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6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田野调查伦理原则”笔谈
2016年 04期
作者: 巴莫曲布嫫 彭兆荣 陈泳超 施爱东
编者按:本刊2016 年第3 期刊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译文。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伦理问题的讨论,编辑部向民俗学、民间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平行学科的多位学者陆续发出了笔谈邀请。本期邀约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主持,就“田野调查伦理”问题展开讨论。
民俗学伦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巴莫曲布嫫(彝族)
家园遗产守则
彭兆荣
“无害”即道德
陈泳超
学者是田野中的弱势群体
施爱东
论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祖国认同与表述方式——以诗歌为中心
2016年 04期
作者: 李晓峰
六十多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族主义思潮中,贯穿始终的主旋律是对祖国的认同;这一认同超越了关于本民族“祖先”和“故乡”的认同;“中华民族”“中国”“祖国”“故乡”的多重认同建构,呈现了多民族认同的完整的祖国版图。这一思想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提供了珍贵的思想资源。在艺术上,1980 年代以后,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认同修辞呈现出从“空间想象”到“空间行走”的转换。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方法论选择
2016年 04期
作者: 龚举善
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共和”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国族观念的综合规约,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选择总体上表现出“一元多维”的基本特征,即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念之下,新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史治理、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理论建构的方式方法呈多向展开之势。无论是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角度的传统考释,还是传播学、生态学、女性主义层面的现代维度,抑或是形式本位、比较研究、融合批评诸维度的综合观察,都在同期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取得程度不等的实绩,并从总体上大致对应了自新中国成立到新时期再到新世纪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法论探索之旅。
爱国立场与启蒙现代性的彰显——《国家至上》再解读
2016年 04期
作者: 陈红旗
《国家至上》反映了抗战背景下回汉之间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与双方国家主义价值观的契合相通,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挣扎”、作者的“抗战想象”以及民族国家缺失给国民带来的精神创伤和命运悲剧,表达了回汉双方有识之士催生“回汉合作”的历史焦虑,也彰显了老舍的爱国立场、抗战文艺宣传论和启蒙现代性思想。
民族文学创作者应如何直面社会现实——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解读
2016年 04期
作者: 杨洪源
民族文学作品能否全面且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与创作者的立场、参与和判断有着直接的关联。文章以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对德意志民族文学作家卡尔·倍克及其所作的《穷人之歌》的批判为例,系统阐述了创作者的立场与社会现实的呈现、创作者的参与和现实变革的主体、创作者的判断与现实变革的前景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引起当今民族文学创作者的深思。
女性身分建构及其话语实践——以台湾原住民女作家阿(女乌)为观察中心
2016年 04期
作者: 陆卓宁
台湾排湾族女作家利格拉乐·阿(女乌)女性主体建构的心理历程,不仅是对台湾地区特定的“家国”政治、族群政治以及台湾“中产阶级的女性主义”逻各斯话语的抗争与质疑,同时更突显了作为台湾地区边缘族群的女性经验与之不断协商与对话的姿态;相较于主流女性主义通常以为完全代表了所有不同社会结构的女性权益的诉求路径,阿(女乌)的身分建构及其话语实践无疑也具有理论话语与经验范型互为关系的启示意义。
马金莲小说中的女童视角及其文化意义探析
2016年 04期
作者: 韩春萍
