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8年>03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中华文明凝聚力与传播力——从李福清之学审视“一带一路”语境中的东干口承遗产及其当代价值 2018年 03期
作者: 郝苏民
李福清的求学之道和田野经历,作为一个案例生动地阐释并证明:中国回族先民不仅为沿丝绸之路的人类文明互动与交往做出了历史贡献,而且在神州大地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继元而明至清,回族先贤秉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之融入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仅从中亚“东干人”多元母语形成统一母语———“回族汉语”文化及其于百年承载的口头传统文献的史实,与之前土尔扈特百年东归,近现代以来各族群华侨救国图强等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践行交响。此类历史经验通过李福清的汉学之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凝聚力与传播力,对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带一路”建设重任,启示是多方面的。
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2018年 03期
作者: 杨红
20世纪末以来,向西方文明学习之时,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蔚然兴起,文学领域“文化寻根”现象的出现是这一潮流体现。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现象为研究对象,着力从多民族文化传统的开掘、多元文学形式的创新,以及多民族文学史格局的建构三个层面阐述其对推动中国多民族文学建设、对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胡冬林散文创作探索 2018年 03期
作者: 张丽军 妥东
胡冬林作为生态意识非常浓厚的生态文学作家,其生态文学主张强烈而鲜明。他的生态散文创作包含对原始森林里动物的生存状态的呈现、对满族地方文化的记录和表达,清晰地传递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散文表达方式方法的创新。以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其创作,不仅有助于厘清胡冬林系列生态散文创作的得失问题,而且也足以凸显其散文创作探索之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学发展的独特价值。
社会动员、民族志方法及全球社会的重建——墨西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2018年 03期
作者: 张青仁
在对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世界体系的抗争过程中,包括墨西哥在内的拉美国家倡导文化多样性,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将其视为改变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心地位、重建全球社会的政治工具。在多层次族群运动持续发生的背景下,以人类学者为主体的保护群体使用民族志方法审视具体社群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社会动员明确其作为族群身分的象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民众多层次的社会政治运动结合,将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承的认知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墨西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多体现在认识论层面上对遗产群体文化认同与自觉的培养,在传承策略上更依赖于传承社群的自我参与,而非一种表现为权力介入、自上而下的机械传承,这对我国非物...
神话叙事与庆典仪式的互文——以桂北瑶族“渡海”神话和禁风节为中心 2018年 03期
作者: 冯智明
在由瑶、汉两族移民组建的桂北庙坪村空间中,作为“元叙事”的渡海神话不仅与“两边山的”盘瑶禁风禁忌仪式建立了互文关系,还被平地庙坪街的汉族接受,创造了以禁风节为展演场域的新的地域性庆典神话与仪式体系。作为神话象征体系的“渡海”神话与作为实践的禁风仪式展演体系建构结构性关联,成为民俗与社会制度合法化的证明,彰显了盘瑶人对迁徙灾难以及与盘王神圣祭祀誓约的历史记忆,这种认同在与他族交往、文化互动的过程和边界中得到重申。
从历史记忆到族群认同:云南彝族葛泼人祭祖仪式中的口头叙事 2018年 03期
作者: 平慧
云南泸西葛泼人是彝族支系中人口较少的族群,在地方志、彝文文献及汉文文献中,对其记载寥寥无几。但葛泼人的口头叙事极为丰富,民众中流传的神话、传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葛泼人的历史真实,在特定的叙事语境———祭祖仪式中,这些神话和传说推动了族群成员的认同感。祖源记忆、姓氏来源等贯穿祭祖仪式始终的口头叙事,补充了葛泼人的历史文化信息,亦彰显了葛泼人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族群边界。
壮族洪水后人类再造型神话《人头草》的解读 2018年 03期
作者: 陈金文 孙丰蕊
《人头草》神话中的鹰是雷神的化身,雷神以动物(鹰)的形象出现,反映了人类残余的物活论观念;洪水后天下仅存的一对兄弟再造了人类,男性通过话语权力独揽了再造人类的功绩,反映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父权与母权之间激烈的斗争;洪水后两兄弟之所以以人头草为造人材料,可能是因为部分壮族先民中曾有过对“人头草”的崇拜。
