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9年>05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主体的延展与叙事的自觉——“叙述中国故事”的文学情境、维度及范式 2019年 05期
作者: 金春平
“叙述中国故事”的文学自觉,是在东/西文明视野中的一种后殖民话语和思维模式的延伸与实践,是对自我话语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多声部共声话语场域当中“重要单元”的诉求和确认,其中包含了文明差序格局中被西方殖民主义话语所遮蔽的“本土真实”的重新书写,对中国社会的多元书写,以及在文化强势主义所造就的单极价值生态中对“本土经验”的构建。但“叙述中国故事”也应警惕本质主义或民族主义的狭隘叙事陷阱,而须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叙事旨归,建构世界性和民族性、传统性和现代性、审美性和真实性、地方性和整体性兼备的“文化共同体”的世界文学观念。
索亚“第三空间”认识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2019年 05期
作者: 杨喻清
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认识论通过吸收列斐伏尔“时间-空间-社会”三元辩证法,达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以此指导城市现象的空间批判。“第三空间”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回归和发展,尤其体现在以“空间生产”为着眼点,探索空间性社会区隔和不均衡发展的解决途径;故而启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审美和批评场域中对少数民族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历史书写的可能通道:论阿来的居间性历史叙述 2019年 05期
作者: 刘霞云 姚广
居间者的文化身分与写作思维促使阿来的长篇历史书写具有一定的居间性。文章以作者的自我诠释为基点,并与学界的各种声音相呼应,分别从史观与史识、表达方式与写作目的等层面,考寻其在传统历史叙事和新历史叙事之间的对接与关联、创新与转化等,最大限度还原阿来历史叙述的本真状貌,探究文学表述历史的内在规律,寻求理想历史书写的可能通道。
论郭雪波的“沙漠小说”与民族生态文学的建构 2019年 05期
作者: 李群
郭雪波的“沙漠小说”创作受到西方生态文学和文化的熏陶,他对西方生态整体主义等思想进行了本土化阐释,呼吁人们“超越绿意”,欣赏和保护生态的多样化。与此同时,他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资源,通过回归萨满教信仰,增强人类对自然的神圣感和敬畏感,克制不断膨胀的个人欲望,解决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衡等现代性危机,进而实现生态危机的消除。这是其独特生态伦理观的体现,也是他吸收西方生态思想之后,建构民族生态文学的努力。
21 世纪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创新与转变 2019年 05期
作者: 刘秀珍
21世纪以来的近二十年,既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时期,也展现了新的文学生态之形塑。少数民族作家以“返本”与“开新”的文学创作,纳入多样性民族文化内涵,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审美多元发展与文学性回归;既有“典型”到“非典型”、由外而内的部落复数书写及个体题材领域开拓,也在创作主体认同及艺术探索方面融入了新质素。
因性别而异的多重阐释——当代藏族女作家汉语小说中男性形象塑造分析 2019年 05期
作者: 徐寅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藏族汉语小说的发展呈现出了质的飞跃。结合部落文化、草原文化、都市文化以及寺院文化各自的特点,藏族女作家们在小说创作中对同族男性投以别样关注,这一方面显示出地域、族裔、宗教等多种文化综合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具有女性性别视角下的独特观照。女作家通过笔下富有代表性的四类男性形象塑造体现出她们因性别而异的美学思考,对其进行解读,能够对藏族社会生活中男性地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两种权力博弈中的三种“生态”——贾平凹乡土小说的人类学解读 2019年 05期
作者: 彭兆荣
当代中国的乡土社会存在着两种权力———“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的平衡与冲突,两种权力的博弈又集中地反映在三种“生态”,即政治生态、自然生态及人文生态之中。贾平凹在他的乡土文学系列诸如《秦腔》《古炉》《高兴》中生动地描述了两种权力与三种“生态”之间的关系。
回归实践主体的今日民俗学 2019年 05期
作者: 尹虎彬
经验实证研究为民俗学创造了对象化的文化他者,也泯灭了民俗的实践主体的自由意志。实践民俗学者在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揭示了经验实证研究给民俗学带来的遮蔽,为民俗研究返回实践主体进行了先验理性的奠基,只是这种反思还处于纯粹思辨阶段,它具有深刻的批判性。民俗学要实现实践转向,就要回到现实世界中实现思辨的有效性。基于主观意志而实现社会变革,是它的成功之处,也是它的致命弱点。因此,不存在脱离社会文化的纯粹抽象的话语,任何形式的观念领域的探讨,都要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实现它的有效性。
