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7年
>
05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三种范式
2017年 05期
作者: 欧阳可惺
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而言,学科自身来自国家行为的定位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现代性意识的唤醒,给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研究者群体确立自我主体地位的动机,这种动机一经形成便使得多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具有了相对具体、固化的研究范式及鲜明的范式类型。其研究范式可分为三种:国家主体范式、民族主体范式、关系论范式。
家园绘制与离散书写:论帕蒂古丽的双重视角
2017年 05期
作者: 郑春光
帕蒂古丽是中国文坛的一匹黑马,不同民族、语言和地域文化的激烈碰撞,既使她焦灼不安,承受着自我分裂之苦;也赋予了她一种双重视角,能超越单一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审视个人和民族命运。她借助诗意的文字书写,缝合昔日破碎的自我,绘制离散的经验和想象的故园,从而成为沟通维汉文化的一座桥梁。
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与新疆当代汉语文学——以阿拉提·阿斯木作品为例
2017年 05期
作者: 张蕾
以阿拉提·阿斯木为代表的新疆双语作家用本民族传统文化与汉语的完美融合,形成了新疆当代汉语文学崇神的文化精神、象征型的艺术思维、尊神的伦理规范及“恰克恰克”式幽默等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辨识度及独特的个性魅力。
嘉绒藏区民间文化与作家创作
2017年 05期
作者: 丹珍草
民间文化表达了一个民族心理层面的东西,往往与其文化根脉、文化心理息息相关。文章以嘉绒藏族作家的汉语创作为例,分析阐释嘉绒藏区民间文化、口头文学与作家文本如何相互联系却又彼此疏离。对这些作家的创作而言,嘉绒藏区民间文化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题材资源,而且在叙事学和民族志方法上给人们以启迪。他们通过对嘉绒藏区本土文化的观察体悟与书写,捕捉到了部族更为久远的文化遗传基因———由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禁忌、习俗、巫术、民间信仰等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他们虽以汉语表述,但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却是藏语式的,而且更多的是藏族民间文学式的。从他们的文本中,能够感受到民间文化资源所提供的文化养分对于作家的文学表达...
从《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解读新中国第一部蒙古族故事影片的历史与现实
2017年 05期
作者: 孙立峰
蒙古族第一部故事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原名《内蒙春光》,后经修改重映,并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改名为《内蒙人民的胜利》)作为新中国国家政治直接体现下的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承载着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政策的直观解读,《内蒙人民的胜利》以其新的叙述话语,强有力地支持了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等领域创新的政策执行,并成为新中国意识形态影像化创作的民族创作经典范式。
清末民初南洋华人族群认同的发展走向——以新加坡华文报刊的社会功能为例
2017年 05期
作者: 赵颖
清末民初的新加坡华文报刊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其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海外华人的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而又立体多维的观照。从族群认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期华人对于国家认同观的变迁。文章从华文报刊的社会功能入手,着重考察华文报刊上体现出的不同时期华人对民族文化和身分问题的不同认识,指出在文化多元的新加坡,族群认同的发展从单向同化走向流动复合的过程。
元杂剧文本体制的定型——兼与《剑桥中国文学史》商榷
2017年 05期
作者: 张倩倩
元杂剧的结构体制是由曲词建立的,曲的功用是多方面的,代言抒情、戏剧冲突之发生、戏剧主旨均展现于其中。曲文完整的《元刊杂剧三十种》取得了文学的身分,拥有了固定的文学形式,完成了元杂剧文本体制的定型。《剑桥中国文学史》元杂剧部分的论述夸大了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的影响,由新历史主义出发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受“古史辨派”影响,在疑古方面没有掌握好分寸。
畏兀儿诗僧儒鲁山与元代江南诗坛
2017年 05期
作者: 王亚伟
元代畏兀儿诗僧儒鲁山集多重身分、融多元文化于一身,是位十分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诗人。他与黄溍等人举行的龙翔宫雅集,规模不大却颇有影响,是元代不同信仰、族群、阶层的文人突破藩篱、超越差异、和谐相处的缩影,推动了江南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深度交流。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深受江南诗坛尚“清”诗风的影响,其“贺体”之作得诗坛风气之先,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研究儒鲁山及其文学活动,对我们认识元代江南诗坛和多元文化融合具有独特价值。
明诗总集编选土司诗作考述
2017年 05期
作者: 李程
明代土司及其子弟文化素养有普遍提高,以文学著名者有贵州宋氏土司、云南木氏土司等。土司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文学群体,诗歌创作具有相对独立的风格和特色。大型明诗总集收录土司诗作者共有《列朝诗集》《明诗综》及《御定明诗》三部。自《列朝诗集》开始,土司被赋予“诗人”的身分出现,《明诗综》专门设立“土司”类目,《御定明诗》以“御定”代表了王朝统治和官方话语对土司诗作的评价。诸集所选土司诗人诗作,多被编选者刻意塑造“风雅”面貌,又有呈现所谓“中土诗”风格。土司由此被纳入诗歌史的整体秩序和书写之中。明诗总集辑选土司诗人诗作,呈现出明清时期文人学者与官方话语对于少数民族文学活动的文化认同意识和文学批评态度。
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歌文学的特质
2017年 05期
作者: 米彦青
清代诗歌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诗史上值得特别关注的创作阶段。此期诗作在中华多民族文学精神的辉映、浸润下,通过对汉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扬弃,使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文学产生了新的思想质素与发展趋势。在主题表达上,将北疆游牧文化的流动、新异、桀骜不驯精神与农耕文化的稳固、保守、沉潜精神相结合,城市文化也由此初见萌芽;在社会角色的身分认同上,以诗作方式主动、自觉回应皇朝的中华一体、控弦边塞文化战略;在艺术生产方式上,有力推动作者结构的多元化与诗歌表现方式的多维化。这些新质素与趋势尽管不够完善,但为学界全面、深入认识和评估清代诗歌对于古代草原丝绸之路诗歌的作用与贡献,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度,对于当下的中华多民...
