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9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蒙藏《诗镜》研究史概观 2019年 02期
作者: 树林
古印度《诗镜》随着印度佛教传入藏蒙地区,受到推崇,掀起注释、研究的热潮,诞生卷帙浩繁的《诗镜》阐释著作和例诗,成为一种传统。这批阐释著作和例诗注重对《诗镜》的注释和名词术语的解释,补充和完善重要理论概念,增加新的理论范畴,通过本土化创造,创建并发展了蒙藏民族各自的诗学理论体系。《诗镜》研究著作均由藏文撰写,阐释方法多样,内容丰富,不仅主导当时文学创作,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创作,成为东方文学的宝贵遗产。
从女真状元夹谷中孚看金代策论选举制度及其文化意义 2019年 02期
作者: 薛瑞兆
文章通过勾稽大定间女真策论状元夹谷中孚的有关史料,考察金代策论选举制度及其文化意义,认为金代策论、词赋、经义三种选举并存,成为一代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显著标志,这为深入研究金代科举制度提供了新文献与新视角。
戏仿与超越:尹湛纳希嗜茶多饮叙事的文化意蕴 2019年 02期
作者: 王立 罗黎
尹湛纳希小说《一层楼》《泣红亭》分别借鉴模仿了李汝珍《镜花缘》、曹雪芹《红楼梦》等。小说借助“茶难于移植”的自然习性揭示民俗精神。“下茶”作为一种“订亲”仪式,因真茶难得而与人的优秀品质相比较。“真茶性”变得具有蒙古族婚俗“专一”的象征隐喻。揭露“假茶”的牟利行为,指出蒙古族语境中的“假茶”,主要指“野茶”,即其他植物加工的饮品。指斥“嗜酒多饮”的弊端,暗示“平淡”生活追求。对女性多读书有不同看法,与反思多饮的危害,同属批判性思维。《一层楼》对《镜花缘》有意模仿,适度重组、缩写,将长篇大论化作问答,对话场面增强戏剧效果,人物主体意识增强,减少了枯燥说教。尹湛纳希选择性地吸收中原文化,结合蒙...
清代“改土归流”后的湘西诗坛 2019年 02期
作者: 刘熹桁
“改土归流”后,在清廷文教政策的影响下,湘西诗坛逐渐孕育成型。仕湘官员与本土文人构成湘西诗坛的两大创作阵营。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湘西文人诗歌表现出重视地域文化书写、语言清丽刚健及追求淡泊诗风的艺术特色。诗歌创作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求同”与“趋异”的特质,即在向清代主流诗学不断演进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貌。湘西文人诗歌在文化互动、摩擦和统一中,逐渐由起步走向成熟,是清代湖湘诗歌史中不可忽视的一极。
谚语研究的形态学及生态学——兼评薛诚之的《谚语研究》 2019年 02期
作者: 岳永逸
百年来,中国谚语研究充分体现了谚语之语言和言语相互依存的双重属性。在顾颉刚搜集的吴歌和吴谚的影响下,郭绍虞于1921 年完成了偏重于文本分析的《谚语的研究》。该研究使得具有现代民俗学学科意识的谚语研究在肇始之初就立意高远,且影响深远。1936 年,在郭绍虞等的指导下,薛诚之在燕京大学完成了其硕士论文《谚语研究》。这篇体大虑周的论文,拓展、夯实了郭绍虞开创的谚语形态学,不仅将内容和形式打通,析变出了谚语的意识、简短、均衡、和谐、机灵之五要素,创设出了缜密、实用而开放的谚语分类体系,还拓荒性地进行了谚话写作的尝试,建构出了几乎被后人遗忘的薛诚之的“谚语学”。与此同时,王顺、朱介凡等强调情境、传承主体的谚...
