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8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从习近平文艺思想看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018年 02期
作者: 胡燕春 陈列兢
习近平倡导“文化自信”的文化理念与文化态度对于处理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国文艺在世界文艺格局中实现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范本。从世界文化范围观之,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须尤为重视文艺的民族性,这是文化身分构成的主要标识,因文化自信的前提之一即为“文化自由”,从而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及文艺得以区别于他国、他民族的文化及文艺而存在;另一方面又不可忽视文艺的世界性,这是文化进步的外在需要,因文化自信的另一先决条件为“文化创造”,从而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及文艺可以汲取他国、他民族的文化及文艺的优长而发展自我。基于文化自信维度而言,文艺的世界性与民族...
新时代呼唤着中华民族的新史诗——习近平文艺思想学习心得 2018年 02期
作者: 李松睿
史诗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代表着这个民族在特定时代对自身命运和生活环境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刻,呼唤着中国当代文学超越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强调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传统,书写这个伟大的时代,创造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新史诗。这种新史诗应该具备如下三个特点:首先,它应该讲述关于当代中国的故事;其次,作家必须站在中国的立场上阐释中华民族的生活、书写中华民族的形象、思考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最后,新史诗不应把中华民族的意志、思想、道路表现为仅仅具有特殊性的东西,而是要呈现我们民族所具有的普遍性和世界意义,为世界历史指明新的发展道路。
民间文学的时代性及其当下意义——编《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民族民间文学》之体会 2018年 02期
作者: 毛巧晖
通过编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民间文学》,进一步深入学习与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间文学思想。他们注重以时代为中心考察民间文学及其发展。中国共产党早期就注重民间文学的时代性,经过延安时期及1949—1966 年的社会主义文艺实践,这一思想逐步成熟,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则对其进一步深化与丰富。民间文学的发展应当以此为指导,把握时代脉搏,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守与变通——新时期蒙古族诗歌“民族性”的多样化表述 2018年 02期
作者: 范云晶
新时期以来,蒙古族诗歌的题材内容更加丰富,风格样式也更为多元。但无论如何发展变化,作为“根性”因子和身分标识的“民族性”都始终存在。“民族性”与爱国情怀、现代性诉求、民族历史回溯、生态关怀等书写向度融在一起,构成了表述方式的多样化,彰显出蒙古族诗人试图将“民族性”与现代性、时代性以及文学性有效整合的诗学追求。
“植入”的增值与磨损——从长篇小说《蒙古里亚》看民族文学的民族化路径 2018年 02期
作者: 李玫
文学中的文本“植入”,通常是指为实现某种叙述效果而将文本之外的异质性内容或文体明确穿插于叙事中。郭雪波长篇小说《蒙古里亚》的“植入”方式,是对亨宁·哈士伦的《蒙古的人和神》一书中斯文·赫定探险史的相关内容大幅度借用。这一“植入”,在充实和凸显民族文化历史感的“增值”之外,也在人物书写的完整性等方面有所“磨损”。民族文化的“植入”是民族文学民族化过程中常见的路径,与叶广芩、鲍尔吉·原野等少数民族作家相比,郭雪波近期的“大萨满系列小说”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面对,这也是民族文学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大凉山的“麦田守望者”——倮伍拉且生态诗歌研究 2018年 02期
作者: 张放 韦足梅
诗集《大凉山》是倮伍拉且诗歌近作。在当代彝族汉语诗人群体中,倮伍拉且是活跃并有地标意义的一位诗人。《大凉山》深情晓畅,藉由个人生命体验与历史哲思书写,凸显“大凉山”生态气息与诗歌审美,在细腻诉说中完成诗歌意象,诗体语言“要而不烦”,精致美好,体现出鲜明、充分的彝族文化风格以及诗人独具绿色生态守护意识的现代性思考。
论“西海固”小说的代际书写 2018年 02期
作者: 汪琳 王达敏
用反实用理性、关注心灵的另类传统疗救现代社会终极关怀的缺失和道德沦丧是西海固小说的意义所在。张承志在历史中挖掘出“人道”传统,石舒清、马金莲等人则探讨了另类传统与现代性危机对抗的可能。西海固小说体现了具有少数民族背景和宗教背景的知识分子维护精神家园的努力和担当,但现代性依然是个未竟的话题。
鲜卑贵族与北魏洛阳文学风气的形成——以彝族、白族、纳西族为例 2018年 02期
作者: 多洛肯 王谦谦
