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7年>0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民间故事讲述人与苗族“花场”的建构 2017年 01期
作者: 林继富 彭书跃
苗族“花场”是生活场域,也是记忆场域。“花场”被民间故事讲述人不断建构,围绕“花场”记忆场所呈现了规范、系统的生活记忆。通过不断在民间故事中对“花场”的确认,并建立一系列与“花场”相关的人物、事件,强化了“花场”的历史纵深感和民族认同感,展示了苗族民众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观念。
口头叙事的结构、传播与变异——阿克塞尔·奥里克《口头叙事研究的原则》述评 2017年 01期
作者: 夏婉璐
丹麦民俗学家阿克塞尔·奥里克的遗作《口头叙事研究的原则》将他最负盛名的“叙事法则”与历史地理学方法结合起来,勾画了一幅关于口头叙事研究可能性的广阔图景,其观察之敏锐、分析之缜密,百年后读来亦不失光彩。
彝族洪水史诗《慕颇密约》论析 2017年 01期
作者: 李世武
史诗是一种记忆历史的特殊文本。《慕颇密约》是一部经毕摩不断创编而成的洪水史诗。毕摩以现实生活经验、神魔小说《西游记》及外来文化中的历史知识为素材,建构族群历史记忆,并阐发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明代“陈三五娘”俗曲唱本之先声与流脉 2017年 01期
作者: 黄科安
清代以降,俗曲唱本成为“陈三五娘”故事流传的主要载体之一。经考证,这一流脉可溯至明代的嘉靖本《荔镜记》和万历本《荔枝记》戏文中插入的诗歌作品。通过勘察细读,发现这两刊本的诗歌虽然表现出底层文人逞才使气的共性特点,但出现的“口语化”和“方言化”新倾向,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显然与后来以闽南方言演唱的俗曲唱本一脉相通。因此,有充足的理由推测这两刊本的诗作为清代流行之“陈三五娘”俗曲唱本的先声。
《槐花几时开》学术谫论 2017年 01期
作者: 王焰安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流传于四川宜宾的民间情歌,自清末记录之后,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记录、研究的推动,它逐步从四川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了中国经典民歌的代表。
论保罗·利科的神话诗学 2017年 01期
作者: 刘欣
与结构主义诗学和经典叙述学中禁锢于结构的“事件”理论不同,在保罗·利科看来,叙述中故事的意义从结构的牢笼中突显出来,故事成为有意义的事件。他以《恶的象征》揭示出神话的叙述结构及其意义,并展现了神话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意义。通过直观神话本身,保罗·利科指出人类行为事件的戏剧性结构决定了神话故事的事件模式,而神话最终的意义就是赠予人类认识自身、开启生活事件的能力。
古印度摩奴洪水神话探析 2017年 01期
作者: 刘潋
印度神话资源丰富,但是关于印度神话的研究却并不是那么丰硕,国内学界有关印度洪水神话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在涉及印度摩奴体系的洪水神话时,研究者多根据书面文本定型时间推测神话文本的先后顺序,较少从文本内部考虑神话的形成、发展以及情节进入文本的先后顺序。文章以古印度摩奴体系洪水神话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取对象文本的情节单元,继而分离故事的核心情节与旁逸情节,并探讨二者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探究旁逸情节中隐含的不同时期摩奴洪水神话背后的文化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分析不同文本中情节内容生成的时期,以及摩奴洪水神话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变化。
论元好问的民本实践 2017年 01期
作者: 狄宝心
元好问的民本实践业绩突出,金末国土日缩,军费日增,竭泽而渔,弊政百出,他宁为循吏,不为能吏,难能可贵;汴京围城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为解救百万京民,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向宰执建议以降求存,与以君国至上的传统士人迥异;金亡后,他以史易诗,旨在为新朝提供蒙汉合作、以儒治国之史鉴,使人民免遭奴隶制残余之苦,其忍痛割爱为时而著的贡献后世莫及;他上书耶律楚材、觐见忽必烈,直接目的是保护儒士,延续儒道,而最终还是旨在储蓄治具,推行仁政,救民于水火之中,其不惜名节,忍辱负重,堪称达节。
