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7年>06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后现代伦理意识 2017年 06期
作者: 周福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被赋予了极端重要性的"社区",同时也处在对现代性文化政治激进反思的后现代语境之核心位置上。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的表述及价值关怀中,我们能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意识同以列维纳斯所代表的后现代伦理立场及主张的吻合之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原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守护伦理的伦理原则或一种保存道德的道德立场。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社区伦理共同体及其所内蕴的对话机制,在家感、美感、团结、创造性以及多元性等方面的认同,使它能够与后现代社会想象联手,促进与扩充对话、增进人民团体之间宽容程度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政治。 
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 2017年 06期
作者: 巴莫曲布嫫
文章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创立的"四重国际合作机制"为背景,探讨遗产化进程中的史诗传统及其在不同遗产领域中的表述问题。一方面,基于"遗产项目"这一专用术语的指代功能,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确认和确定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公约》名录中涉及的史诗传统或与史诗传统互为关联的遗产项目作出大致清理和归类分析,围绕史诗传统进入遗产领域的基本路径和重点案例,讨论地方知识与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的话语张力。 
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及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 2017年 06期
作者: 岳永逸 蔡加琪
近三十年来,范庄龙牌会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又一个"妙峰山"。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及其话语的渗透,与龙牌会相关的行为主体或隐蔽或公开的价值取向与欲望共谋促成了龙牌会叠合的符号体系与叙事修辞。关于龙牌会的多数研究或执果索因、现象还原,或将之标签化,推导或赋予其合法性,并与复兴循环解释,或关注异质行动主体间的互动互文。这些研究从各自的层面解释了龙牌会在当代中国的生存策略,也表征着多数学人在对社会现实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学科建构及文化建设的努力。建庙和晋级非遗名录是龙牌会演进的分水岭。非遗化后依旧集中呈现乡土宗教的龙牌会的疲软,实际上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中国向全球化进程中的都市中国整体转型时所要经历的瓶颈。叠加的龙牌...
纬书夏禹神话的文本生成与文化意蕴 2017年 06期
作者: 杨栋 祝鹏程
纬书中的夏禹神话大多承自先秦文献,纬书作者通过抄录、虚构、糅合、改编等手段对其文本进行加工改造,最终形成了风格独特、意蕴深厚的纬书夏禹神话体系:感生神话反映了人类早期母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婚姻形态,感生物在汉代则受到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圣人异貌渊源于先秦时期人和动物的生命一体化观念,纬书则为君权神授服务;天命神话根源于西周天命观思想,而纬书则是为了论证汉政权合法的正统地位。 
跨语境的“接合剂”:歌谣的文化政治审美功能探析 2017年 06期
作者: 曹成竹
对歌谣"跨语境"功能的表现及实现方式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在具体的、历史的以及文艺"审美制度"变迁之语境中,思考一种特殊文化符号如何在社会文化转型中发挥其作用。可以说歌谣所带来的并不是文化的静态与区隔,而恰恰是文化的张力与接合。这种跨语境的对接,为文化的发展变迁与新兴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动力。 
近代满族纪程诗对藩部的书写 2017年 06期
作者: 郭前孔
清朝为了更好地统治边疆地区和各附属国,建立了年班制度和朝贡制度。朝廷不定期派遣八旗官员到边疆地区安抚或巡视,委任八旗官员到边疆地区任职;到藩属国对国王、王妃、世子等颁发诰命、印章,进行册封。这使八旗官员特别是满族官员有机会领略到边地或藩属国奇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从而创作了大量的纪程诗。近代满族纪程诗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这些诗歌广泛地记录了出使地域的山川地貌、季节征候、风土人情,留下了珍贵的文字材料,不仅具有少数民族史料价值,也具有文学价值,丰富了满族文学的书写内容。
纳兰揆叙编刊《历朝闺雅》述考 2017年 06期
作者: 傅湘龙
