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8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论巴·布林贝赫诗歌意境与意象——纪念巴·布林贝赫诞辰90周年
2018年 04期
作者: 乌·纳钦
文章从习画经历、人生体验和习俗化实践探寻诗人巴·布林贝赫诗歌的意境底色与意象文脉,指出巴·布林贝赫的诗歌以寓意式意境与意象见长,其意境以色彩夺人,以光影传神,以景物传情,而他对色彩、光影和构图的直觉与表现能力养成于青少年时代的习画经历;他以一系列循环、并列、对比复合意象传达了饥饿清苦与惊奇喜悦等人生体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童年的习俗化实践为诗歌埋下的民俗文化文脉,沉淀为潜意识中的符号,升华为诗歌意象,传达了丰富的思想情感。
从诗歌美学到史诗诗学——巴•布林贝赫对蒙古史诗研究的理论贡献
2018年 04期
作者: 斯钦巴图
文章在梳理巴·布林贝赫基于美学视角的史诗诗学框架体系基础上,归纳了他的两个突出理论贡献。一是他将蒙古史诗范式化特征归纳为形象体系的类型化、场景描绘的模式化、故事情节的程式化三个层面,其中把形象体系的类型化作为蒙古史诗程式化特征的重要方面提出,对史诗形象之程式化塑造的口头程式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是他提出将“母题”与“意象”相结合研究蒙古史诗的观点,对于史诗研究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性:时间与民俗传统的遗产化
2018年 04期
作者: 彭牧
以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代表,民俗传统上世纪后半叶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文化遗产化的历程。在探索民俗保护到公约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有关“文化遗产”的几个文件,在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中表现出对民俗传统时间界定上的微妙变化:民俗从具绵延性的历史产生的文化产品变成了与历史以某种方式关联的当下实践。文章通过辨析这些文件形成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背景,探求其演变背后的知识生产及知识/话语相关的权力过程,并指出这一演变与现代化到后现代的历史进程中,时间、空间和时空关系变化的深刻关联。
简单的形式与前文学的形态学
2018年 04期
作者: 户晓辉
安德烈·约勒斯在其成名作《简单的形式》一书中对圣徒传说、传说、神话、谜语、格言、案例、回忆录、童话和笑话这些前文学的简单形式做出形态分类和动态研究,深刻揭示了人的精神活动通过不同的语言表情分化出不同体裁和文类的辩证过程,为文学科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奠定了独特的理论基础。
他山之石与本土之根:故事类型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2018年 04期
作者: 漆凌云
类型研究源于西方。N.B. Dennys 率先用西方故事学方法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分类。钟敬文是故事类型理论的引进者和实践者,其《中国的天鹅处女故事》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典范之作。詹姆森将历史地理学派方法译介到国内并运用于灰姑娘型、狐精故事的研究,但民间文学界应者寥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类型研究逐渐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主要方法,中国故事学人积极将西方故事学理论本土化,形成“故事生命树”“故事文化学”等研究范式及类型丛、类型核、情节基干、母题链、中心母题、功能性母题、节点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学话语体系。
神性·兽性·人性:祖先崇拜视域下的人兽婚故事
2018年 04期
作者: 袁咏心
中国文学中产生于不同时期的人与动物直接或间接婚配的人兽婚故事,是不同时期宗族祖先崇拜观的直接产物。人兽婚故事先后步入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祖神合一观引领下的神兽合一期,祖神分离观引领下的人兽对立期,凡圣合一观引领下的人兽合一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学中的人兽婚故事,则由独张神性的神话表述出发,向兽性大炽的志怪过渡,最终转向大张人性的异闻书写。中国文学中人兽婚故事形态的这一演化进程,是以宗法制为潜在机制的中国文化演进历程的形象注脚。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三种标准
2018年 04期
作者: 樊义红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主要包含了三种批评标准:“普遍的文学标准”;“既承认普遍性,又看到特殊性”的文学标准;文化研究的标准。这三种批评标准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价值尺度和批评路径,也经历了历史的嬗变过程。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标准的多样化有其主观、客观的原因。
游牧文明与西部少数民族小说的叙事形态生成
2018年 04期
作者: 金春平
