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7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太姥宝卷》的文本构成及其仪式指涉——兼谈吴地神灵宝卷的历史渊源
2017年 02期
作者: 陈泳超
《太姥宝卷》是吴地宝卷中常用的神灵宝卷之一;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地区,太姥更是地方神灵信仰的核心。文章以在常熟地区搜集的十种《太姥宝卷》为底本,通过比对相应文献,并参照对当地宣卷活动的田野调查,指出该宝卷在大量借鉴通俗小说《南游记》的同时,又有许多“合目的性”的增删、改造和新创,从而形成一部带有明确仪式指涉的自足文本,因此也超越了小说定位而具有民间信仰经卷的神圣性。而从具体的仪式指涉来看,其叙事渊源可能远早于宝卷文体,当中很可能有一段隐形的历史,这或许是江南民间神灵宝卷文本共同的特质。
南北朝多元文化交流中的“梁鼓角横吹曲”
2017年 02期
作者: 郭晨光
“梁鼓角横吹曲”是十六国至北魏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后传入南方,由梁、陈两代乐府机关保存。文章从概念辨析入手,正本清源,由具体曲目分析南北诗风的融合,考证曲目所属民族、北乐南传的具体路径以及民间音乐的互动交融等,进而探讨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交流。
唐代吐蕃题材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2017年 02期
作者: 王树森
唐代吐蕃题材诗歌在唐诗史与中国文学史上均有重要意义。一则开拓了唐代诗歌的表现天地,将发生在广阔时空的民族碰撞、交往与融合写入诗歌;二则维系了唐诗的贞刚之气,证明唐诗长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离不开复杂民族关系的激荡;三则唐诗的浪漫色彩与批判精神,也得益于边事起落变迁的砥砺。在中国文学的边疆民族书写传统中,唐代吐蕃题材诗歌首次对边疆民族形象进行真实描画,使民族平等的理念得到真正传递,也展示了民族自信的恢廓胸襟。
唐诗中的北方游牧民族乐器——以羯鼓和羌笛为研究对象
2017年 02期
作者: 高建新
唐王朝开放强大,持续实行的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文化政策,推动了中原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以羯鼓、羌笛、胡琴、箜篌、觱篥等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乐器大量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乐器的种类及其演奏,促进了诗与音乐的进一步融合。其中,羯鼓、羌笛由于音质特别、表现力丰富,不同于传统的雅乐,受到了唐人的广泛重视和欢迎,对此唐诗中有大量的描写。
论清代蒙古诗人和瑛《易简斋诗钞》的理学底蕴
2017年 02期
作者: 马涛
和瑛是清中期重要的蒙古诗人,有《简易斋诗钞》传世,并著有大量经学性理之作,尤其精通《周易》,且深受禅学濡染。和瑛诗从总体上倾向于“学人之诗”一路,“以儒融禅”的心性修养成为《易简斋诗钞》的独特诗学品质得以形成的内在依据。具体而言,在理学阐释体系中,《周易》所昭示的“刚健精神”“生生之德”“物与之怀”皆被和瑛融入到诗歌之中,并且“易”道也直接影响了其对李、杜、苏“雄健”诗风的接受。
清代少数民族诗人与杜甫诗歌——以满、回、壮为中心
2017年 02期
作者: 孙纪文
清代满、回、壮三个民族的诸多诗人与杜甫诗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承继关系。这三个民族的诗人通过学杜、崇杜与评杜等方式,开展了多层面的诗歌活动。清代少数民族诗人与杜诗之间的内在关联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融合的产物。杜诗的回响主要是经典范式力量所起的作用,影响到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作品及其价值取向,使他们的诗歌呈现出“互文性”的文本特征。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公共性检讨:以文化多元论为视角
2017年 02期
作者: 李长中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公共性,既表现为通过批评揭示出少数民族群体的现代性体验、并就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及伦理价值重塑等提供引导,又要“重叠共识”、将少数民族故事讲成国家故事。“文化多元论”作为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实践中最为活跃的关键性语码,却时常以“他者”缺席或“他者”被误读的方式被批评所误用,倡导差异、尊重边缘、张扬平权的“文化多元论”以狡黠的方式走向它的反面,抑制了批评的公共性生长。
论玛拉沁夫小说的意识形态与生活逻辑
2017年 02期
作者: 张丽青
无论是作为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论,还是作为普遍性的文化意识形态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都蕴含着深刻的现实生活逻辑。玛拉沁夫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系列“草原文学”,从生活出发,“自在清丽”地歌颂祖国和民族团结,以众多文本的共同指向,阐释了“意识形态”作为生活过程的反射、回声和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具有使生活世界产生更加丰富意义的肯定性价值。在其高扬的、革命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表述背后处处闪现着生活的逻辑。
