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8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时代、人物及问题:现代歌谣学的三个维度
2018年 01期
作者: 万建中 廖元新
现代歌谣学是一个既定的学术过程和事实,对其理解和阐释显然不只是重复和陈述,而是重构。角度的选择即切入点是强化阐释力度和实现重构的关键所在。时代、人物及问题是现代歌谣学最富阐释力的三个维度。“时代”构成了背景式的学术话语呈现模式和思维定势,可以使学术史书写更具厚度和深度;“人物”的学术史关注主要侧重于个人学术活动和学术情怀,以期展示歌谣研究的多元、差异与个性品格;“问题”不是研究领域或对象,而是所要论证的观点和阐述的学术思想,与每一阶段的学术热点和方法论的运用密切相关。以此三方面考察20 世纪歌谣学,可以比较完整地把握其基本的学术指向和基调,并且提升阐释的学术品位。
乡土景观中的田园牧歌
2018年 01期
作者: 彭兆荣 王晓芬
传统乡土景观最具诗意的情景是所谓的“田园牧歌”。虽然在人们的认知中,它更多属于文人骚客笔下的诗句与诗意,却是深深地扎根于土地的情歌。土地成为田园牧歌的最后制作者。对于乡土社会而言,田园牧歌似乎又与“原始”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中西方有着重大的差异。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散发着泥土的生命气息,与生命和时节交相辉映,形成了人与土地协奏的交响乐。
民歌的法律保护与侵权界定之理论探索
2018年 01期
作者: 周特古斯 色音
民歌不仅承载着一个地域或族群的历史文化,而且蕴含着民众的集体记忆。文章对我国与民歌相关的侵权案例进行了梳理,并对民歌侵权案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原创与改编、作曲之间所存在的技术层面之量化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量化的可能与标准,试图回应音乐作品侵权量化这一难题。
卫拉特-卡尔梅克《江格尔》在欧洲:以俄罗斯的搜集整理为中心
2018年 01期
作者: 旦布尔加甫
在欧洲,从十八世纪中叶就已开始出现有关卫拉特-卡尔梅克《江格尔》的报道,而正式记录、整理、出版,则从十九世纪初开始,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文章以记录整理者及其活动为主线,勾勒了十九至二十世纪欧洲搜集、记录、整理、出版卫拉特-卡尔梅克《江格尔》的历史脉络,并介绍了搜集记录者用卡尔梅克文出版的四十多种论著以及用各语种出版的六十多种《江格尔》,从而较完整地呈现了欧洲搜集、记录、整理、出版卫拉特-卡尔梅克《江格尔》的历史概貌。
当代民间故事活动的价值发生研究
2018年 01期
作者: 张琼洁
既有的民间故事价值研究停留在总结、概括价值功能类型层面,越过了价值认识本身的建构过程而直接呈现结果判断,未能就价值关系发生过程与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文章从价值发生角度研究民间故事活动,将“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的活的结构”且具有发生“场”的功能,承载各种价值关系的形成与关联。从线性、双向的关系研究模式扩展为全面、立体、多向的结构系统研究模式。由此,价值的发生过程与活动结构的建构过程并行。
中国少数民族屠龙故事文本与禳灾传统
2018年 01期
作者: 李永平 樊文
屠龙故事广泛分布于中国境内各民族,文章在收集27 个少数民族44 则屠龙故事文本的基础上,依据“屠龙的原因”,将故事划分为龙致灾祸被屠杀;龙残害人、吃人,人类因复仇屠龙;为完成考验屠龙三个类型。阅读中国各民族的屠龙文本,我们发现杀死或镇压引致灾难的怪物龙的过程中,依然保存着信仰时代禳解活动使用的法物、法术等巫术技艺,祈祷、咒语等厌胜仪式。很多民族的屠龙文本中,还使用巫术活动中的诵、唱等形式诅咒危害自身的龙。各民族早期民间故事、神话叙述中,把各种危害其生存而被剪除的动物形象,汇聚为一种想象的怪物“龙”,并作为禳解各种灾异的“公共的替罪羊”,危机解除后,龙翻转成为沟通天地的神灵。“屠龙”和“龙王”是...
