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8年>05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在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论吉狄马加诗歌的书写策略 2018年 05期
作者: 罗小凤
吉狄马加的诗歌在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腾挪跳接,从个体“我”的情感与经验出发抵达国家、世界和人类层面,既有对公共性的建构,亦注重个人性,并将二者进行交融抵达“普视性”,从而形成独特的书写策略。
“异托邦”与“西方之眼”视角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影像空间 2018年 05期
作者: 杨喻清
文章将三部以“西方之眼”视角讲述的中国少数民族影像故事和福柯“异托邦”的多重理论维度并置交流。三个影像文本从不同角度丰富或改写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外来观察者”类型的叙事传统。其中,少数民族生存空间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法国人眼中中国形象的表征,在建构的“异托邦”或“他者空间”内,投射出全球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桃花源想象”的文化逻辑和主体内蕴。
当代美国华裔科幻小说中的中国想象 2018年 05期
作者: 刘汉波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华裔作家开始进军科幻文学,美国科幻小说中的中国想象越来越丰富。当中往往体现出对华裔身分的体认,但他们更善于将中国经验置于某种“记忆客体”的位置,主动参与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变更、文化秩序、技术伦理等诸多人类共同命题的审视当中。相比起“我的根在哪里”,他们更关注“我的根可以发出怎样的芽”。
传统家国伦理与“游牧民”世界观——论席慕蓉的风景话语及意义 2018年 05期
作者: 颜水生
席慕蓉的风景话语是一种以传统家国伦理和“游牧民”世界观为核心内容的想象建构,家国之思是席慕蓉描绘蒙古高原风景的起源和归宿,是她最为重要的思想文化诉求,“风景”也可以看作是文化乡愁的重要形式。席慕蓉的风景话语代表了对中华传统家国伦理和“游牧民”世界观的尊崇与表现。
央珍小说创作心路历程论——以《无性别的神》的创作过程为考察中心 2018年 05期
作者: 魏春春
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的生成过程,体现出央珍营构藏族女性世俗幸福的文学努力,也彰显出1990 年代以来以央珍为代表的藏族作家超克政治启蒙话语的藩篱,超越魔幻叙述的蹈虚,扎根民族生活的历史文化土壤,在现实境遇中反思、建构具有藏式中国故事意味的文学探索和实践。
新时期“文学藏地”视阈下的“轻游记”书写——从《西藏,面冰十年》谈起 2018年 05期
作者: 方亚男
在“文学藏地”视阈下,“轻游记”表现出叙写对象上“他者”与“自我”融合、艺术效果上雅正之美与流调之趣兼备等特点。“轻游记”的产生与后现代社会语境下“轻文化”与严肃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创作主体对微观视野的坚守、“轻游记”与接受主体期待视野的契合等因素有关。
中国古典小说满、蒙、朝译本研究述略 2018年 05期
作者: 周健强
中国古典小说的满、蒙、朝译本各自有五十种以上,基本涵盖了重要的作品,不少小说还有多个译本。在黄润华、马丁·吉姆、李福清、闵宽东等学者的努力下,几个语种所译汉文小说的目录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面对丰富的小说译本,如果以个案为基础,展开翻译理论、处理策略、创作影响、文化接受等学术课题,则会有助于重新思考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版本、传播等问题。
《妆台百咏》对《玉台新咏》的接受及其在越南的传播 2018年 05期
作者: 朱春洁
越南汉喃研究院藏越南文人吟咏女性的诗集———范廷煜的《百战妆台》(又一版本名《妆台百咏》)和阮盎庄的《增补妆台百咏》受徐陵《玉台新咏》的影响,但它们并非直接源于《玉台新咏》,而是来自对晚清壮族诗人黎申产《妆台百咏》的模仿。考索发现,黎申产仿《玉台新咏》而作《妆台百咏》,并通过与越使的积极交往,实现了《玉台新咏》在越南的传播。
由至情到至孝——论《牡丹亭》与子弟书《离魂》和《还魂》的主题关系 2018年 05期
作者: 王士春
《牡丹亭》和折子戏《离魂》与子弟书《离魂》和《还魂》,在主题上展现出由至情向至孝的变异特征:其一,大量删改原作杜柳至情情节,增饰杜丽娘孝亲情节,使作品主题重心由至情移向至孝;其二,通过改动杜丽娘言行内容,将杜丽娘由至情化身改造为躬行儒家孝道的孝女。这两种作品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主题变异,与清前中期儒家孝道在八旗中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
