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2018年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8年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06期
更多
批判与事实——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人民性”:民间文艺的核心所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理解
“两个李陀”:当代文学的自我批判与超越
反抗的穷人与革命的新人——“十七年”至19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民族文学叙事
《无名指》:重建文学的批判性
记忆·认同·身分——中国当代文学学术史中的李陀
朝鲜流亡文人的身分认同与中国朝鲜族移民文学
追寻当代性——《雪崩何处》第六部分的形式与内容
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说唱结构的形成及其演变机制
05期
更多
中国古典小说满、蒙、朝译本研究述略
比较视野下的《玛纳斯》研究与口头诗学
藏族民间故事《斑竹姑娘》的生成及其与《竹取物语》关系谫论
视觉描述与族群边界:历史书写中的景颇族认同考察
央珍小说创作心路历程论——以《无性别的神》的创作过程为考察中心
传统家国伦理与“游牧民”世界观——论席慕蓉的风景话语及意义
当代美国华裔科幻小说中的中国想象
在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论吉狄马加诗歌的书写策略
“异托邦”与“西方之眼”视角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影像空间
04期
更多
神性·兽性·人性:祖先崇拜视域下的人兽婚故事
清怡僖亲王弘晓评本《平山冷燕》考
反意义、非诗化、无风格——何小竹诗歌的符号学考察
翰林国史院文人群体与元初文坛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三种标准
晚清旗人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以穆儒丐在《大同报》发表的文章为例
郑献甫的古文、骈文批评及其文学史意义
略论《民族文学》的世界眼光
满族文化视角下的《红楼梦》研究述评
03期
更多
“老獭稚”故事的中国渊源及其东亚流播——以清初《莽男儿》小说、《绣衣郎》传奇为新资料
中华文明凝聚力与传播力——从李福清之学审视“一带一路”语境中的东干口承遗产及其当代价值
清诗“嘉峪关”意象中建构的西域形象
尼米希依提《无尽的想念》诗歌版本及翻译研究
社会动员、民族志方法及全球社会的重建——墨西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想象“多民族- 国家”的方法——《嘎达梅林》汉译与1950年代民族设想
神话叙事与庆典仪式的互文——以桂北瑶族“渡海”神话和禁风节为中心
论老舍《四世同堂》的战争叙事与战争反思
壮族洪水后人类再造型神话《人头草》的解读
02期
更多
从习近平文艺思想看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新时代呼唤着中华民族的新史诗——习近平文艺思想学习心得
民间文学的时代性及其当下意义——编《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民族民间文学》之体会
坚守与变通——新时期蒙古族诗歌“民族性”的多样化表述
“植入”的增值与磨损——从长篇小说《蒙古里亚》看民族文学的民族化路径
大凉山的“麦田守望者”——倮伍拉且生态诗歌研究
论“西海固”小说的代际书写
鲜卑贵族与北魏洛阳文学风气的形成——以彝族、白族、纳西族为例
明代汉语文学中钟金哈屯形象的多维考察
01期
更多
时代、人物及问题:现代歌谣学的三个维度
乡土景观中的田园牧歌
民歌的法律保护与侵权界定之理论探索
卫拉特-卡尔梅克《江格尔》在欧洲:以俄罗斯的搜集整理为中心
当代民间故事活动的价值发生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屠龙故事文本与禳灾传统
寻找“文学西藏”历史表述的新可能——从扎西达娃到次仁罗布
圈囿与挣脱——20 世纪80至90年代扎西达娃小说批评的反顾
民族身分的自觉与地域诗性的探寻——梅卓小说论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