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的创作历程
2017年 05期
作者: 严程
清代著名的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幼承完颜氏外祖母金墀诗教,后问字归真女师,又与诗友百保及完颜家族的妙莲保、佛芸保、蒋重申等女眷往来密切,同当时的寓京汉族闺秀张纟習英等亦有交集。中年以后,那逊兰保致力于编辑《满洲闺阁诗钞》,虽选业未成,却促成了金墀《绿云轩诗集》、百保《冷红轩诗集》等女性别集的出版,为保存满蒙闺秀的文学创作做出贡献。从交游诗的写作阶段来看,那逊兰保的诗笔生涯也可以分为学诗、交游、选政三个阶段,并由此形成不同时期由清丽到蕴藉再臻于平淡的创作风格。
格斯尔射山传说原型解读
2017年 05期
作者: 乌·纳钦
文章以格斯尔射山传说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情节原型,并在历史社会语境中探寻创编主体的心理境遇和激活原型的动因,进而对传说的隐喻内涵做了解答。该传说由多个情节点钩挂而成,情节链背后暗藏着神话、史诗与巫术的原型套链,它承载了除魔祛邪与使生命转化重生的双重主题,隐喻了现实中的生存危机以及化解危机之后的复兴,表达了民众渴求美好生活的心理愿望。
孙作云抗战时期神话研究的心路探寻
2017年 05期
作者: 苏永前
自晚清以降,随着华夏国族建构的自觉,愈来愈多的学人有意将黄帝追溯为中华民族的共祖,而将蚩尤视为西南边地民族的祖先。与此相异的是,抗战开始后身处北平沦陷区的孙作云,在一系列神话学论文中一再将华夏民族的始祖上溯至蚩尤,又进一步将蚩尤追溯为“中国第一位战神”。如果考虑到这些论文写作时的历史背景与作者处境,有理由认为孙作云上述写作别有寄托:通过对华夏源头的重新追溯,来曲折地表达救亡图强这一时代主题。
论民间文学的“经典化”建构及其对文学主体的影响
2017年 05期
作者: 朱佳艺
自学科诞生之日起,“经典化”就成为了民间文学的宿命。百余年来,官方与知识精英一直不遗余力地对民间文学经典进行建构。然而,经典化思维终究是一种“有偏”的视角。民间文学的真实存在是一个“活态”的主体,就像一颗有果肉、有果核的种子,在“语境”这个土壤中自足地生长。官方、知识精英对民间文本的“经典化”,实质上是把民间文学这颗种子带离土壤,令它“失活”,偏离了自己的真实面貌。在今天,研究者应努力让民间文学的主体“复活”。
民间叙事文类的界定与转换——以查树源的“罕王叙事”为例
2017年 05期
作者: 刘先福
民间叙事的文类界定是文本分析的前提,无论是客位的理想类型,还是主位的族群类型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以查树源讲述的努尔哈赤传说为例,在“罕王叙事”的框架下,寻求民间叙事文类的界定法则。地方叙事传统中积淀的讲述者,在各种需求影响下,编织着自己的文类体系。原有的文类划分法则很难对这样特殊的文本做出清晰界定。与其说这是一部“乌勒本”式的长篇叙事,不如说它是由短篇传说联缀的“进行中”的长篇讲述。由此可知,民间叙事的文类之间存在转换的可能性,只有将其放置在具体语境中审视,才能准确把握讲述者与研究者视野中的文类界限。
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
2017年 05期
作者: 王丹
“打喜”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诞生礼仪的核心部分,它以文献记录、行为实践与口头讲述、演唱等方式被反复记忆。通过梳理和分析清江土家人的身体演绎、口头讲述和地方性解释等多种形式的记忆表述,文章探究了“打喜”仪式存续的动因,并呈现了“打喜”仪式的历史图景。不同时代的社会形势和生活需求影响着“打喜”仪式的内部文化语法和外在文化行动,同时“打喜”仪式的兴盛与式微亦反映了各个时期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观念。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