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9年>03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病患:变婆故事的社会隐喻 2019年 03期
作者: 龙圣 李向振
在中国西南地区,民间普遍流传着“活变”和“死变”两种变婆故事。前者以“活人变虎”为主题,后者以“死而复生”为主题,分别隐喻着现实生活中被驱赶和被活埋的两类病患。这些隐喻一方面表达了民间对疾病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病患与家人及邻里在病患去留问题上存在的矛盾与张力。
“田野”的再概念化:兼论文学人类学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同一性问题 2019年 03期
作者: 李菲 邱硕
文章以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同一性问题为起点,从“再概念化”的路径考察人类学民族志“田野”在新时期文学人类学四十年发展中发生的移用与改造,及其所催生的复杂“田野”观念与实践。四重证据法所体现的田野整合机制,有助于形成一种具有本土文化品格的认知范式,亦是理解文学人类学从对象的学科向方法的学科转变的关键所在。
论现象学的神话观 2019年 03期
作者: 胥志强
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柯罗利克和斯卡伯勒等在现象学的启发下,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现象学神话理论。他们主张从人的本体论层面理解神话的根源和功能,认为神话源于人“在世界之中存在”、“被抛”等生存论性质,并认为神话的功能在于为生存建立一种元叙事,这些论述解答了神话学史遗留的诸多难题,打开了神话研究的新视野。
灰姑娘的亚洲起源——广西壮族的故事讲述者 2019年 03期
作者: [美]费伊·比彻姆(FayBeauchamp)
文章通过探讨壮族民众对叶限故事所有权的表达和故事解读,梳理反映产生于9世纪广西壮族传统的故事细节,分析故事的独特感染力,追溯厘清故事中的不同亚洲叙事渊源,认为叶限故事是壮族民众的原创,印度教、佛教文化对此故事的起源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它又与汉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扬州评话话本的整理模式:兼论作者的复杂性 2019年 03期
作者: 杨肖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许多民间项目都面临着整理工作,评话话本的整理也在其列,而通过何种方式整理值得探究。以扬州评话为例,基于原始材料所呈现的面貌以及整理时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其整理模式主要有:原生态式、渗透式、整合式、改编式。这些整理模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类似项目的整理有一定借鉴作用。
民俗学视野中的个人叙事与公共文化实践 2019年 03期
作者: 毛晓帅
以讲述自身生活经历为中心内容的个人叙事,作为被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普遍采用的话语形式和交流手段,已成为实践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田野访谈中所获得的个人叙事,尤其要在日常交流与公共文化实践的视角下来给予理解,不仅要看到它具有实证性资料的意义,而且要从中体会出讲述者如何参与当地社会在知识共享、秩序建构、身分认同、集体记忆等各种公共文化实践的作为及其感受,从而使得民俗学者能够进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交流实践当中去做研究。为此,有必要辨明个人叙事与其所发生交流现场的关系。其中,发生于民俗学访谈现场与发生于当地日常生活现场的个人叙事,既有着局内人与局外人关系方面的差异性,也有着评价和建构现实的公共生活...
凉山革命历史叙事的史诗性重构——论李乔《破晓的山野》对《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的创作超越 2019年 03期
作者: 吕保田
李乔新时期初创作的小说《破晓的山野》“另起炉灶”,是对他“十七年”时期的旧作《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的重写。经过长期反思,作家意识到三部曲第一部的基础没打好,致使后两部的补救努力终未如意。新作主要以旧作的后两部为基础,作了删减和整合,实现了对旧作的超越和创新,堪称凉山革命历史叙事的史诗性重构。当然,重写后的新作仍然有可完善、存疑和反思的地方。守护红色文化遗产和推动红色文化的再生产,是建构健全的现代性不容缺失的一个维度。
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中的“疾病医疗书写” 2019年 03期
作者: 杨运来
“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中的“疾病医疗书写”以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建构为主要诉求,体现了现代民族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现代性改造。尽管如此,透过其中民族民间的病因观、医患关系和医疗内容,我们仍能看到少数民族民间疾病医疗话语的隐约身影。透过空间的变化和感性的身体,还可以看到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
思想与创作的转折——论沈从文对《长河》的修改 2019年 03期
作者: 王植
