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6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
2016年 03期
作者:
【译者按】联合国教科文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遣产政府间委资会(IGC)第十届常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在纳未比亚温德和克市乡村俱乐部举行。会议期间,委员会为跟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遣产政府间委员会和缔约国大会在往届会议上形成的相关决议和决定,尤其是鉴于“伦理示范守则专家会”的结论,审议并 通过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遣产伦理原则》(Ethical Principles for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原则》),进而以附件形式纳入第十届常会的决议(DECISION 10.COM 15.a)。该决议采纳了12项伦理原则,旨在防止对非物质义化遗产的不尊重和滥用,涉及道德层面、立法展面或是商业利用层面。该〈〈原则》确认了相关社区、...
民间文艺表达私法保护的目的论
2016年 03期
作者: 户晓辉
文章在区分目的论立场和自然立场的基础上,论证了为民间文艺表达的集体权利创设特别知识产权的目的论条件和理由。由此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即中国民间文艺或民俗如何通过理性化和法治化的途径参与公共领域建设。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应该高度关注的大问题,也是中国民俗学者在目前和未来应该下大力气来施展拳脚的方向。因此,中国民俗学者以法律推论和理性论证的方式来应对本学科的重大问题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和日益紧迫。
论口头史诗中的多级程式意象——以《格斯尔》文本为例
2016年 03期
作者: 乌·纳钦
程式意象是史诗歌手的工具,歌手运用它的途径是演述中的再创编。文章通过分析一位歌手同类内容的两次演唱文本揭示出程式的内部有着分解转化的弹性,程式的分解转化又造成富含声学魅力和审美快感的多级程式意象及多级程式意象平行式。多级程式意象平行式又在诗行末端达成内在原型的统一,显示出其独特的核心美学功能。同类程式意象在同一位歌手不同史诗诗章中又产生变异,即被简化或潜伏,构成多级程式意象的逆向再创编。
《勒俄特依》之“物”
2016年 03期
作者: 闫月珍 马海五达
《勒俄特依》之“物”包括两个维度,即器物和自然物。器物是由“人”制作而向外延伸出来的可及之物,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具有巫术和仪式的意义;自然物是与“人”平行的“通灵之物”,它通过一条虚构的血缘纽带与人建构起亲缘关系。以“物”的方法分析《勒俄特依》,有利于拓展彝族文化研究。
巴·布林贝赫蒙古史诗诗学中的艺术自然论
2016年 03期
作者: 阿拉德尔吐
文章围绕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第六章,立足蒙古史诗诗学及其学术史视角,通过对史诗诗学的关键概念与观念史联结点的诗学考析,勾勒出他的艺术自然论理论来源与形成脉络。即:其一,“第二自然”(即艺术自然)不仅是《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艺术自然论的核心概念,亦是巴·布林贝赫自然诗论的重要内容,它的理论源头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第二自然”观;其二,《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通过对史诗世界即艺术自然的三重结构分析,确立了艺术自然论的本土维度和诗学范例;其三,《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着眼于史诗世界的关系结构论与创作手法之间的内在关联,从本土诗学的高度阐释和开辟了以史诗文类为基础的自然诗学...