末世悲歌 堪比文山——论伯颜子中其人其诗 2017年 01期
作者: 李军
伯颜子中是元末明初著名的遗民诗人。当明廷征聘者莅门之际,他饮鸩而死。其不仕新朝、不惜以死抗争的决绝态度,受到明清士大夫的赞扬,《明史》为之立传。本文对伯颜行踪有所考证,指出其在至正十八年后曾分别寓居岭南和进入广东帅幕。伯颜子中曾将自己的诗歌结集,但散佚不传,存世仅14 首诗。其诗以临终所作《七哀诗》最为著名,至哀至恸,清人称之为“沉痛郁结,令人不忍卒读”,甚至有将其人其诗比于文天祥者。其余诗亦多抒发亡国之痛,有黍离麦秀之感。
“改土归流”后的土家族文学家族述论 2017年 01期
作者: 多洛肯
土家族庶族文学家族在“改土归流”后声名鹊起,从雍正时期至清末的二百年中,共出现了湖北长阳彭氏、湖南永顺彭氏、湖南永顺唐氏、重庆石砫冉氏、重庆酉阳冉氏、重庆酉阳白鹿山庄陈氏、重庆酉阳陈氏七家,共计三十四人,虽为后起之秀,但家祚绵长,代有文人,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一定实绩。通过对土家族这七个文学家族的家世梳理,整理出家族的世系、成员、生平、著作等,为文章从家族角度来阐述其文学群体的成因和文学创作活动做铺垫。在政治变革、地域文化、家族文学的多重背景下揭示其崛起成因,回顾家族的文学创作活动,总结其文学特征,肯定其在地方史、民族史、文学史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福乐智慧》研究的文学视角(1914-2014) 2017年 01期
作者: 晁正蓉
回顾中国《福乐智慧》研究,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针对该“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从文学、历史、文化、宗教、法律、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各有拓展和收获。文章对搜集、整理的《福乐智慧》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汉语资料,从文学、美学的角度,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深入考察,理清中国《福乐智慧》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为进一步开展《福乐智慧》文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多民族文学研究的佳作——评刘嘉伟《元代多组士人圈的文学活动与元诗风貌》 2017年 01期
作者: 张晶
寻找与重述的方式——以《艾多斯 舒立凡》为中心 2017年 01期
作者: 李晓禺
从文体形式来看,《艾多斯舒立凡》具有词典体小说的特征,同时又杂糅了史志、歌谣、论文等文体。文体的特殊性与其寻找、确认民族身分的过程实现了深度融合。元叙事策略保证了叙事者自由地讲述“个人经验”,民族经验与个人经验的融合有效地克服了“民族经验”遮蔽“个人经验”的弊端,也使文本呈现出一种“百科全书式”小说的气象。
西部诗歌意象探索 2017年 01期
作者: 王四四
西部诗歌拥有独特的烙有西部地域特征的意象体系。西部诗歌在意象上自觉地进行了探索:让诗歌在诗意中栖居、走终极关怀路线、防止诗歌过度陌生、意象和意义的内里高度融合。西部诗歌敬畏神灵、仰慕自然,因而西部诗人在诗歌中通过意象艺术做到的“天人合一”既不同于中国古人的“情景交融”,也不同于西人和汉语新诗中的“情”“景”二分,它是人和景的共同体验。
维吾尔族女诗人齐曼古丽·阿吾提诗歌创作研究 2017年 01期
作者: 姑丽娜尔·吾甫力 杨茜
齐曼古丽·阿吾提是当代维吾尔族杰出青年女诗人,2008 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获得者,她的诗歌创作深受维吾尔古典文学的影响,新时期又融入新的创作技巧和现代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倾向,具体表现为民族性、地域性和现代性的融合,传统文化与朦胧诗的结合以及意象派的民族化表现。
论端木蕻良《曹雪芹》艺术创作的三重视界 2017年 01期
作者: 张洪波
端木蕻良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将曹雪芹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置于三重视界中进行多维观照,并于此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形象塑造,力图描画出曹雪芹形神兼具的“意态”,展示出端木蕻良红学研究与小说创作的特别境界及独特成就。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