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2019年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9年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06期
更多
执玉帛者万国:《山海经》民族志发凡
从蛮夷想象到妖魔建构——近世中国的西人食人传说谫论
文化记忆与身分认同——白马人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
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以新疆“凡夫寻仙妻”故事为例
族别身分视角下的老舍研究史略
浑融思维与心灵抚慰——女性太阳神话的思维结构和动力
从傅满洲的阴影到巴里穆尔的微笑:论老舍笔下的“电影文化景观”
老舍致郭沫若夫妇书信补正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撰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05期
更多
索亚“第三空间”认识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主体的延展与叙事的自觉——“叙述中国故事”的文学情境、维度及范式
历史书写的可能通道:论阿来的居间性历史叙述
论郭雪波的“沙漠小说”与民族生态文学的建构
21 世纪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创新与转变
因性别而异的多重阐释——当代藏族女作家汉语小说中男性形象塑造分析
两种权力博弈中的三种“生态”——贾平凹乡土小说的人类学解读
回归实践主体的今日民俗学
《格萨尔》史诗的个体记忆形态及其建构
04期
更多
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及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一个跨学科实验的人类学诗学
广西德保壮族对歌传统“吟诗”的音韵格律及歌路举要——以《德保歌圩山歌》为例
《史记》感生神话的生成谱系与意蕴变迁
“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
葆育地方感:美国阿帕拉契亚的民俗实践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族群边界与文学/ 影像表述——以叶尔克西、万玛才旦、哈斯朝鲁为中心
明朝公主和亲马六甲: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书写、文化记忆及身分认同
生命诗学: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特质论
03期
更多
病患:变婆故事的社会隐喻
“田野”的再概念化:兼论文学人类学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同一性问题
论现象学的神话观
灰姑娘的亚洲起源——广西壮族的故事讲述者
扬州评话话本的整理模式:兼论作者的复杂性
民俗学视野中的个人叙事与公共文化实践
凉山革命历史叙事的史诗性重构——论李乔《破晓的山野》对《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的创作超越
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中的“疾病医疗书写”
思想与创作的转折——论沈从文对《长河》的修改
02期
更多
蒙藏《诗镜》研究史概观
从女真状元夹谷中孚看金代策论选举制度及其文化意义
戏仿与超越:尹湛纳希嗜茶多饮叙事的文化意蕴
清代“改土归流”后的湘西诗坛
谚语研究的形态学及生态学——兼评薛诚之的《谚语研究》
追踪民间故事 建构故事学体系——刘守华民间故事研究评述
多民族叙事语境下中国龙母传说的“双重谱系”
“白毛女”故事源流考
中古人日节与波斯诺鲁孜节渊源考——基于比鲁尼《古代民族编年史》的探讨
01期
更多
田野调查伦理原则研究小辑
来自田野的回音——《背过身去的大娘娘》读后感
理智、情感与信仰的田野对流——兼覆罗兴振来信
“日常生活—民间信仰”自觉的相互启蒙者——对“罗兴振—陈泳超公案”的康德式道德图型论思考
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
“女性调查者”:学术共同体中的性别他者?
诚与真:田野情感和学术伦理
移植与借用:中国西北民间故事在中亚地区东干人中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少数民族文艺学的新发展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