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6年>06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民族文学研究》与“多民族文学史观”:倡导、建构及阐释 2016年 06期
作者: 向贵云
《民族文学研究》三十三年的办刊历程是不断恢复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文学这一历史事实的过程。其具体运作路径是:以文学史编纂为凭借,以举办论坛、开设专栏为具体措施,倡导“充分研究各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学关系及其贡献”“建设并推广‘多民族文学史观’”。
从“小民族写作”和块茎理论看“中国多民族文学视野” 2016年 06期
作者: 杨喻清
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阐释中国“多民族文学”是理解各民族文学互动关联机制的关键。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瓜塔里有关“小民族写作”的概念为阐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与独立性提供了一条路径。两位哲学家源自生物学的“块茎”思维则解构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树状等级秩序,契合中国多民族文学视域下异质因素共存共生的图景。
阿来小说接受向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2016年 06期
作者: 陈思广 张莹
从1988 年阿来小说受关注至今近三十年,阿来小说的接受研究主要体现在“诗般气质”“历史—现实”和“民族—文化”三个向度中。其中“诗般气质”的接受向度主要包括“诗化”和“诗性”两个元素,但其研究格局及范式有待进一步深入;“历史—现实”的接受向度主要关注作家透过小说所表达的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但因“重新轻旧”“重长轻短”等情形的存在,这一接受向度的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民族—文化”的接受向度主要关注“民族身分”与“文化书写”,但由于存在着极易引致“标签式”和“先验式”观点的“预设立场”,这一接受向度的相关批评范式需要进行深入反思。
论巴代小说中的巫幻叙事与文化自觉 2016年 06期
作者: 周翔
巴代是台湾原住民新生代重要作家,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术传统是其最为倚重的写作资源。浓厚的巫术幻想色彩成为巴代的创作区别于其他台湾原住民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尤以长篇小说《斯卡罗人》《白鹿之爱》《巫旅》为代表。巴代小说的巫幻叙事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卑南族巫术操作原理成为巫幻叙事中巫术力量呈现的理论支撑。第二,巫幻叙事结合了神话、传说、部落口述历史以及日据时期的人类学记录等,“虚”与“实”相结合。这样的写作策略源自其深刻的民族文化自觉。巴代通过巫幻叙事这样一种族群经验的另类书写和表达方式,将族群的生活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观念转化为新的意义上的民族文化传统,并藉此重塑和凝聚起承载着族群共同记忆...
族群记忆与身分焦虑——瑶族作家冯昱小说创作透视 2016年 06期
作者: 肖晶
急速的社会转型给中国乡村文化生态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广西贺州瑶族同胞的生活变迁正是这股浪潮冲击下农民生存与生活状态的真实缩影。广西“70 后”瑶族作家冯昱的“崩冲”系列小说深刻地描述了南方乡村底层人群的心理、身分焦虑,表露了作家在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情感以及不能实现的愿望,为乡土叙事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和视角。
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新路向——以云南为例 2016年 06期
作者: 杨基燕 杨建军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学资源流失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困境。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应协调好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加强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建设以及少数民族作家与其他民族作家间的合作交流。
仁钦道尔吉的蒙古史诗结构研究之思想渊源 2016年 06期
作者: 陈岗龙
仁钦道尔吉蒙古史诗结构研究之理论具有深远的学术思想渊源,除了德国蒙古学家海西希的影响,还可以追溯到普罗普的结构形态学、日尔蒙斯基的史诗起源理论,乃至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思想。
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的叙事程式 2016年 06期