蒙古族《青蛙儿子》故事与蒙古族史诗传统
2016年 03期
作者: 乌日古木勒
“青蛙丈夫”故事在蒙古族地区,尤其是在卫拉特和鄂尔多斯等史诗传统活跃的地区流传过程中,吸纳蒙古史诗和英雄故事中的母题,给“青蛙丈夫”这一世界性民间故事类型增加了很多扩展情节,并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使这一故事类型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蒙古族故事家和听众,对世界“青蛙丈夫”故事的传播和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蒙古族《青蛙儿子》故事的突出特征。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学术发展分期刍论
2016年 03期
作者: 王宪昭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是近百年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术领域,其学术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初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为孕育期;抗日战争爆发到1976 年,这一段时期是萌芽期与雏形期;1977年至今则是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迅速发展期和理论成熟期。
元代葛逻禄诗人廼贤与中华文学
2016年 03期
作者: 杨镰
元代诗人廼贤,是西域历史悠久的部族葛逻禄的精英。13世纪,游牧于西域阿尔金山一带的葛逻禄人归属蒙古,并随之进入中原。其中廼贤家族最初定居在南阳路郏县,进而追随蒙古大军抵达东南沿海,成为庆元路鄞县士族。从青年时期开始,廼贤成为江浙行省的闻人,并历尽艰辛两次北行,长期居住在大都,曾往返于上都,并前往郏县寻找家族渊源。经过数十年的探索,认清自身的历史印记,融入华夏文明,葛逻禄诗人廼贤影响波及四裔。他的跨越丝绸之路的来历与以《金台集》为代表的诗文作品,受到元代南北诗坛和不同文化区域的推尊敬重,成为中华文学的经典内容。
赵秉文与金末文风之变
2016年 03期
作者: 于东新
金末文风转变是金源文学高潮形成的关键原因。首先,明昌后期的文坛弥漫着浮艳、艰险的文风。这种轻浮软媚、格局死板的文风,偏离了诗歌正道,必须给予批判和肃清。其次,在这文运转关的过程中,赵秉文起了引领、推进的领导作用,具体就是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不执一体”,转益多师,回归风雅。并且他以切实的创作来落实其理论主张,给文坛以示范,形成以雄奇放纵为主的多样风格。与此同时,他交好同辈、奖掖后学,培养、团结了一批文人,起到了建设作家队伍的作用。最后,金末文坛确立了关注现实,崇尚风雅;创新求变,豪迈壮大的文风,为元好问的成长提供了健康的文学环境,为金源文学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回鹘诗歌对回鹘文佛经偈颂的诗化影响
2016年 03期
作者: 张巧云
古代维吾尔文学大多都是诗歌,它对回鹘文佛经偈颂的翻译影响很大。我们发现,佛经偈颂在漫长的翻译实践活动中逐渐具有了古代维吾尔诗歌的元素,如押韵、音节数的近似、韵律感,以及语言的质朴、通俗等,可以说被成功的诗化了。文章对回鹘文诗歌和佛偈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为我们了解不同语系间的语言、文学的接触提供依据。
从突厥“三大碑”的“互文”现象看其韵律特征
2016年 03期
作者: 王立 张铁山
突厥“三大碑”作为古代突厥民族的文献精华,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语言和文学价值。在“三大碑”的语句运用方面,很多地方都用了“互文”这种最能代表诗歌特点的修辞手法,呈现出诗歌的韵律特征,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三大碑”碑文的“诗体”性质。文章以互文修辞作为切入点,对互文修辞手法在“三大碑”中的运用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从而一窥古代突厥人文学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对以往“三大碑”的翻译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民族表达与家国认同——现代回族文学的话语演变
2016年 03期
作者: 苏涛
文章梳理了现代回族文学的历史脉络,认为现代回族文学在滞后于“五四”、同步于抗战、参与书写中华民族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民族性与时代性交融会通的独特面貌。在主流文学经历“救亡”压倒“启蒙”的同时,回族文学也同步完成了“时代性”压倒“民族性”的历史转型,极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关于“现代性”话语的多元化表达。
当代维吾尔族长篇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叙事与民族认同
2016年 03期
作者: 孙超
长篇历史小说是当代维吾尔族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体裁之一。当代维吾尔族知识分子经常以该类小说为载体,通过重构本民族历史和“自我表述”方式将强烈的民族认同植入其中。文章以当代维吾尔族长篇历史小说为考察对象,通过剖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探索新时期维吾尔族作家如何在历史小说中叙述历史与建构民族认同问题。
族裔性、地方性知识及跨语际实践——以《野火主义:诗歌卷》为中心
2016年 03期
作者: 苏文健
崛起的边缘民族诗群,以“野火主义”为旗帜而聚集。在全球化背景下,他们自觉地对“地方性知识”挖掘与重建,并对族裔性进行有意识地强化。在跨语际实践中,此诗群视野宽阔,兼容不同民族的诗人,营造多元共生的诗歌生态,拓展现代汉语诗歌的审美空间,为“华语语系文学”或“语言共同体”诗学建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新时期“少数民族打工诗歌”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
2016年 03期
作者: 邱婧
“少数民族打工诗歌”是内置于新时期打工诗歌发展进程中的文学现象,它的发生同样起始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背景,略晚于主流打工文学。少数民族打工诗歌较一般意义上的打工诗歌而言,具有族裔身分离散、杂语、民族传统消逝等多元化的话语特征,极具研究意义。因此,有必要对作为新兴文学现象的“少数民族打工诗歌”进行较为中肯的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代际的少数民族打工诗人诗作进行考察和论述。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