明清少数民族诗人——特别是以彝族、白族、纳西族为中心的诗人“宗唐”倾向较为凸显,其诗作中对唐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唐诗的语句、意象、意境、结构、表现手法等的借用、化用,以及对唐诗体式的效拟和对唐人唐事的吟咏等方面。除此之外,许多文人大家的批点也证明了明清少数民族诗人确实受到了唐诗较深的影响。在对唐诗的接受和学习中,明清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进一步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更突出的成就。
明代汉语文学中钟金哈屯形象的多维考察 2018年 02期
作者: 周春兰
钟金哈屯是历史上功绩卓著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其活动关涉明代蒙古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清晰地再现了当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轨迹和整体面貌,明代文士在汉语诗文和戏曲中对她及其主持的“封贡互市”进行了多层次的描述与评价,折射出他们在对钟金哈屯接受过程中呈现的民族文化心理、时代氛围、政治见解和现实需求等,揭示了蒙汉文化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
中国当代《诗镜论》研究述评 2018年 02期
作者: 树林
《诗镜论》是古印度檀丁的诗学著作,随佛教传入藏族和蒙古族地区,受到藏、蒙高僧推崇,掀起注释、研究《诗镜论》的热潮,产生很多注疏本和例诗本的著作。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成果也不少,显示这门学问的生命力。传统研究注重对《诗镜论》语句注释、名词解释、重要理论概念补充和完善、增加新的理论范畴;现代研究则把原著和后来阐释的著作及例诗均视为遗产,做多视角多层次研究,尤其偏重用现代文艺理论加以阐释。
贯云石及其散曲研究述评 2018年 02期
作者: 姚亚男
贯云石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用汉语创作的少数民族优秀作家,也是元代散曲创作成就突出的少数民族曲家。贯云石散曲研究自元明以来即已陆续展开,但并不系统。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是20 世纪30 年代尤其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事。它基本与我国散曲研究的整体历程相一致。近年来,学界对贯云石散曲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文章从贯云石生平思想研究、散曲创作研究、文学史地位研究等方面对学界已往的研究成果做简要评述,并就未来的贯云石散曲研究提出思考。
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数字化:成就、挑战及愿景 2018年 02期
作者: 戴维·埃尔默著 李斯颖 巴莫曲布嫫 译
文章以哈佛大学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历史沿革、主要成就及晚近发展为主线,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了口头史诗传统的数字化建档实践及其在多学科研究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其一,技术创新与田野作业的问题导向;其二,田野资料的组织管理、数字化进程及在线数据库的创建;其三,方法论的挑战与建设数字语料库的可能途径。
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 2018年 02期
作者: 尹虎彬
文章认为在纯粹的形式与对象化的史诗作品之间,创造性的叙述者与受众是必要的前提,它是史诗传统作为历史过程得以延续的不可或缺之条件。史诗作为体裁具有超越性,其意义超越了某一个史诗作品的局限。这种意义是创造性的叙述者与史诗受众的个人经验相互作用而生成的。
拉祜族史诗的生长与延展:书写文本的意义阐释 2018年 02期
作者: 黄静华
拉祜族史诗的文本形态容纳了口头文本与书写文本。用“史诗”对拉祜族表述传统所进行的命名,始于多部书写文本的整理与出版。书写文本中,拉祜族拥有在史诗文学类型上的相对完整性,并被放置在线性时间中进行阐说,成为特定时期的文化遗存物。书写文本的意义建构中,“史诗”一词主要被予以作品意义的阐说,具有可阅性却在歌唱性上有所缺失。书写意味着一种崭新叙述的生成,这不仅显现为叙述者的新生和多元,也在媒介载体、语境形态、受众期待、功能阐释等的更换中重新建构文本意义。
清代彝文抄本《董永记》整理与研究 2018年 02期
作者: 普学旺 龙珊
清代彝文抄本《董永记》是近年在云南省新平县发现的一部彝文古籍文献,以篇幅较长、情节丰富、描写细腻而引起关注。文章对彝文《董永记》的不同抄本流传情况、文本来源、变异特点及传播路径等进行了梳理与探索,认为彝文《董永记》是董永传说资料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对推进董永传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抄本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互融互动的真实写照,对当下中华文化认同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血缘与姻缘的永恒张力:《阿诗玛》中隐含的深层主题 2018年 02期
作者: 海力波
《阿诗玛》隐含的深层主题为撒尼人亲属制度中血缘关系与婚姻关系间存在的结构性张力及解决之道。女性及其家人必须在“女人要出嫁”的习俗和“嫁了是人家的囡”的情感冲突中保持平衡;男性求婚者既要利用社会认可的抢婚习俗来争取婚姻中的优势地位,同时也要对“舅舅为大”的传统体现出足够的尊重,方能确保婚姻的有效缔结。在给妻者与受妻者群体间存在着极大的情感张力与行为策略上的冲突。保持血亲与姻亲两个维度之间的平衡以求得社会结群的实现是《阿诗玛》中暗示的规训内容。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