传说的框定:全国性神灵的地方化——以山西洪洞地区的杨戬二郎信仰为例 2018年 03期
作者: 王尧
山西洪洞地区存在多种不同的二郎信仰。其中,杨戬常被视为本地诸多二郎中的一员,有与本土信仰进一步融合的机遇,但实际的转化过程却不够彻底,其传说未能摆脱通行叙事的框定。由此可知,外来信仰传入后,即便是已有相当影响力的全国性神灵,也须全面建构和发展地方性传说,在本地的神灵谱系中占据位置,才可能进入地方性神灵集团的核心。
尼米希依提《无尽的想念》诗歌版本及翻译研究 2018年 03期
作者: 努尔艾力·库尔班 姚新勇
在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不同族群文学作品的共享,对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建构统一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翻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虽然少数民族母语作品译为汉语的实践相当丰富,但迄今为止几乎见不到相关的译介学研究。文章以尼米希依提的《Seγindim(无尽的想念)》为个案,进行版本与翻译研究,发现该诗的不同版本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译本存在大量的删节,“漏译”“误译”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既有文化差异难以完全转换之客观因素,更包含译者对原文的有意识的改造。删节、改造的用意虽好,但美学效果、信息含量,乃至国家认同的功效,可能都受到了影响。
想象“多民族- 国家”的方法——《嘎达梅林》汉译与1950年代民族设想 2018年 03期
作者: 朴婕
《嘎达梅林》作为建国后首批翻译为汉语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少数民族作品,参与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对多民族国家形态的设计。汉译本通过强化嘎达梅林起义中的阶级意义,以阶级共性和民族融合为基础重构了“民族”的意义。
《百鸟衣》的经典建构与影响焦虑 2018年 03期
作者: 钟世华
韦其麟的《百鸟衣》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经典的建构一方面依靠诗作自身的经典特质,如民族性的再现,民族、地域色彩浓厚的抒情表达等;另一方面则离不开由评价机制所形成的权力运作空间,这同时反映出了诗作自身的诗学价值。不可忽视的是,《百鸟衣》的经典化限制了学界对韦其麟的全面认知,由此生成了“影响焦虑”。
论老舍《四世同堂》的战争叙事与战争反思 2018年 03期
作者: 谢昭新
《四世同堂》以抗战八年中的重大战争事件为时间连线,形成了小说战争事件时间叙事的史诗性;小说以北平为大背景、以小羊圈胡同为中心的空间叙事,深入透视了各类人物的人心、人性、人情。小说又以国际主义视野对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其战争叙事和战争反思具有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
“老獭稚”故事的中国渊源及其东亚流播——以清初《莽男儿》小说、《绣衣郎》传奇为新资料 2018年 03期
作者: 潘建国
“老獭稚”故事广泛流传于东亚地区,近百年前引发了东亚学者的共同关注与研究。1935 年,钟敬文提出该故事发源地在中国的学术观点,惜因缺乏早期文献证据而难获定谳。文章介绍了新发现的清初小说《莽男儿》和清初传奇《绣衣郎》,确认它们是目前所知东亚老獭稚故事中问世时间最早的例证,不仅为钟敬文的“中国发生说”提供了文献铁证,也将东亚老獭稚故事文本的形成时间提前到了清代初期。文章还结合传世文献与口传资料,对老獭稚故事在东亚地区的流播及其演化,进行了较为深细的学术考察。
清诗“嘉峪关”意象中建构的西域形象 2018年 03期
作者: 张晓燕
\“嘉峪关”本是明代“关限华夷”的地理坐标,在清代国家一统的语境中已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然清代文人却在历史与现实、中心与边缘、政治与个人的多重视角中,赋予“嘉峪关”意象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借“嘉峪关”意象建构了清代文人在历史文化记忆、士人身分认知、地理空间转换、时代变迁感怀中的西域形象。文章对其予以探究,试图解释背后隐含的文化力量。
元世祖朝翰林国史院蒙古、色目词臣考论 2018年 03期
作者: 姜学科
蒙古、色目士人与汉民族士人一同充任翰苑词臣的格局在元世祖朝已经形成。蒙古、色目词臣是元世祖朝翰林国史院的独特群体,主要负责记录蒙古语圣旨,译写汉文和佛教经典,并参与修史。他们利用其政治地位优势保护和提携汉民族文士,建议兴学和恢复科举,在元初的文化建设中起到独特作用。他们又是元代作家队伍中一个独特群体,在元代文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由于文献的缺失,这一重要的文人群及其活动久已被人淡忘,需要深入考察,发掘出来,使之重回人们的视野。
元杂剧大团圆结局与民族文化交融 2018年 03期
作者: 云峰
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颇富特点且具有转折的性质。如元杂剧与之前叙事文学作品相比团圆结局者要多得多,反映了人们的美学欣赏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影响到了今天的文学创作。对此研究者多关注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早已有之,探索元以前的叙事文学作品团圆结局者要比元杂剧少的因素,就要同时关注当时的民族文化交融特别是蒙汉文化交融之影响。文章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影响,特别重点介绍了蒙古民族文化文学之影响。如蒙古民族宗教信仰、价值观、政治制度及军事方面追求“尚圆”的观念,蒙古民族统治者的爱好及其特殊地位,蒙古民族叙事文学作品基本是团圆结局等的影响。如此抑或可较全面地对元杂剧的大团圆结...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