寻找“文学西藏”历史表述的新可能——从扎西达娃到次仁罗布
2018年 01期
作者: 吴雪丽
从扎西达娃的《骚动的香巴拉》到次仁罗布的《祭语风中》,“如何讲述西藏”经历了从寓言书写到现实关怀、从宏大族群历史到日常个人叙事的转换,其背后联系着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知识资源、话语逻辑、历史伦理等的变化。从扎西达娃到次仁罗布,“文学西藏”历史表述提供的可能性也给当下的历史叙事某种启示。
圈囿与挣脱——20 世纪80至90年代扎西达娃小说批评的反顾
2018年 01期
作者: 顾广梅
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当代文学批评界对扎西达娃的小说创作虽有积极介入式的阐释,但理论命名有仓促简便之嫌,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受到地缘、族缘的限制,缺少整体性、全局性的把握和定位,由此带来批评自身与作家创作的双重圈囿。批评与创作该如何挣脱这些局限,则是现象梳理、分析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族身分的自觉与地域诗性的探寻——梅卓小说论
2018年 01期
作者: 贺仲明 李伟
梅卓小说通过对民族历史和族裔文化的追溯、民族品格的揭示和反思,以及对民族文化现实处境的关注,表现出民族自觉意识,并以自然景物、人情风俗、语言的描写和叙述视角的嬗变等,对民族生活和文化进行诗意化的呈现。梅卓小说对民族身分和民族文化表现的这种独特性,源于她深厚的民族情感,同时也客观和理性地表现了藏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
一个藏人的村庄史:格绒追美创作论
2018年 01期
作者: 严英秀
格绒追美是康巴作家群中有独特审美追求和文化精神向度的作家。他以多种文体多角度、多层面地书写着青藏高原、康巴大地。对民族文化、故土家园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现实人生的关怀立场,使得他自觉地参与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建构中,不断突破自我,为藏族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
文化认同与自觉担当中的精神家园建构——当代撒拉族诗歌群体研究
2018年 01期
作者: 权绘锦 张定华
当代撒拉族诗歌群体不仅在无根的隐忧中坚持民族认同的诗意书写,也在兼顾两世的文化情怀中凸显着一种担当精神,更在建构精神家园的同时探求着民族文化的未来之路,从而为当代诗歌和民族文学发展做出不可忽视的坚实努力。
白先勇与《香港文学》
2018年 01期
作者: 徐诗颖
回族作家白先勇曾在香港生活三年(1949—1952),就此与香港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缘分。1985 年创刊的《香港文学》作为香港当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刊物,办刊33 年来一如既往地为白先勇开展各种文学活动提供重要平台。白先勇同样在这33 年中持续关注和支持《香港文学》。因此,白先勇和《香港文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共同为推动香港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向前发展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而做出努力。
“骏马奖”评奖标准的历史演变:分析与启示
2018年 01期
作者: 翟洋洋
少数民族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学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少数民族文学的风向标,通过对历届“骏马奖”的评奖机制及获奖作品情况进行考察,发现评奖条例是在有意识地建立国家意识形态下的文学批评标准,而实际评奖效果往往是在综合各种现实因素之后无意识地形成了一种不完全等同于官方标准的文学批评走向。“骏马奖”评奖标准的演变趋势是国家主流话语形态与民族本土化表达不断调和的结果,并主张一种以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和多样性为基点的动态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标准。
论元代右榜进士诗歌的接续意义
2018年 01期
作者: 郭磊
元代右榜蒙古、色目进士群体是元代诗坛上承元诗四大家之“最”,下启杨维桢“铁雅”诗派之“极”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诗歌在元代中后期诗坛变革中有接续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从诗论来说,他们的诗歌显现出明显的复古意识,延续了延祐诗坛到元末“铁雅”诗派一贯的主张;从理论演绎来说,其诗歌既受到了延祐时期“性情之正”的影响,又开始强调抒写个人性情;从风格来说,这一群体诗歌呈现的多元风格是雅正诗风向奇崛怪诞诗风的过渡。
旗人子弟的文学创作与文体创新——以子弟书为中心
2018年 01期
作者: 李芳
清初的旗人子弟中,侍卫的文学创作成果极为突出,他们是子弟书最早的创制者与表演者。侍卫是后金至清代专为旗人设置的特殊官职,主要择选宗室、王公、功勋之后,享有崇高地位,颇得皇帝赏识。宗室王公子弟被选入内廷,担负礼乐仪典之责,参与诗词唱和活动,并由此形成了清初旗人的文士群体。一方面,他们积极学习、吸收汉文化,与汉族文士结交,延请文坛巨擘为西席,尝试诗词文赋创作,出现了纳兰成德、福康安等初期著名文人;另一方面,他们着眼于巩固民族根本,致力于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建立新的文化传统。对满、汉文化之权衡、取舍,体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之中。他们于诗词内容上着意塑造满洲和旗人的形象,更希望在文体上有所创新,创造出符...
王阳明谪黔诗文的“苗僚”视角及其启悟
2018年 01期
作者: 杨锋兵
谪居龙场是王阳明人生中的一大磨难,但同时也是其悟入圣人之道的一大事因缘,“苗僚”视角的转变对其龙场悟道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王阳明谪黔诗文展现了其“苗僚”视角的变化,一则体现其对贵州民族地区环境的认识从“俟命而已”转变为“安而乐之”,这促使了王阳明对己心的体察;二则王阳明认为贵州民族地区的民众是“未琢之璞”,只要施以教化,启迪良知,人人均可以做到圣人,这促使了他对人心的体认。随此双重转变,王阳明更加关注人的本心,推动了他求悟圣人之道的方式由原来的“求道物理”转变为“吾性自足”,并以“心”为起点重释“格物致知”,开辟了崭新的哲学境域。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