更多是在由来已久的异族食人传说基础上掺杂时代的文化想象、社会心理及民间诉求的复杂文化现象,而由此构成的食人传说则作为一种叙事传统,界定和折射着传统中国的文化观念与自我认同。
文化记忆与身分认同——白马人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
2019年 06期
作者: 王艳
文化记忆通过文字文本和文化文本传承。在无文字社会,文化记忆并不是单一地附着在文字之上,而是隐含在文化之中。白马人把神话与历史、地方与空间、仪式与物象通过时空关联与记忆对接,使记忆在时间上不断延续,在历史中不断重构,以此维系和加强身分认同感。记忆并没有把我们带进"过去",而是把"过去"带到现在,记忆并不是对"过去"完全真实的再现,而是根据当下的要求重构"过去",完成"追寻意义的努力"。
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以新疆“凡夫寻仙妻”故事为例
2019年 06期
作者: 王丹
汉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和锡伯族是生活在新疆"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他们传讲的"凡夫寻仙妻"故事及其"仙妻"形象不仅代表了这些民族以女性为中心的叙事传统,而且构成了以讲述空间、讲述内容、讲述情感为中心的多民族民众之间的生活交往关系。新疆作为文化地理空间作用于"凡夫寻仙妻"故事表现的共性及其表述,是民族交往、和谐生活的基础,并成为在多民族个性表达基础上的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行动。新疆多民族"凡夫寻仙妻"故事及其传统特点与语言文化圈及"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
浑融思维与心灵抚慰——女性太阳神话的思维结构和动力
2019年 06期
作者: 陈刚 刘丽丽
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女性太阳神话有33个,其流传于13个民族,遍布中国各地,可分为兄妹型、姐妹型、夫妻型、其他型四类。女性太阳神话是民众浑融性思维的呈现;但浑融性思维并非物我不分,而是层次鲜明:自然层(日月的光芒与运行)、社会层(男女的特征与角色)和精神层(思想情感与心理)。自然层是女性太阳神话的根基;社会层建立在自然层之上,是女性太阳神话的主体形态;精神层以前两者为基础,是女性太阳神话的内在动力——民众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超越需要等多层心理需要。文章结合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探析其形成原因与思维结构,对避免神话思维研究的宏观化与空洞化有一定助益,同时亦增加了神话思维研究的心理学维度。
族别身分视角下的老舍研究史略
2019年 06期
作者: 李晓峰
作为老舍研究的重要一翼,肇始于1930年代的对满族作家老舍的研究,在民族身分、显性与隐性满族书写、与满族文化关系、民族国家观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进一步奠定了老舍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推动了老舍研究格局的重组。考察族别身分视角下的老舍研究学术史,将丰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史和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
从傅满洲的阴影到巴里穆尔的微笑:论老舍笔下的“电影文化景观”
2019年 06期
作者: 张引
老舍除了在文论中对电影有过相关论述之外,小说是他安置"电影"印象与认知的重要场所。他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看电影的人",并较为深入地剖析了他们的银幕感官体验以及电影对其日常生活的潜在渗透,这些共同构成了老舍小说中一道特殊的"电影文化景观",其背后也承载着老舍对于电影本质与功能的把握与思考。
老舍致郭沫若夫妇书信补正
2019年 06期
作者: 张勇
老舍与郭沫若之间见面次数很多,通信也不少,但保存下来的却很少。他们通信中目前能够查阅到的老舍致郭沫若的书信共有9封,但这9封通信却存在着时间考证、认字有误等多方面问题,笔者在梳理老舍致郭沫若通信刊发情况的基础上,对其中两封信通信的时间进行了重新考订,并对信件中的识文错误进行勘误。借此提出现代作家书信刊发时"原件为真"的编撰准则。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撰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2019年 06期
作者: 苏珊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历经半个多世纪,文学史的编写原则也在不同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中不断变化。总的来说,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原则在不同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的指导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从最初国家主导的带有普遍的政治意识色彩的民族国家知识建构,转向为以民族国家知识建构为根本导向的知识个体生产。直至今日,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由国家规约的现代化知识生产转变为个体自觉的统一的现代化民族国家追求。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亟需整合民族美学与社会、文化、政治、历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开拓出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独特而合理的新格局。
