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8年
>
06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人民性”:民间文艺的核心所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理解
2018年 06期
作者: 万建中
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论述完成了两方面的超越:一是涵盖了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宗旨,又在文艺生存的逻辑层面将其起点和归属凝结了起来。人民不只是文艺服务对象的存在,而且是本体论的存在,突显人民在文艺创作、享用及评论各环节的主体地位。一是越过了人民与文艺关系的学术表达。“人民的文艺”的命题之所以能够成立,是立足于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基本事实;将人民与文艺的关系置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的语境当中,极具现实和理论的张力。基于两方面的超越,对民间文艺“人民性”的把握,不能止步于“深入民间”,应该突破以“我”为中心的民间文艺田野范式,重新认定当地民众在文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在民间文艺研究各个...
批判与事实——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2018年 06期
作者: 丁晓平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文章从“批评”与“事实”两个角度,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建设和创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辨证剖析,强调要持开放的态度,以事实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建立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理论。
反抗的穷人与革命的新人——“十七年”至19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民族文学叙事
2018年 06期
作者: 马梅萍
“十七年”与1980 年代初出版的两拨当代文学史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叙事,尽管在细节上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的历史阐释语调是一致的,通过反抗的穷人与革命的新人的形象塑造,寄予了将各民族纳入中国革命整体进程与国家建设格局的政治内涵。
“两个李陀”:当代文学的自我批判与超越
2018年 06期
作者: 贺桂梅
在获得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40 年后,李陀以长篇小说《无名指》和论文集《雪崩何处》重归文坛,并将重倡“现实主义”作为其主要问题意识。文章以《雪崩何处》勾勒的思想地图为线索,以李陀的文学实践为个案,在四十年的历史视野中反思“新时期”文学的自我批判与20 世纪90 年代后当代文学展开的内在脉络。论文三部分分别涉及40 年中“两个李陀”的断裂与延续、80 年代“文学革命”的内在理路和21 世纪重构文学与现实关系的基本维度,尝试整体性地考察与检省当代文学四十年的来路与未来走向。
记忆·认同·身分——中国当代文学学术史中的李陀
2018年 06期
作者: 李晓峰
民族历史记忆、民族认同、达斡尔族民族性格以及特殊的个体生命经历这些“背后的东西”,使李陀成为当代文学学术史的特殊存在。他深度介入了中国当代文学学术史,以特立独行的学术品格和自觉意识,打破中心与边缘、主流与支流、精英与平民之间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学术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和思想资源。
《无名指》:重建文学的批判性
2018年 06期
作者: 毕海
《无名指》是批评家的小说。作者李陀企图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表达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观察和思考,重建当代文学的现实批判性。李陀在小说中表现了对当代北京的城市景观、知识分子自我及文学功能价值的理解和反思,展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对城市空间的分割以及城市知识者的“精神战争”。《无名指》是李陀对当下北京城市生活和文化经验的系统表述,也是对新时代文学的探索。
追寻当代性——《雪崩何处》第六部分的形式与内容
2018年 06期
作者: 石磊
《雪崩何处》第六部分是李陀自选的一组讨论“今天的文学艺术怎么才能和今天的现实生活发生连结”的文章,对“今天”和“现实”的强调或倚靠是这组文章最重要的形式标记。但在这组批评文章中,“今天”和“现实”更多的时候以一种下意识的批评动作呈现,其背后有一种隐秘的能量源头,我试图将它们还原到其更源始的理论范畴——“当代性”——以对李陀的文学批评乃至文学观、创作观更深层的理论假设和意识形态做出考察。这主要是通过回顾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文学两次对于“当代性”理论的关注来完成的。
朝鲜流亡文人的身分认同与中国朝鲜族移民文学
2018年 06期
作者: 张春植
朝鲜朝后期或大韩帝国末期,朝鲜著名文人金泽荣、申柽和申彩浩在朝鲜亡国即1910 年韩日合并前后来到中国,在中国渡过了漫长的流亡生活。三位作家在中国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因此将他们的文学当作朝鲜族作家文学起步阶段的特殊现象是无可非议的,绝大部分朝鲜族文学史都浓墨重彩地阐述他们的创作,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虽然在他们的作品中仍然流露出朝鲜人或者韩国人的感觉和情感,也带有相当浓郁的朝鲜情结和身分认同,但已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与中国和中国人相同或者相似的情感,以及自我同一性。同样,虽然他们的文学里包含着很多朝鲜文学或者韩国文学的成分,因此朝鲜文学史或者韩国文学史写入他们的文学成果也并不奇怪,但是这种身分认同的变化是...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例