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揆叙奉旨编刊历代女性作品成集,为迎合康熙帝的治国理念与文学趣味,编者在选录时限、作者次序、选诗标准等方面仔细斟酌。然而,严肃谨慎的刊刻行为,实际上夹杂着编者自身引以为荣的出使朝鲜的经历以及满足礼部尚书李振裕期待的考量。至于其他臣僚输赀承办书籍刊刻而获得加官进爵的现世利益,亦是揆叙内心所向往的。《历朝闺雅》虽未广泛流传,但翰林重臣奉敕纂进的成书色彩,使之价值与地位独显。 
论波斯后裔李珣的双重文化取向及其创作特色 2017年 06期
作者: 郭艳华
文章立足于花间词人李珣波斯后裔之特殊身分,重点探讨其对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双重价值取向,并由此揭示其词体创作的独特风貌。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将李珣置于晚唐五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凸显其波斯后裔的特殊身分;其次辨析李珣双重文化取向对其人格精神与创作风貌的影响;再次揭示李珣在对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双向选择过程中形成的"清疏"词风。 
清初回族诗人丁澎谪戍关外时期的创作心态 2017年 06期
作者: 蓝青
清初大批士人因抗清、文字狱、科场案、朋党案等被流放至东北,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巨,均称空前。在与关外地域文化的碰撞中,这些流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丁澎是清初流人的典型代表,谪戍关外时期,其人格心态经历了由畏惧压抑到安闲自适的转变过程,其中交织着温厚与怨愤,颇具研究价值。丁澎于关外临风抒啸,著述不辍,尚阳堡恶劣的气候与雄壮的景观,伴随着诗人的复杂心态,使其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论杨慎等人对木公诗歌的评点 2017年 06期
作者: 白建忠
杨慎被谪滇之后,与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士进行了广泛的交游,纳西族诗人木公便是其中之一。木公一生著有诗集六种,其中的四部诗集经过了张志淳、张含、李元阳、杨慎的评点。《雪山诗选》是杨慎从木公的六部诗集中精选出来的,并加以评点,且保留了张志淳等人的评语。探究这些评点本,不仅能领略木公的诗歌风尚,而且也能看到杨慎等人对云南民族文学交流所做的贡献。 
元代杭州宗阳宫文人群体考述 2017年 06期
作者: 石勖言
活跃于元代大德、至大年间的杭州宗阳宫文人群体,是一个因儒道交游而形成的文人雅集,杜道坚、赵孟兆页、任士林是其中的核心,其成员可考者有二十余人,他们以谈论文艺和道教交流为主要活动内容。前朝遗老与新朝士人会聚于此,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江南士人的代际互动与更替,以及士人在新旧时代转换中表现出的对于遗民话题的复杂心态。 
论20世纪50至7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范式 2017年 06期
作者: 李晓峰
20世纪50至7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范式在保持与同时期文学理论批评范式一体化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诗学与政治叙事学的批评范式。这一批评范式以少数民族传统诗学为资源,以具有民族特色的叙事功能为核心,重组了现实主义叙事理论诸元素,政治批评与诗学批评、叙事学批评同时在场,二位一体。这一范式捕捉和把握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主潮,提炼出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多种价值,丰富了本时期中国文学学术话语体系。 
多民族文学中的文化交往与文化间对话——以新时期以来的“蒙古历史叙事”为例 2017年 06期
作者: 汪荣
在建构与形塑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跨民族的"文化交往与文化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当代蒙古族作家的"蒙古历史叙事"是反映这一问题的典型案例。通过对"结构性的张力"和"错位的对话"的克服,当代蒙古族作家在"蒙古历史叙事"中进行了"文化交往与文化对话"的文本实践。
“天道”与“人间”的互现——论席慕蓉的蒙古历史书写 2017年 06期
作者: 张弛
从早期纯情化的写作模式转向以蒙古草原为聚焦的历史书写是席慕蓉创作的一次重要转折,其历史书写有着迥异于史官文化的特征,更多倾向于游牧民族源自于宇宙、自然的时空表达。在自然时空体系中,席慕蓉由宏阔历史的回溯返回个性生命的体验,形成了"天道"与"人间"互为呈现的书写特征。
论中国当代萨满题材小说的多元意识与独异风格 2017年 06期
作者: 崔荣
中国北方的多民族作家江浩、乌热尔图、萨娜、郭雪波、迟子建等三十余年来写出的萨满题材小说是当代小说的重要构成;勇猛刚毅、敬畏自然等萨满文化意识构成小说的精神底蕴与内质;泛神倾向、诗性气质与魔幻色彩是其重要艺术特点。萨满题材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历史经验与艺术经验。 
老舍《微神》的爱欲思想探微——兼与但丁比较 2017年 06期
作者: 杨晓河
《微神》表面上纪念爱情,隐义是通过叙述恋人从心中离开来揭示我如何从对初恋亡人的记忆中"解脱"出来。但丁的《神曲》影响了《微神》的爱欲表达,二者互为参照,可发现两人爱欲思想有着"哲性"和"心灵"等差异,这些差异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展示出老舍的创作特点。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