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7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民俗学学术伦理规范的善与恶
2017年 03期
作者: 吕微
民俗学学术伦理的具体规范,因不同的起源而呈现不同的性质。或者是从科学研究的特殊目的和认识形式反思地推论出来的假言命令的伦理规范;或者是从道德实践的根本目的和普遍原则直接地推论出来的定言命令的伦理规范。因此,为保证民俗学学术实践的道德正当性,就应当一方面自我限定其伦理规范在学科之内作为工具性特定手段的使用范围,另一方面又将伦理规范自觉地联结于学科之外的目的论普遍价值的判断标准。这样,民俗学学术伦理规范才可能转化其认识形式的“平庸之恶”,在道德上成就学术实践的“平庸之善”。
人是目的:实践民俗学的伦理原则
2017年 03期
作者: 户晓辉
中国民俗学会拟制订的伦理守则不是单纯的行业规范和操作指南,而当是具有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的实践准则,因而需要一条不可或缺的伦理原则,即在把任何人当作手段的同时一定也要当作目的(包括其自身的目的和作为人类的理性目的)。舍此,伦理守则就仍然停留在任意层面,还没有或者还不能达到意志层面,也就仍然无缘于自由的目的王国。缺乏伦理原则的伦理守则很可能仅仅是康德所谓技巧的规则和机智的建议,因而难以具备真正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
当代红色歌谣及其社会记忆——以湘鄂西地区红色歌谣为主线
2017年 03期
作者: 黄景春
在新民歌运动中,文化界大规模收集、编创红色歌谣。此后文化工作者每次到老苏区调查采风,都会发现一批新的红色歌谣,每逢“建国”“建党”“建军”的大庆之年都会结集出版。红色歌谣是新中国的创世史诗,体现了当代人对红军、苏区的社会记忆。搜集、编创红色歌谣,为当今社会秩序的合法性提供证明,并给当代社会文明建设指明努力的方向。
从“民族唱”到“唱民族”:基于《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的考察
2017年 03期
作者: 钟进文
《裕固族姑娘就是我》是一首裕固族人家喻户晓的民歌,从其“诞生”起就一直在变异中发展;由最初的一首民间小调,经过无数次的演唱,演变成种种有关裕固族的文化记忆。换言之,这首民歌从早期的“民族唱”一步步发展到“唱民族”,其中的“误读”及再“建构”从另一角度呈现了始终处于变动中的民族叙事。
从开天辟地到“解放”来了——佤族司岗里神话的历史表述
2017年 03期
作者: 高健
佤族司岗里神话的历史表述主要体现为对宇宙起源结构的借镜、对他者差异的尊重、对祖先的追溯以及对社会变迁所做出的调适。而上述种种又是融为一体的,结构的重复与祖先的追溯构成司岗里的基本叙事传统,对他者的表述以及朝向当下的调适又是对司岗里叙事传统的实践和重构。
“双重二元对立话语逻辑”与百年中国神话学
2017年 03期
作者: 姚新勇 周欣瑞
文章结合对学界百年中国神话学反思的再反思,剖析中国神话学历史演进中的深层逻辑关系,揭示隐藏于中国神话学内部的“双重二元对立话语逻辑”,描述其中的基本话语结构,分析其对百年中国神话学发展所具有的范式规约性。而王国维所开启的“南方”“南方神话”的发现及其不断变体的再阐释,则一直若隐若现于其间。
现代语境下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的身分选择与民族性表达
2017年 03期
作者: 何圣伦
现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写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内容,现代性与民族性都是他们文学创作追求的重要目标。从启蒙主义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文化暗示,到革命文学时代的民族性符号标记,到后现代思潮中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自觉与拒斥,作家都会应时代的变化而选择自己的创作身分和表达自己的民族立场。
新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生态书写的困境与突围
2017年 03期
作者: 郭秀琴
在蔚然成观的生态小说创作格局中,内蒙古少数民族生态小说也呈现出集约式的“井喷”现象。但综观他们的创作,发展中的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书写仍存在着审美上的迷津,需要在生态话语与审美取向、科技理性与民族文化、现实危机与理想救赎等多种矛盾张力中寻求平衡与实现突围,从而转向更具启示意义的知性创作。
“去价值化”写作与日常生活的敞开性——田耳小说论
2017年 03期
作者: 徐勇
土家族作家田耳无意追求戏剧化效果,这决定了他的小说结尾的敞开性状态和叙事结构推动力的构成,其小说往往充满一种意外和旁枝逸出,以及因之而来的“去价值判断”倾向。某种程度上,面对日常生活的日益丰富复杂与全球化多重时空的交织,作者以其对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思考所呈现出来的是小说内在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识间的冲突和矛盾。