论元好问的序跋文 2018年 05期
作者: 胡传志
元好问为金元文章大家,现存约五十篇序跋文。他的自序在交代作者之意时,能守正出新,有所拓展,个别篇章自具特色。为他人所作的序文因人而异,对前辈名流不惜缅怀赞美,对同辈诗友往往借机发表自己的诗学见解,对晚辈官员则注意策略,表达自己的态度。他的跋文或品评书法,或品评诗文,既具精见,又简劲有味。这些序跋文对抢救和建构濒危的金代文化,对在北方民族政权下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民族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艾里希尔·纳瓦依的人文精神 2018年 05期
作者: 热依汗·卡德尔
生活于帖木尔王朝末期的维吾尔思想家、诗人艾里希尔·纳瓦依,一生致力于突厥语民族文化与波斯文化的交流,在丝绸之路重要文化交融地之一的呼罗珊赫拉特城,创造性地构建了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文化格局。艾里希尔·纳瓦依对社会发展与族群和谐共生的思考,为帖木尔王朝文艺复兴确立了全新的文学主题与文化精神。重新解析艾里希尔·纳瓦依的文学活动与人文精神,将维吾尔古代文学研究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起来,梳理并构建和谐的历史文化氛围,对促进丝绸之路新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视觉描述与族群边界:历史书写中的景颇族认同考察 2018年 05期
作者: 罗瑛
文献叙事中的文化表述与认同书写,是探索族群边界形成的重要途径。历史文献中对景颇族祖先外形、服饰、装饰、习俗和名称等的视觉描述,展现出了他者视角之下的景颇人形象,而视觉形象上的差异判定本身即是边界的存在。从唐代至民国时期,景颇人主体表述缺失,被他者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归属意识,都依赖汉人知识分子的表述。作为他者的汉文书写,用内群价值观念和文化规则来塑造景颇人的族群形象,这些被持续认同和书写的刻板形象,帮助文化书写者确立了传统中国的中心与正统世界观。
雕刻民族志:呈现“事实”的艺术形式 2018年 05期
作者: 刘珩
“雕刻民族志”应该成为人类学有关民族志书写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隐喻。“雕刻”这一概念打破了物质与象征、思想与身体等诸多二元论藩篱,显示出了创作(写作)这一事实本身得以呈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作为知识得以发生的本源和重要的体验方式,理应成为社会人文科学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基础。
山神传说与地方社会——以韩国大关岭山神信仰传承为个案 2018年 05期
作者: 庞建春
文章对韩国大关岭山神信仰的阐述,摆脱了过往“江陵端午祭”的研究视角,从民俗和民众生活之间的关联出发,勾勒其变迁轨迹。通过分析朝鲜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献、1900 年至1940 年的地方志文献,以及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出版的口碑文学资料,解读这一信仰与地方社会的联系。
在“失忆”与“记忆”之间——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学“跨境叙事”研究 2018年 05期
作者: 钟进文
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经历了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书面文学经“集体记忆”移植,既承继了本民族的“口头记忆”,同时又建构出一套从“失忆”到“记忆”,再从“记忆”到“失忆”的“跨境叙事”话语体系。“跨境叙事”伴随着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的蓬勃发展与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强化而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失忆”和“记忆”之间发生的多次转换呈现了各种博弈和文化张力,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希冀以此重现民族文化生机的初衷。
《玛纳斯》的旋律 2018年 05期
作者: V.S. 维诺格拉多夫
文章通过对吉尔吉斯史诗《玛纳斯》叙事音乐性质的考察,指出《玛纳斯》的两个音乐源流,即演唱和叙述,并在对这两个源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玛纳斯》演述的四种形式,而其中被视为《玛纳斯》音乐象征符号的旋律,被史诗歌手广泛使用并用来传达各种戏剧性矛盾与渲染各种气氛。吉尔吉斯人民的音乐文化在史诗《玛纳斯》的演唱中得以全面体现。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