2018年 06期
作者: 朱刚
在全球化的时代,学术交流已成为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以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学术史关联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具体研究机构、特定研究人员访学的经历,一方面可以增进对于哈佛燕京学社的认识,为学科发展和思想史研究提供相关素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廓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为学科的知识生产与中国人文学术的整体推进积累经验。
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说唱结构的形成及其演变机制
2018年 06期
作者: 李贵生
从变文到宝卷,讲唱文学的说唱结构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敦煌变文的两段式,佛教宝卷的五段式,民间教派宝卷的六段式,以及民间宝卷的四段式、三段式和两段式。敦煌变文说唱结构的形成是中印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佛教宝卷以科仪的形式对俗众讲经说法,其说唱结构直接源于《销释金刚科仪》。民间教派借宝卷的形式宣扬教理,在佛教宝卷的基础上加唱时兴小曲,且主唱段采用流行的十字句韵文以吸引信众,使宣扬更加通俗化。清朝康熙年间开始民间教派遭到打压,教派宝卷衰微,民间宝卷盛行。随着宝卷宗教信仰功能的弱化与教化、娱乐功能的增强,民间宝卷的说唱结构开始简化,小曲和长短句因时人不会演唱而消失,五七言诗赞也变得可有可无。
文本:具有构境能力的语言事件
2018年 06期
作者: 惠嘉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民俗学的整体转向,学界对“民俗”的理解由民俗诸物的“事象”转为民俗实践的“事件”。因为“事件”是可以建构语境(即构境)的“行为”,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等人“言即是行”的立场,“行为构境”即是“语言构境”,故“文本”作为“语言性”的存在,也便由此具有了建构语境的能力,成为一种具有构境能力的语言事件(行为)。晚近的美国民俗学界对于“文本构境”的讨论与人类学、语言学、哲学领域“语言本质观”的重大转折(从反映论到建构论)密切相关,并从诠释学中获得了最为深刻的理论支持,为我们重新思考“文本”的意义及其与语境的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向度。
壮族布洛陀叙事的历史化与经典化
2018年 06期
作者: 李斯颖
布洛陀叙事是壮族文化记忆的重要部分,既包括关于布洛陀形象的诸多“碎片化”描述,也有被纳入文字与仪式系统的长篇书写。作为“回忆形象”的布洛陀凝聚着壮族的集体记忆,塑造出壮族历史上的“布洛陀”时代,并通过时空关联增强了民族的内部认同。韵文体的布洛陀叙事多被用方块壮字记录于文本之中,通过专职的文化记忆储存人——布麽在各种重要的节日与庆典仪式中传承,具有神圣性、权威性色彩,实现了文化记忆的“经典化”。布洛陀叙事的发展是民族文化记忆能动选择的结果,同时也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神话动力”。
“诞生”与“出世”:中日幽灵育儿故事比较研究
2018年 06期
作者: 毕雪飞
中日两国幽灵育儿故事均分布广泛,其母题链上的核心母题亦大致相同。以“幽灵儿去向”为核心对中国“鬼母育儿”故事进行重新划分,其亚型“诞生型”“出世型”与日本基本一致。但在幽灵儿的成长上,中日差异显著,中国幽灵所育孩童长大后非富即贵,日本则大多成为名僧。究其原因,儒家思想的影响、视死如生的灵魂观念、日本翻案文学的摄取、佛教东渐日本等成为影响中日幽灵育儿故事生成与传播的主要社会背景因素。剖析中日同母题故事的深层流动,有助于对不同国家在传播过程中借由文化实践进行民族文化认同构建的认知。
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应用(2000 — 2017)——基于13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分析
2018年 06期
作者: 郭翠潇
文章以133 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论文数量年度变化、学科专业分布、院校分布、师承关系、研究对象的类型、所涉及的民族、分布地域等统计分析,主要用量化和可视化方法呈现了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传播与应用状况,并分析了现象背后的原因及研究发展走势。
当代学术史中的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检视
2018年 06期
作者: 汤晓青
少数民族古代文学是丰富多样的文学宝库,是中华文学宝贵的资源。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置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当代学术格局之中,形成以多民族文学史观统领,由族别文学、经典作家作品、文学关系比较研究渐次展开的研究进程,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知识体系的建构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从民族志视角看竹枝词
2018年 06期
作者: 〔美〕斯定文(Stephen J. Roddy)
民族志作家把竹枝词拿来借鉴,或许能避免谢阁兰所避免不了的陷阱。与其说竹枝词比和歌、物语更适用,不如说竹枝词跟抒情民族志有不少共同点。当今社会科学界的诸多人士追溯这些先驱者的精彩风格,结果使民族志一方面求新,而另一面也寻根甚至复古。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