世界扑面而来”与“庄重的停顿”——略论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中短篇小说创作
2019年 06期
作者: 顾奕俊
新世纪以来,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中短篇小说依旧局限于如何应对"世界扑面而来"。同时相关作品暴露出现代文明进程中局部地域族群的异化现象,以及创作者阐释力薄弱的问题。而从"世界扑面而来"至"走向世界"的转向,也需要重新审视少数民族中短篇小说包含的"人"与"现实"。
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作家的叙事身分与文学创作——以河南回族作家阿慧为中心
2019年 06期
作者: 刘成勇
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作家身分建构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文本叙事方面表现出独特性。文章以河南回族作家阿慧为例,从叙事身分出发考察作者进入作品的方式及作品的叙事方式,在对"谁在讲故事"的追问中有可能发现那个被各种现实身分所遮盖和困扰的主体性自我。当然,叙事的多种可能会造成叙事身分的不稳定,这一点应该引起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者足够的重视和警惕,避免叙事身分陷入"形而上学——美学"的陷阱。
辽金文艺对中华美学的贡献
2019年 06期
作者: 张晶
"中华美学精神"对于中华美学而言,是活的灵魂,是充满生机的内蕴。通过"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与阐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华美学是动态的、发展的,具有强烈历史感与现实感。辽金时期的文艺活动与作品,对于中国文艺发展史和审美意识发展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的阶段。作为具有统治地位的契丹、女真上层及士大夫的文化观念,尤其是华夷关系方面的观念变化,对于辽金文艺有深刻影响,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审美质素,从而为中华美学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越人歌》研究辨正
2019年 06期
作者: 梁庭望
历史上研究《越人歌》的一些学者,对《越人歌》的背景理解不够深入,对"交欢"一词的理解有误,从而歪曲了鄂君子晳和榜枻越人的关系,这与《越人歌》本意明显不合,即与形势不合、与场景不合、与民俗不合、与民族关系不合、与目的不合。《越人歌》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是因为它提倡的是一种谦虚礼让的品格。
《穆天子传》中浊繇氏、骨飦氏、巨蒐及所处地名考论
2019年 06期
作者: 李炳海
《穆天子传》中记载的浊繇氏、骨飦氏、巨蒐是三个部落的名称,这三个部落都保留着原始古朴的生存状态。浊繇氏由饮用凝止的沼泽浑水而得名,它所处地区的滔水,指的是凝滞而不流动的死水。骨飦氏应是胥飦氏,是因为以炒米类为主食而得名,它所处的苏谷指的是取用野草的山谷,那里的居民以野草的纤维制作衣服、被子。巨蒐指的是重视狩猎的部落,因此而得名,它所处的焚留之山,指的是火猎之山,属于猎场,处于河套地区。
元代西域文人高克恭交游考论
2019年 06期
作者: 赵瑞
作为一名高度华化的西域文人,与汉民族文人的交游是高克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杭州是高克恭的主要交游场域,交游对象按艺能可分为善书画者、善书者,善诗者。交游活动包括在场的雅集、游览与非在场的诗歌寄赠。画始终是交游的重要媒介,与善画者高克恭可以互赠、评赏画作,若是不善画者,高克恭一般是单向赠予,关于绘画的谈论也少于前者。但无论哪一类友人都会以题诗或题跋与之形成互动。交游为高克恭的诗歌写作提供场域同时,影响了题材的选择,从而形成"不尚钩棘"的诗风。
贯云石《孝经直解》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2019年 06期
作者: 吴真
1933年,久佚于中土的贯云石《孝经直解》元刊孤本在日本被发现。作为珍贵的元代白话文献,《孝经直解》被京都的"元曲研究会"引为重要参考资料,被视为解开"元杂剧兴起"学术难题的钥匙,之后元史研究、汉语研究也从该书之中发现新的研究路径。经过日本学界的推动,英语世界对此书的思想与文学也有较多研究。贯云石《孝经直解》孤本的发现与影印出版,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20世纪中日学者的密切互动与学术交流。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