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9年>04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及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一个跨学科实验的人类学诗学 2019年 04期
作者: 庄孔韶
文章考察金翼山谷及闽东汉畲居地的冬至传说及其民俗,并卷入乡民闽戏与纪录片合璧创作的跨学科研究实验,探求其业已长久积累的天人、风水、生态、雅俗、孝道等文化理念的艺术转换,以及冬至传说、戏剧与电影合璧生成的人类学诗学特征。
广西德保壮族对歌传统“吟诗”的音韵格律及歌路举要——以《德保歌圩山歌》为例 2019年 04期
作者: 廖汉波 戴忠沛
广西德保县壮族侬府支系的吟诗是结合音乐与诗句为一体的对唱歌谣。从民间鉴赏习惯来看,吟诗的音乐只是外表,诗句的文学性才是其内涵,但是过去对吟诗的研究却往往只侧重音乐,而忽略了其本质所在的文学性。壮族吟诗在自然对歌的场合中虽然均为“临机自撰”的现场创作,但依然有“歌路”的要求。文章以《德保歌圩山歌》记录的作品为例,探讨吟诗的歌路及相关鉴赏原则与标准,包括对歌“求、抢、斗、情”等程序结构,“赋、比、兴”及暗喻等文学表现手法,还有诗句字数、平仄及押韵的音韵格律要求,务求将吟诗包含的本土知识、话语关系及传统法则梳理清楚。
《史记》感生神话的生成谱系与意蕴变迁 2019年 04期
作者: 于玉蓉
《史记》八则感生神话呈现出“历诸时代”(diachronic)与“同一时代”(syn原chronic)的层累谱系:商周始祖感生神话既有史前图腾崇拜观念的遗存,又有对《诗经》感生神话原型的继承与改造,最重要是体现出地域广袤、政治一统的新兴王朝在文化与思想上的现实诉求;秦人感生神话从文本的生成来说没有商周久远;以汉高祖刘邦为代表的帝王感生神话则是借助“神话特许状”以树立统治权威;《周本纪》所记载的“童妾遭玄鼋孕而生”是唯一一则女性感生神话,反映了汉代的天命观以及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污名化。神话所言说的是其被表述时代的信仰、思想与文学特征,《史记》八则感生神话共同反映了西汉“究天人之际”且追求海内一统之新的精神特质。
“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 2019年 04期
作者: 高荷红
作为新兴文类,满族说部为学术界及民众所知不足40年,其概念所指不一。2018年8月,三批满族说部已全部出版,在整理出版过程中,满族说部出现名实不一致、文本被质疑等问题。要想正确理解、判断满族说部,需要我们对其概念、分类、文本及其范畴等问题进行反思。
葆育地方感:美国阿帕拉契亚的民俗实践 2019年 04期
作者: 罗安平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当代民俗学研究朝向生活实践,关注城市社会的“原子化”与乡村社会的“空心化”等问题,而“地方感”作为日常而系统的社会-生态观,乃民俗学研究人地关系的一种有效视角。文章介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在阿帕拉契亚的田野实践,调查当地人对于地方的情感与行为。在面临环境、经济及文化变迁的地方,当地人有着怎样的地方认同?从调查中发现,地方感与环境理念、文化记忆以及社会互动等要素相关联。地方感对于民众获得地方胜任力,建设美好家园;对于栖居之地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2019年 04期
作者: 汪荣
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前沿议题,也给原本在国别文学框架内讨论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开辟了新的学术空间。引入世界文学的框架,有助于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对世界文学的接受与改造,以及跨文化的流通。“弱势的连结”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之一。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则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的悖论和处境揭示出来。
族群边界与文学/ 影像表述——以叶尔克西、万玛才旦、哈斯朝鲁为中心 2019年 04期
作者: 王艺涵
对族群、族群认知和族群边界等相关问题的关注,表现出在多族群国家,族群问题既是一个理论与批评命题,也是一个经验性课题。文章以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藏族作家及导演万玛才旦和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等人的文学、影像作品为例,阐释文学/影像表述和族群边界及文化认知的关联。
生命诗学: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特质论 2019年 04期
作者: 崔荣
生命诗学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本质特征。生命意识复归与生命空间建构是生命诗学发生的逻辑起点,共生同感的文学世界建构与渲染原始生命强力是生命诗学展开的基本维度,直面生命鄙陋与现代性痼疾标志生命诗学的历史承担;召唤敬畏、激发生命内在神性是消释生命苦难之方,也启示生命存在之最深意义与根本价值。