作者: 王淑英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都拥有类型丰富、数量繁多的迁徙史诗。这些史诗通过口头演述或经籍文献流存下来,形成了云南的“迁徙史诗群”,它们的文本可分为“口头文本”“源于口头的文本”和“书面文本”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的史诗文本通过母题、程式、故事范型等,不断产生新的文本,构筑了迁徙史诗的程式化特性,形成了特有的迁徙史诗网络。
神话与宗教的同质性:马林诺夫斯基的神话观 2016年 06期
作者: 惠嘉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教义、仪式和道德性是构成宗教的三大因素,三因素皆与神话密切相关。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建立在神话之上,教义以神话为载体,仪式以神话为指南,宗教要发挥道德功能须以人们对神话的信仰为前提;所以,宗教与神话以信仰为公约数,在不考虑各自作为现象的具体显现方式的情况下,可以互相置换,具有同质性。马林诺夫斯基的神话观可为我们从另一向度理解神话的本质提供宝贵的启示。
结社的断裂与重建:当代北京香会的多元生态 2016年 06期
作者: 张青仁
香会是特定区域内的信众在地缘结社的基础上成立的集体进香组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社会的结构趋于瓦解,依存于它之上的北京香会遭遇了传承困境。包括信众、国家在内的多元主体试图重建人际之间的联结,实现香会传统的再造,形成了当前北京香会学校化、拟亲属关系化和公司化的三种新形态。但唯有公司化的香会发展顺利,这表明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当下,能够把人团结在一起的唯有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利益格局成为当前社会的基本格局,利益团体亦成为民间信仰组织新的载体。由此形成了中国民间信仰“弥漫性”的当代形态。
论土家族“宗教音乐文学”的文本分类 2016年 06期
作者: 陈宇京
当宗教、音乐、文学混融共生于宗教仪式之中时,仪式所用科仪文本的具体形式与内容就形成“宗教音乐文学”之本体。土家族的“宗教音乐文学”,以土家族民间宗教仪式、音声为文化场域,宗教科仪文本为本体,坚持“名从主人、名从区域、名从风俗”的原则,依据宗教属性、法师称谓、人声行为、文本形式、文学题材等对其进行分类。
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应用——基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文献的实证研究 2016年 06期
作者: 郭翠潇
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的710 篇文献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文献类型、时空分布、作者及研究机构、所载期刊、关键词、译介源流、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民族、分布地域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用量化和可视化方法展现了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应用状况。
俄藏与中国藏两种西夏文曲辞《五更转》之探讨 2016年 06期
作者: 徐希平 彭超
俄罗斯与中国甘肃武威分藏两组西夏文曲辞《五更转》,为西夏文学提供了诗文之外新的体裁。文章在学界相关考释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起源及内容风格演变。现存最早的《五更转》为南北朝时期陈朝的伏知道所作,中原《五更转》多为边塞宫廷题材,文辞风格典雅,西夏文曲辞《五更转》题材风格与之有别,这源于敦煌《五更转》题材和风格之转换,西夏文曲辞《五更转》明显受敦煌《五更转》影响。
唐代边地民族乐府《凉州》考论 2016年 06期
作者: 郭丽
文章考察了《凉州》产生、音乐特点、传播、创作方式及文化意义。认为《凉州》是唐代民族乐府第一曲调;开元九年之前郭知运所献,属胡部;为大曲,调式有正宫、道调和高宫;音乐风格愁苦悲凉;乐器有觱篥、琵琶、胡笳、羌笛、筝、横笛、笙、方响;配有舞蹈,属软舞;歌者、舞者、演奏者甚众;很多著名诗人为之创作歌辞;歌辞通过艺人选诗入乐方式进入乐府;《凉州》是中唐后人追忆盛唐的符号,也被视为安史之乱爆发的先兆,还是借以书写河西之痛的载体。
论元代中后期“北词南渐”之风 2016年 06期
作者: 倪博洋
“北词南渐”是元代中后期词坛的一股潜流。在南方词风北上的同时,北方词风的若干要素也渗透南方词人的创作。这是一种涉及多位词人、多个群体的文学现象,其成因来自元代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南人北上成为一种风气,南北交流频繁,豪放作品刊行传播,词体创作内容有了新变等诸种因素。其对元末明初刘基、高启等人的创作产生影响,并进一步表明元词是词史发展的一个有机构成,不应割裂。
袁枚与乾嘉满洲诗坛 2016年 06期
作者: 梁结玲
乾嘉诗坛主将袁枚与满洲诗人交往密切,两者的相互推动是乾嘉文学独特的风景。在袁枚的推动下,满洲诗歌创作由格调向性灵转向,诗风多受性灵派的影响,诗歌创作也由此呈现繁荣的态势,诗人诗作数量都创历史新高。乾嘉满洲诗歌创作既受时代主流诗坛的影响,又有自身的特点,地域、民族意识较强,家族文学突显,满洲诗歌创作趋于成熟,而这些与袁枚的推许是分不开的。袁枚能够成为诗坛领袖,除了个人的天分、努力之外,与兼长诗文的满洲官员的宏奖分不开。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