关于《长河》从初版本到现行全集版本之间的修改,仅有的研究只集中于如何删节的部分,而对沈从文在作品的润饰、增补性重写方面投注的心力忽视不见。文章通过对初版本和全集版本的对比分析,认为沈从文正是在这些増补性重写中,更动了小说的情感与思想内核,呈现出一种类似鲁迅在《破恶声论》中所言的“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思考,既多方面深化了他对中国现代性之路的反思,也开启了他贯穿整个四十年代的新的创作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转折意义。
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批判寓言——评赵玫中篇小说集《蝴蝶飞》 2019年 03期
作者: 李新亮
赵玫中篇小说集《蝴蝶飞》描绘了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整体生活状况。现代性所带来的分化与固化构筑了社会生存的悖论;在消费观念的裹挟之下,理想飞升的空间不断萎缩;感性生活的麻木化成为当代人普遍的精神症候,寻找新感性,实现对人的审美救赎是当代社会亟需思考的严肃问题。
边地·边缘·边界——王华的文学视域、价值立场及精神限度 2019年 03期
作者: 彭正生 方维保
王华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仡佬族小说家。新世纪以来,她始终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边地乡村,以令人惊艳的方式叙写着工业化、城市化所造成的自然、文化与伦理悲剧——“现代性的苦果”。她的小说似乎意在呈现索雷尔意义上的“进步的幻象”,并志在揭开现代性面纱、戳破现代性神话,因此,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对抗性和边缘性的反现代性姿态。然而,激进的文化立场让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并越过了文学的情感和价值边界,也局限了王华的文学想象和思考空间,阻碍了她的文学可能抵达的深度和广度。
以“骏马奖”获奖作品为中心的苗族小说创作研究 2019年 03期
作者: 王娇
“骏马奖”作为考量少数民族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推动民族地区创作繁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以来,苗族作家在小说的质与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先后有11 位作家获“骏马奖”。与此相应,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学者对于苗族小说创作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研究视阈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域”“现实—历史”“民间—传统”三个层面。
论哈斯宝的文化认同 2019年 03期
作者: 陈岗龙
文章从四个方面讨论了清代蒙古族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哈斯宝的文化认同。第一,哈斯宝因为文化认同才成了曹雪芹的知音;第二,哈斯宝认同《红楼梦》的基础是潜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第三,哈斯宝认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而且认同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标准;第四,《新译红楼梦》是哈斯宝对蒙古族文化的身分认同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完美结合的产物。这四个方面,是哈斯宝认同曹雪芹和《红楼梦》并翻译和评论《红楼梦》活动中互为条件的四个重要环节。以哈斯宝为代表的蒙古族文人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参与中华文化共同体中的具体实践,对建设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元人师法李贺诗 2019年 03期
作者: 武君
李贺诗歌何以为“元人一代尸祝”,除却前贤已探明的成因外,尚需回到李贺诗歌本身及元人对其诗歌范式的定位中,探索其间本源性的关联。这种本源性的关联实则就是李贺诗歌修辞设色、可容复制的艺术品格。而这与元代多民族文化融汇过程中,不同民族艺术在审美表现方式上的趋同合力,进而形成的审美风尚密切关联。实际上,元人学习李贺诗的过程,是一个暗含新变和试图超越的流变过程。诗人各取所需,从李贺的诗艺中汲取养料,成就了自家风格。因此,所谓“尸祝”或“崇拜者”,更确切的理解应该是“带领者”,无论得失,元人在李贺诗的“协助”下成就的是“元人的时代”,李贺诗在元代的影响历程,其实也是元诗史发展的一个侧面。
法式善的宋诗趣尚 2019年 03期
作者: 代亮
法式善的宋诗趣尚濡染于翁方纲,又沾溉于清初的朱彝尊和查慎行等人;其淡泊自守的性情与追求适意逍遥的人生志趣,则是他接近宋诗的深层心理基础和精神动力。以对“性情”的倡扬为前提,法式善对唐宋诗力主兼收并蓄。他对苏轼和黄庭坚俱有褒扬,既推崇他们取法古人而又不为之所拘的创新精神,又注目两人诗歌的“平淡”之美与“瘦硬”之姿。法式善对黄庭坚其人其诗尤为服膺,不但在创作中化用其诗歌语句,还着力汲取其句法特别是对偶与声律等方面的技巧,使自己的诗篇烙上了鲜明的宋诗印记。法式善对唐宋诗的灵活立场和多元态度,出入于诗坛的主流论说之间,和而不同,充分展现出自身诗学思想的邃密与通达。
中国《蒙古秘史》文学研究百年历程(1917—2017) 2019年 03期
作者: 孛儿只斤·海燕
“蒙古秘史学”已成为国际性的专门学科,其研究在国内外的历史、文学、语言、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里展开已久。况且,国内的《蒙古秘史》文学研究亦已历经其属性研究为主的开端、文本研究为主的发展、审美研究和比较研究以及文化研究为主的兴盛等几个阶段。文章从属性研究、文本研究、审美研究、文化批评、比较研究等几个方面着手,试图全面梳理近一百年的国内《蒙古秘史》文学的内部和外部研究情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