明朝公主和亲马六甲: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书写、文化记忆及身分认同 2019年 04期
作者: 毛睿
成化年间,明朝公主汉丽宝嫁给马六甲苏丹芒速沙为妻。这段历史不见于中国史籍,却是马来西亚华人重要的文化记忆。文章结合马来亚联合邦独立以来华人族群的文化生态来探讨汉丽宝记忆生成的三大成因,并进而回应文学书写与记忆生成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海外华人的文化身分构建问题。
北美华人作家水仙花的民族意识及其作品的史料价值 2019年 04期
作者: 池雷鸣
水仙花是一个被历史疏忽的华人作家。她尽管仅有“half-Chinese”血统,却有着清晰的超越国家地理疆界的民族意识。水仙花对民族身分的自觉认同和书写实践,有着丰富和复杂的历史价值,虽然她已被美国华裔文学所承认,但“文学”“美国”仅是其复杂多元历史存在的一个面向。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其认知很不充分,尤其缺乏历史学的探究。水仙花的作品有着填补历史空白的史料价值,却一直处于不被发现的情境之中,而对历史疏忽的持续叩问,将有益于水仙花作品的历史价值冲破以种族歧视为代表的认知遮蔽。
龚志祥的“村庄”:基于民族志叙事的理论思考 2019年 04期
作者: 向辉
民族志叙事有多种样式,散文是其中之一。民族志散文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学样式和现代民族志风格,具有学术发展意义上的接续性和民族志理论意义上的自觉性。龚志祥《从村庄出发》一书,是一部以散文叙事方式书写的民族志,体现了文学母题下民族志的学术症候,展示出传统村落如何被现代社会的个人记忆所塑造深描,揭示出“村庄”何以能够并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成为民族志学者人生境遇的支撑点和学术创新的起点。
清代八旗进士群体文学创作活动叙略 2019年 04期
作者: 多洛肯 路凤华
有清一代,八旗进士在举业方面的成功促进了文学创作方面的繁荣。八旗进士开始以群体的姿态登上中国文学的舞台,用汉文创作出了大量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各体兼备,形成了众多特点,出现了众多文学社团,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文章还探讨了八旗进士群体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琉球久米村蔡氏家族文学 2019年 04期
作者: 张明明
琉球汉文学史上的作者多来自久米村,久米村士族以其华裔身分显重于琉球。蔡氏家族源于久米村“闽人三十六姓”,其家族人员多以“勤学”“官生”等身分留学中国,或以“通事”之职往返中琉之间。又因其通晓汉文之技能,往往被聘为琉球各地学府之师,体现出“官学一体”的特征。久米村蔡氏家族文人辈出,成果丰硕,俨然文学世家。在中琉“诗赋外交”语境下,蔡氏家族文学作为贵族文学的代表,表现出官方化、外交化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慕华”之风,强烈的宗族意识,浓厚的桑梓情结。清人序跋对蔡氏家族文学“温柔敦厚”“风人之旨”等评价,可见其在中原地区的影响。
论朴趾源《热河日记》中的乐学思想 2019年 04期
作者: 张晓兰
朝鲜李朝著名文人朴趾源所著《热河日记》中的《忘羊录》是一篇谈论中国古代乐学的文章,几乎涉及古代乐学中所有重要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完整的体系结构。其论述的乐学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古乐学。包括诗、礼、乐三者的关系、《乐经》之有无、古乐是否可以复兴等;二是清乐、雅乐与俗乐的关系。包括清乐、雅乐的演变,雅乐与俗乐的关系,朝鲜雅乐与中国雅乐的关系等;三是乐律之学。包括古今乐律的制定与演变等。《热河日记》中的乐学思想基本与清朝前中期的乐学思想相契合,反映了清代学术思想向周边藩属国的渗透,同时,朴趾源的乐学观点也鲜明体现了他北学派思想中躬行实践的实学倾向。
大唐琵琶面板上的丝路骆驼图案解读 2019年 04期
作者: 高建新
日本奈良正仓院有两把珍藏了一千三百年的唐代琵琶,其中一把名为“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半梨形的紫檀面板上横向镶嵌着一幅螺钿质的长方形图案,图案的下半部分为胡人骑骆驼弹奏四弦曲项琵琶,占面板的三分之二。骑在驼峰间的胡人卷发,圆脸,浓眉大眼,鹰钩鼻子,着窄袖袍衫,衣带向后飘拂,显示骆驼正在快速驰走。从长相与穿戴看,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上的石国胡人相貌高度相似,所弹琵琶为当时流行的“胡琵琶”,唐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此外,紫檀面板上的花鸟图案雕工细腻,与骆驼图案虽然是两部分,但有内在的联系,二者结合得可谓天衣无缝。正仓院所藏的这把五弦琵琶既是大...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