历史叙事下的哲学思辨与民族意识——侗族作家袁仁琮的“破荒”之旅
2017年 03期
作者: 杨一
侗族作家袁仁琮荣获骏马奖的《破荒》三部曲,讲述了1946-1976 年间贵州少数民族群众和南下干部们所经历的时代变换与人世沧桑。文章通过考查该小说的运作模式和言说立场,探究《破荒》如何回归“五四”写实传统,扮演历史批评与民族志书写之角色,并在“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各民族文学”中,基于文化认同感发出独特的声音。
散文的“新乡土主义”——试论“骏马奖”获奖作品《凹村》《露水硕大》《新疆时间》
2017年 03期
作者: 卓今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在文学和文化日益面临全球性危机的今天,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凸显了强大的责任意识和艺术创新追求,各民族作家自信而从容地从本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判断去感受生活、感应时代,与其他民族共同书写人类普遍情感、历史和现实。少数民族散文突破了传统散文眼界和思维方式上的局限,在乡土、乡愁主题上有所创新和提升。第十一届“骏马奖”三部散文获奖作品,从变化中的乡土空间概念与现代人的精神归宿、神秘文化与自然辩证法、诗性品格与实践精神等方面进行探索,具有“新乡土主义”风向标意义。
现实性 民族性 主旋律——评第十一届“骏马奖”获奖长篇小说《白虎寨》
2017年 03期
作者: 杨彬
土家族作家李传锋的长篇小说《白虎寨》获得第十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该小说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故事设置在土家山寨,将现实性和民族特色结合起来,奏响一支土家山寨的新农村建设之歌。作者一扫底层写作对农民苦难、愚昧、灰色的描写,将中国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新一代少数民族青年农民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来,鲜明地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聚焦时代生活、彰显民族特色”的特点。
民族故事的多样讲述和中华精神的当代传承
2017年 03期
作者: 颜水生
2016年,少数民族作家响应时代发展的号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讲述故事。他们在历史中重述中国革命,深切关注社会问题和底层群众,表现灵魂的深度与人性之复杂,揭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和心理需求;思索自然、存在、时间和生命的复杂关系,表现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和哲学思想。
论金代文坛的文脉之争与文意之论
2017年 03期
作者: 王永
金代文坛注重对辽宋文化传统的承继,对本朝文脉的总结也较为积极与自觉。金代中期以后,文人集团合力突破了金世宗重视辽地文人的观念,建立起源自唐宋文脉的本朝文盟谱系。在唐宋古文家“文以明道”主张的基础上,周昂、赵秉文、王若虚、元好问等人更注重发挥苏轼“以意为主”的观点,这体现出女真政权视域下民间立场对原有精英思想的反思和创新。
论元曲的自我经典化
2017年 03期
作者: 高岩
元人无论在理论批评、舞台演出,还是文本创作上,都已经有了对本朝戏曲艺术加以经典化的自觉意识。文人借助舞台实践、文献整理、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从结构、风格、音韵体制、演唱技巧、表演艺术等多个侧面开创性地建构中国古典戏曲艺术规范,有意提升戏曲文体地位,探寻戏曲文体雅正渊源,确立其社会功能和价值。这种对本朝艺术范式的自我建构意识,成就了元曲一代文学的美誉,并最终促成明清戏曲史以元为“宗”的文学史景观。
元代蒙古散曲家阿鲁威佚文辑存及生平新考
2017年 03期
作者: 都刘平
阿鲁威的生平,孙楷第最先作过考证,后来陆续有学者增补。文章在新材料发现的基础上,对其中若干问题的澄清解决又有进一步的推动:其一,据新发现的佚文《〈续轩渠诗集〉序》,知其任泉州路总管至迟在延祐五年(1318)。在该任上,阿鲁威与莆田文人洪希文交往甚密,后者有一诗一词赠与阿鲁威。其二,孙楷第曾引《元史·泰定帝本纪》所载之吏部员外郎阿鲁灰,认为与曲家非同一人,然据阿鲁威本人的小令及洪希文的诗,可证此阿鲁灰实即曲家。其三,学界对《辍耕录》所记阿鲁威曾任中书参政一职颇怀疑,现据陈旅所撰《李侯去思颂序》所存阿鲁威篆额的署款,该问题则解决。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