马金莲小说中“女童-少女-母亲”叙事视角的迁移使她的女性书写成为了典型的关于自我性别认同的文化叙事,其中隐含着对于女性、乡土、民族文化等层面的复杂体验,折射了回族乡村女性主体建构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超越的可能。
空间维度与古代文学研究
2016年 04期
作者: 朱万曙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空间维度”概念,可以理解为文学生成中 与地域文化相关联的宏观空间维度,和文学研究中的微观空间维度。“宏观空间维度”论指导我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大思路方面关注地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生成的多维影响。“微观空间维度”论指导我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方面注重“四维时空考辨”。
试论文学“流动空间”的建构——以金宋文学为例
2016年 04期
作者: 延保全 王琳
通过不同地域、民族文学间发生联系构建起来的文学“流动空间”在弱化个体空间边界话语权的同时,为双方的互动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一个对话平台。以金宋文学为例,在交聘制度(空间情境)与使者(创作与接受主体)的主导下通过双方书籍传递、使者交游唱和及出使文学创作、相互的文学批评与接受活动以及异域文学融合构建起具有特殊对话性质的不平衡文学流动空间。它不只为回应当下空间维度中华文学史研究热潮,更是在空间视域下探讨文学活动本质属性的一种新方法论与治学态度。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乾嘉诗坛
2016年 04期
作者: 米彦青
乾嘉时期是清代多民族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流古典诗学的一些观念深入到了蒙古诗人的心中,得到推广,形成蒙汉诗人创作的互动。蒙古汉诗创作和诗学理论的阐发比较集中,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堪称上乘。蒙古在蒙汉交融视域下对乾嘉诗坛演进所做的贡献,改变了汉民族士人对少数民族汉文创作水平低下的认知,刺激了坊间编纂、评析蒙古诗学的风潮,进一步激发了中华多民族文学认同。
高禖神话信仰:生命美学意蕴的地方表述
2016年 04期
作者: 段友文
高禖是中国古老的生育神,作为中国女神发展演变中少有的以恪守生殖为唯一神格,且保持了崇高地位的神灵,从史前开始发展至今,其成长脉络显示了“生”这一万物存在之源头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追寻高禖形成演变的轨迹,从中发现生命美学意蕴,并以地方活态资料为佐证,将生命之美与生之习俗相结合,对高禖做溯源式研究,一方面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神话作为人类最早的神圣叙事和符号样式,其中潜藏着民众认识自身、追寻生命奥秘的民族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也能有助于我们从方法论上探索与神话信仰隐含的民族文化模式所适应的神话研究范式。
人物角色转换与史诗变体的生成——以《汗青格勒》史诗中蒙异文为例
2016年 04期
作者: 斯钦巴图
口传史诗的不同唱本之间,按变异程度上的差异,互相成为异文与变体关系。在词语上或“故事的那些非实质性部分”上有所不同的文本,相互之间形成异文关系;在故事的某些重要方面发生变异的,相互之间成为变体。保持异文关系,是史诗变异的一般限度;保持变体关系,则是底线,突破它意味着新的史诗篇章的诞生。文章以《汗青格勒》史诗中蒙异文为例,探讨在蒙古史诗传统中存在的英雄的妻子/妹妹、结义兄弟/对手两组可转换角色对史诗变体的生成所起的作用,认为角色的转换带来叙述套路的调整,虽然异文之间表层故事上有较大差异,但在故事结构上,仍然维持着较为清晰的一致性,从而在两国异文之间形成变体关系。
在家族的边界之内:基于穆昆组织的满族说部传承
2016年 04期
作者: 高荷红
有清一代,穆昆组织为满族基本的社会组织,虽然在辛亥鼎革后该组织变得相对松散,但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在满族聚居地某些家族开始慢慢恢复这一组织。时至今日,满族人世代传承的祭祖、续谱、萨满教祭祀等活动仍在穆昆组织中存在着。作为满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类满族说部,其讲述及传承的边界、保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在无形的穆昆组织内。
《格萨(斯)尔》史诗音乐范式与汉族曲牌
2016年 04期
作者: 姚慧
文章由《格萨(斯)尔》史诗音乐是否为曲牌的追问入手,以简要梳理汉族曲牌发展脉络为基础,从口语文化的层面探寻曲牌性思维与史诗音乐范式之间的关联,同时提出不能仅以曲牌的某一侧面或特征为依据来指涉他民族的音乐类型是否为汉族曲牌。进而揭示早期汉族曲牌与史诗音乐范式所共有的口语文化思维与规律。
蒙古民间文学中的本子故事体裁
2016年 04期
作者: 宾•仁钦
蒙古人自古以来就记录了大量的口头文学作品,这一点,通过《蒙古秘史》等历史典籍可以证实。与此同时,蒙古人还口头演绎书面文学作品,并以口头文学的形式进行传播。口头演绎的书面文学作品与口耳相传的口头译本某些时候甚至比书面译著还要优美。蒙古学家研究蒙古口头文学时未曾关注口头演绎书面文学作品这一现象。但是,在蒙古,口头演绎汉语古典小说的说唱相当丰富,并将其命名为“本子故事”。文章概述了本子故事的起源发展,将《水浒传》的蒙文译著片段连同内蒙古琵杰胡尔奇说唱片段一起刊登出来,以此为例展示书面文学作品如何为口头传统增色添彩。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