藏地叙事的民族审美建构——论次仁罗布的长篇小说《祭语风中》
2017年 02期
作者: 冯清贵
次仁罗布的《祭语风中》是一部具有藏地民族志风格的长篇小说,也是作者对地方性知识、族群记忆的深度描写。作品既有根植于民间传说、宗教仪式、口头歌谣的精神原乡呈现,又有藏地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心理嬗变、社会改革及文化变迁描述。小说通过本土信仰的深描与还原、传统文化的复魅与寻思、族群历史的自述与呈现、民族身分的固守与超越,书写出独具地方性知识的精神空间与多元文化的共生谱系,传达出信仰与救赎、坚韧与包容、悲悯与正义、耐劳与和谐等人类的高贵品质,在文化趋同化和精神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供了治疗现代性精神危机的族群叙事。
《满巴扎仓》的民族根性与开放意识
2017年 02期
作者: 丁琪
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长篇小说《满巴扎仓》以民族医学遗产为叙事场域,围绕一部蒙医药典的历史命运,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及矛盾冲突等方面凸显了蒙古族的草原文明、人文智慧、伦理道德及审美观照,并从游牧文化、精神信仰和民族根性等层面将蒙古族文学的传统养分融入其小说创作。文章认为,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作家既要继承本民族的文学传统,积极挖掘人文叙事资源,同时也要抱持一种开放的文化视野,让叙事策略和表述方式与多元文化和现代文明形成有机的对接和转化。因此,作为蒙医传承的故事书写,《满巴扎仓》在民族根性与开放意识这两个向度上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做出了示范。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回汉联姻叙事
2017年 02期
作者: 杨秀明
联姻极大促进了回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交流。文章选取《国家至上》《恋爱的季节》《十个女人的命运》《穆斯林的葬礼》四个文本进行分析,蕴含其中的革命与恋爱、民族与宗教、历史与性别等矛盾表现了近现代以来回族文化身分探寻之路的艰辛与曲折。
戴遂良与中国故事学
2017年 02期
作者: 卢梦雅 刘宗迪
法国耶稣会士戴遂良的《近世中国民间故事集》依据中国历代文献编译而成,汇集中国民间奇异故事,展现中国百姓的生活知识和鬼神观念,让西方人看到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民间信仰现状。该著是西方学者编纂的第一本中国民间故事集,采取主题与关键字双重索引,可视为民间故事母题索引的先声,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红帽”故事的精神分析学研究之批评
2017年 02期
作者: 李丽丹
文章通过勾勒“小红帽”故事的精神分析学研究历程,对精神分析学以西方文本为中心、以文人文本为中心和男性中心主义等提出批评。尽管欧美学者运用精神分析学对该故事类型的研究仍然保持活力,但他们只有通过与新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和酷儿理论等研究方法的不断结合,才能紧密参与到“小红帽”的当代发展演变中。
族群记忆与现实表述——以西双版纳基诺族族源叙事为例
2017年 02期
作者: 谢红萍
文章以西双版纳基诺族的族源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地方性知识、口头传统、官方书写及身体实践等维度分析古歌传承过程中《创世纪》神话的流传与变异、孔明传说的建构过程,以及大鼓舞的仪式展演阐述基诺族族源叙事多种声音表达背后的不同表述策略,并对基诺族民众的社会记忆过程予以整体性的呈现。
传统服饰与观念表述——民国时期民族志中的西南少数民族女性表述之考察
2017年 02期
作者: 王璐
民国时期,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需要,中国知识分子借用西方民族学与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撰写民族志,以便将西南少数民族纳入国家话语体系。文章通过检视民国时期广义民族志中的西南少数民族女性描写,分析调查者如何在话语表述中,将身着传统服饰的女性转化为具有开放婚恋观的现代“新国民”。
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方志中所见民间演剧史料稽考
2017年 02期
作者: 安琦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国志书中,保留了大量民间演剧史料,内涵十分丰富。它们呈现了滇黔八桂地区民族风情、习尚俗信与戏剧活动的紧密关系,展示了传统民间演剧具有经久不衰生命力的社会缘由。把这些史料辑录出来加以探究,对于了解民族民间文学口头传播的模式、把握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化的渊源关系及交融互动之规律、重估西南民族区域地方演剧史及剧场史等有重要意义。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