追踪民间故事 建构故事学体系——刘守华民间故事研究评述 2019年 02期
作者: 黄永林
刘守华在民间故事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六十多年,他多层面多角度对中国各族人民创造传承的民间故事这一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宝藏进行研究开发,在民间童话、比较故事学、故事文化学、民间故事史,以及故事诗学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为中国民间故事学之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多民族叙事语境下中国龙母传说的“双重谱系” 2019年 02期
作者: 孙正国
中国龙母传说在多民族叙事语境下皆有活态的口头传承,其中,悦城龙母传说是龙母传说谱系中的代表性异文。悦城龙母传说主要包括三大母题:龙母母题、龙子母题、济世母题。龙母传说谱系中,形态丰富的“济世母题”呈现出我国多民族叙事的文化共性:中华文化的母性精神和济世品格。正是这些共性,形成了以济世母题为核心的中国龙母传说“双重谱系”:以龙母为核心的济世谱系和以龙子为核心的济世谱系。从中华文化的整体上考察龙母传说谱系的形成与发展,济世母题具有关键意义。济世品格是中国龙母传说谱系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由此确立了中国龙母传说凝炼中国龙形象、促进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性文本地位。
“白毛女”故事源流考 2019年 02期
作者: 贺滟波 刘光洁
歌剧《白毛女》的题材来源于 1940 年代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这一民间传说与历史上的毛人、毛仙、秦宫女、仙姑、烈女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毛女形象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为中国两千多年毛女神话谱系的现代演绎。与此同时,至“白毛仙姑”这一阶段,毛女叙事发生了重要的“革命”,使得毛女神话谱系内部呈现出断裂与延续并存的矛盾状态,这也成为考察歌剧《白毛女》文本生成的重要依据。
中古人日节与波斯诺鲁孜节渊源考——基于比鲁尼《古代民族编年史》的探讨 2019年 02期
作者: 赵洪娟
自张骞凿空西域之后,波斯、粟特等国与中国往来密切,其文化及宗教亦被带入中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比鲁尼《古代民族编年史》对中亚各国历法和节庆习俗的记载,发现中古人日节与波斯诺鲁孜节在节庆时间、传说、节俗等方面极为相似。文章探析了波斯文化与祆教对中国节日习俗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文化交流对节庆习俗发生、发展的意义。
藏族文献结集传统与格萨尔史诗目录本的生成与赓续 2019年 02期
作者: 央吉卓玛
藏族目录文献传统扎根于浩繁的佛教典籍,在民族文化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编制法则。这些法则对世俗文献的结集产生了深远影响,亦对镌刻着口头传统烙印的格萨尔史诗书面文本意义深远。“玉树抄本世家”曾拥有一部被称为“格萨尔目录本”的文献。该文献最初由德格八邦寺降央清则旺波活佛编制,后传于其俗家弟子———抄本世家第一代传人嘎鲁。该文献在继承藏族目录文献体例的基础上,借鉴格萨尔史诗叙事传统和叙事模式的相关规律,创造性地制定了史诗文本的编目次序,从而使史诗诸文本得以“类居部次”。基于对格萨尔目录本内容和结构的体认,文章从文献体例出发,对格萨尔目录本、分章本和分部本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目录...
民国初年北京小报与京旗文人作品钩沉 2019年 02期
作者: 高云球
民国初年的北京,涌现出一批以北京市民精神需求为写作主旨的“土生派作家”——京旗文人群。他们熟知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与精神诉求,在写作中揭示出市民阶层的思想形态与生存境遇,得到市民阶层的普遍认同,对民初时期的北京文化场域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蒙古文学学科史综论 2019年 02期
作者: 满全
文章从学科理论着手讨论了蒙古文学学科史的几点问题,即学科概念、蒙古文学学科的古代形态“明处”与现代形态“学科”的形成及其发展阶段等,并提出蒙古文学学科属于国际性的知识体系,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内部信息闭塞、交流不畅通。
冯娜诗歌的精神地理学考察 年 02期
作者: 唐诗人
近现代以来的全球化发展,将每个地区都纳入了现代秩序,导致了地理上的“解域化”现象;同时,文学教育的学科化使得现代性思维得到普及,这些影响着少数民族作家的精神地理特征,白族青年诗人冯娜尤具代表性。冯娜自觉地将自身经验中的独特风景连接上现代世界的广阔空间,在重构风景中不断进行着精神地理的“再结域”。
叶广芩抗战书写的新向度 2019年 02期
作者: 范庆超
叶广芩结合自己旅日期间的调研实察,以及女作家特有的性别想象,开辟出抗战书写的新向度。这些新向度包括:“新鬼子”“战争孤儿”的形象构造;“双向批判”的文化省思立场;“女权主义”协同“抗战”的话语联动机制。它们作为一些特殊而有效的观察视角,洞见到抗战书写的新契机。
探询童年精神的内蕴——基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原创书系》的考察 2019年 02期
作者: 付玉琪
童年书写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兼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透过《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原创书系》对童年建构的民族化书写,还原了少数民族儿童生存的鲜活现场,既拓展了儿童文学的童年叙事空间,又关注儿童心灵的内在升华,进而探询童年精神的永恒价值。
版本遴选精审 校勘注释详备——评张静校注《中州集校注》 2019年 02期
作者: 张晶 张勇耀
张静《中州集校注》是《中州集》流传七百余年来首部带有笺注的整理本,在元好问及《中州集》的文献与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版本选择的精审,校勘的细察精对,注释的宏富深广,都使这套校注本呈现出校注古籍的专业水准。而校注者对学界研究成果的吸收采纳,以及知人论世式的辨疑设问,也为《中州集》及金代文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资思考和探究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