共存于“西部”的少数民族文学,其基本的文明形态本体是前现代的游牧文明,民族文学对文化西部的历史传承、宗教价值、生命伦理、生活形态、艺术美学的持守,成为地方性游牧文化的叙事基点,由此衍生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政治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张力叙事结构,并在文化关系主义的跨界层面,彰显出游牧文明在现代性语境下被重新构建的多维可能。
略论《民族文学》的世界眼光
2018年 04期
作者: 申旗 罗宗宇
《民族文学》杂志自创刊以来就呈现出一种世界眼光,体现在译介国外民族文学作品和研究成果、刊发具有“世界性”因素的作品、探索民族文学的世界性理论、开展对外文学交流等方面。《民族文学》的世界眼光体现了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文学、文化自觉与自信,为民族文学如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提供了文学传媒维度的启示。
当“民族”遇见“新部族”: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中的身分认同问题
2018年 04期
作者: 周兴杰
网络空间不仅容纳传统的、稳定的少数民族身分认同方式,也推动了自反性的个体身分建构,和以兴趣和情感为基础的“新部族”集体身分建构。身分认同方式的差异,造就了少数民族族群“共同体”文学叙事和华夏族裔“共同体”文学叙事两种“共同体”文学叙事。二者构成有趣的互补关系,巩固和丰富着“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文学“河流”书写的空间维度
2018年 04期
作者: 孙胜杰
少数民族文学的河流书写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河流所凝结的民族文化心理,即深刻的巫性体验和母语思维方式,有着人类学意义上的溯源考察与诉求;河流是民族审美意象,凭直觉经验和想象建构起来的河流场域,其深层心理是一种神性体验,本质是空间性的,利用仪式与宗教叙事使河流空间民族化;少数民族文学的“河流”书写可以折射出民族文化特征,特别是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对河流的解读也是了解民族文化差异的一个独特途径。
反意义、非诗化、无风格——何小竹诗歌的符号学考察
2018年 04期
作者: 李商雨
作为一位苗族诗人,何小竹的民族身分却在其诗歌中被“清除”了。他的诗歌可以用三组二律背反的命题概括:意义-反意义;诗-非诗;风格-无风格。这三组命题,都是以“做减法”的方式,围绕口语的极端实验展开。这个特点让他的诗歌不但与一般的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区别开来,也与同时代的诗歌呈现出差异性。在诗歌写作陷入伦理困境的当下,这种写作有其独特的价值。
晚清旗人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以穆儒丐在《大同报》发表的文章为例
2018年 04期
作者: 李丽
文章梳理20 世纪初包括穆儒丐在内的旗人留学生于1907 年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大同报》与1908 年在北京发行的《大同日报》的关系。考察穆儒丐作为旗人在20 世纪初立宪派与革命派论战中,以“满汉蒙回藏”为一个共同体的观点,加入这场论战。厘清穆儒丐在民族国家发轫期的思考和构想,以及这些构想如何最终成为之后执政者在处理多民族共同体问题上的理论资源。
翰林国史院文人群体与元初文坛
2018年 04期
作者: 刘成群
元初翰林国史院文人交游唱和,形成为一个形式松散但联系紧密的文人群体,元好问系这一群体的精神领袖,其“文统”意识与“唐宋文派”观念备受推崇。翰林国史院文人群体中虽乏见文学大家,但他们对元初文坛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首先,他们倡导的“文以载道”的文章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文学的独立性;其次,他们在实践上促进了元代宗宋和宗唐范式的形成;再次,他们“中和典雅”的文风不仅一改金末壮迈粗砺之风格,而且在金末文坛“风雅”向元代中期文坛“雅正”审美品格的转变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过渡作用。
郑献甫的古文、骈文批评及其文学史意义
2018年 04期
作者: 吕双伟
粤西儒宗郑献甫不仅诗文成就突出,文学批评同样超越常伦,其古文、骈文批评是广西壮族文人的代表,也堪称晚清的代表。他重视文章声韵,对古文内涵及古文史作了精要阐释;受到乾嘉以来扬州学派文论思想的影响,认为汉魏以前言语与文章有别,经史子中的书、论、序、传都不是“文”,押韵的箴铭颂诔才是“文”;又在多篇骈文书、序中,深入探究骈文的创作特征,点评骈文名家风格特色,揭露骈文创作弊病,反对桐城派古文的家法、道统和文统等。
清怡僖亲王弘晓评本《平山冷燕》考
2018年 04期
作者: 刘璇
目前可见的《平山冷燕》有多种版本,其中静寄山房刊本呈现出了精刊本的面貌,书中还附有署名为冰玉主人所作之序及千余条评点。通过对静寄山房本《平山冷燕》的避讳情况进行考察,可以确定此本的评点者正是清怡僖亲王弘晓。弘晓不仅爱好阅读、收藏通俗小说,还与多位通俗小说作家有所交往。弘晓对《平山冷燕》的评点,既体现出其受到前代小说评点家的影响,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其对《平山冷燕》的评价,是建立在其对通俗小说的熟悉和喜爱之上的,基于自身忠厚和平的文学观念,对小说进行客观、全面的评点,在通俗小说发展史、批评史上均有重要意义。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