《格萨尔》史诗的个体记忆形态及其建构 2019年 05期
作者: 诺布旺丹
《格萨尔》个体记忆形态是作为其文本的传承方式或传承载体形式出现的,具有多类型特征。个体记忆在其演述形态上,除了具有史诗集体记忆时代的共享性特征外,还具有集体记忆的重构性特点。《格萨尔》个体记忆的形成始缘起于佛教化,但其产生与远古人类文明(文字社会之前)普遍演进规律相一致,即从集体记忆逐渐过渡到个体记忆时代。之后《格萨尔》记忆形态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都在这样的框架内完成。如果说《格萨尔》集体记忆强调的是大众化的共享性记忆,突出的是情感、伦理及价值观的话,而其个体性记忆则强调的是差异化的记忆,彰显演述者个体的经验、感悟及主体性审美。
史诗研究中国学派构建的现状、理据及路径 2019年 05期
作者: 冯文开
构建史诗研究中国学派,不仅是一种观念存在,而且与中国史诗学科发展方向相关,亦体现了中国学人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自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鲁迅、胡适、陆侃如等对汉语“史诗问题”的讨论起,到任乃强对《格萨尔》的初步介绍和研究,再到二十世纪中叶史诗的陆续发现和学科的建立,后至二十一世纪初史诗研究观念和范式的转换,中国史诗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学术实践资源和理论资源,在学术传承谱系、学术传统、原创性的核心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等诸方面为史诗研究中国学派的构建提供了可能与必然。
杨家将戏曲中民族关系的嬗变 2019年 05期
作者: 伏涤修
杨家将历史事迹的核心内容是抗辽保宋,不过不同时期杨家将戏曲表现的宋辽民族关系却并不完全相同。元代杨家将戏曲中宋辽敌对,宋辽斗争是主要矛盾;明代起杨家将戏曲中辽对宋的威胁逐渐被淡化,宋辽斗争戏份让位于忠奸斗争;清代杨家将戏曲中还增加了民族融合的内容。杨家将戏曲中民族关系的嬗变折射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变化过程。
车锡伦“甘肃河西地区流传抄本民间宝卷目”补正 2019年 05期
作者: 王明博
文章对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中的附录“甘肃河西地区流传抄本民间宝卷目”的疏漏和错误进行了补正。河西宝卷同卷异名现象多,如果不熟悉宝卷的内容情节而仅凭宝卷名称来给宝卷编目,就有可能将本属同一题材的宝卷误作不同种类的宝卷而列在不同的卷目下,同时也会影响宝卷种类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宝卷的编目应遵循“以内容为主、卷名为辅”的原则。
山与海的想象:盘瓠神话中有关族源解释的两种表述 2019年 05期
作者: 周翔
盘瓠神话自东汉末年被记录下来之后,经历了书写文本的代际延续和更替,通过对汉文古籍记载的盘瓠神话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自晋代起有关盘瓠繁衍后代的叙事就已形成“上山”“下海”两种不同表述。同样,至今仍在各民族民间口耳相传的盘瓠神话也存在这两种不同的表述。无论是“上山”还是“下海”,都是与各民族所生活的环境相一致的,古籍中记载的盘瓠神话与在汉族地区流传的盘瓠神话比较一致的地方是都采用他者的视角来讲述———“南蛮”即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或者“犬封国”的由来。其他民族口传盘瓠神话的主要社会功能则是为了解释民族起源。
董永故事的汉、彝说唱文本 2019年 05期
作者: 朱万曙
彝族唱本《董永记》是对汉族流传久远的董永行孝故事的文本转换。从主要情节的相似度审视,彝族唱本转换的汉族母本当是宣统三年(1911)刊刻的《大孝记》;比较两个文本,彝族唱本较之汉族母本在情节和细节上都有不少的丰富;同时,彝族唱本又在地域风物和信仰传说方面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董永故事的汉、彝唱本的转换,体现了两个民族在尊敬师长、注重女德,特别是孝敬为先等文化观念的趋同性,是中华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共为一体的生动说明。
乌兰巴托所见蒙古文《列国志传》考论 2019年 05期
作者: 聚宝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今存款式、册数各异的蒙古文《列国志传》旧抄本四种。通过四种抄本与相关蒙汉文献的一系列比勘,可知此四种抄本系一部十二卷本《列国志传》蒙译本的传抄本。此译本译文截然有别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列国志传》蒙译本,有可能是20 世纪初译于漠北蒙古地区,仅流传于漠北蒙古地区的译本。披露并研究这一批译本,不仅能够丰富《列国志传》外文版本,拓展其域外传播研究,对蒙汉两个民族、中蒙两国的文学交流史研究也提供弥足珍贵的文献史料。
论莫友芝对明代黔诗史代表人物的确立 2019年 05期
作者: 何水英
莫友芝在《〈雪鸿堂诗蒐逸〉序》中将明代黔诗分为萌芽、发展、繁荣三期,确定了32 位诗人为代表诗人。结合《黔诗纪略》所录诗人诗作来考察,可以发现大部分代表诗人留存作品极少,这使诗歌品鉴无法成为诗人地位确立的重要依据。诗人占籍、诗人影响力及诗歌数量、成就这四个因素综合构成了莫友芝确定代表诗人的条件。莫友芝对诗人地位的确立在文学史上有其积极作用,也为学人认同,但莫氏此论亦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