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6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巴黎明清彝族文学家族谫论
2016年 01期
作者: 多洛肯 朱明霞
"明清时期彝族文学家族兴起,出现了宁州禄氏、蒙化左氏、姚安高氏、武定那氏、芒部陇氏、威宁安氏、毕节余氏、水西安氏、普底黄氏九个文学家族,共计四十八人。其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尤与当时政治制度的推动、彝汉文化交流加强、科举教育的推广、文学世家强强联姻四个因素最为密切。彝族文学家族创作颇丰,家族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收录范围广,文学创作比较全面,践行儒学为核心的传统士风,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彝族文学家族的价值意义十分重大,既为彝族培育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又有利于保存、弘扬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更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添了活力。"
宇文虚中诗中的人生价值取向及其死因索评
2016年 01期
作者: 狄宝心
"宇文虚中是使金被留的宋人中官衔最高的政治家,其诗中宣示的人生价值取向,从共时看是层次复杂、多维相斥的;从历时看是轻重有变、有机统一的,可归结为由忠君忠国到只为生民及由夏夷之防到用夏变夷。由此可知其死于谋反南归说实诬,应与其只为生民、用夏变夷之素志有内在联系的屡次劝阻金朝南征涉嫌通宋有关。以诗证史,可以认为虚中是为志而仕、为志而死的,是那一时代抉择最艰难、最彻底,付出代价最大、最为难能可贵的志士仁人。"
巴黎藏孤本《汉满合璧〈三国演义〉人物图赞》考述
2016年 01期
作者: 秀云
"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庋藏一册《汉满合璧〈三国演义〉人物图赞》,是满译《三国演义》的重要版本之一,然而该版本迄今未得到学界的关注。文章详细介绍该版本,将其与相关存世文献进行细致的文本比勘,初步确定《汉满合璧〈三国演义〉人物图赞》是以《贯华堂第一才子书》体系的卷首所附人物图赞为底本绘制而成。并通过考察其重要的文献价值,认为乾隆时期儒家正统君臣观念已经得到满族人的认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庋藏一册《汉满合璧〈三国演义〉人物图赞》,是满译《三国演义》的重要版本之一,然而该版本迄今未得到学界的关注。文章详细
介绍该版本,将其与相关存世文献进行细致的文本比勘,初步确定《汉满合璧〈三国演义〉人物图赞...
明代白族诗人杨士云的“学人诗”及其诗史意义
2016年 01期
作者: 苏焘
作为与杨慎关系密切的“杨门六学士”之一,白族诗人杨士云在诗歌创作中对诸子经典、历史人物以及天文地理等的大量题咏,既反映出明中期博学诗论背景下对诗歌与学术关系的探索实践轨迹,同时也为宋代以来的“学人诗”概念作了新的诠释;成为连接宋人“理学诗”和清人“考据诗”之间重要的过渡期代表。杨士云“以诗论学”的创作方式,为考察明中期“学人诗”的变动分化情况,以及清代“学人诗”的诗学命题形成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诗史材料。
“族群边界”与“历史记忆”双重视域下的国家认同——评《瞻对》及阿来的“非典型西藏文本”
2016年 01期
作者: 丁增武
阿来的《瞻对》以一个康巴地区的土司政权晚清以来与中央政权关系的演变为例,试图为汉藏关系演变及多民族共和时代的国家认同构建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囿于阿来的“非典型”藏族身分,他的以社会进步和文化统合来培养藏区民众国家认同意识的诉求需要长时间的检验。
试论阿来历史叙事的难度与困境——以其长篇与中短篇小说的对话为视点
2016年 01期
作者: 吴雪丽
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与中短篇小说《月光下的银匠》《行刑人尔衣》以及作为《空山》“边角料”的“人物素描”、“乡村风物”构成了颇有意味的对话关系,呈现出阿来历史书写的意义与问题。阿来历史书写的难度与困境,不仅与他的精神姿态、叙述立场、历史伦理相关,而且,在阿来历史书写的背后,是整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历史想象的匮乏与单一。
维吾尔族爱国诗人黎·穆塔里甫的诗歌创作
2016年 01期
作者: 郎樱
现代维吾尔文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天才的诗人黎·穆塔里甫是一位坚贞的革命战士和崇高的爱国主义者。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洋溢着革命激情的优秀诗篇、诗剧、杂文、长篇小说和文艺随笔等。黎·穆塔里甫的诗,是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他赋予民族诗歌以革命内容,开拓了现代维吾尔诗歌的发展道路。
当代回族文学精神原乡图谱的诗意建构
2016年 01期
作者: 海晓红
当代回族文学的精神原乡书写表现为,以“嵌入式”语言书写原乡的悲欢离合与族群心史,发掘和重构生存意义。原乡风景、族群历史、宗教信仰、族群传统文化等,共同绘制了当代回族文学的精神原乡图谱。
现实的非现实性——沈从文的几篇“自反小说”
2016年 01期
作者: 赵光亚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有一类一直被忽略的实验性文本———“自反小说”,其显著的特征是:在正常的叙事之外,还把文本的叙述形式作为题材,在文本的自我反顾中故意让人意识到小说的“小说性”。沈从文构建的这种“叙述寓言”内含着文学观念上的悄然变化与叙述模式上的可贵创新,显示了他对于现代小说艺术的多样化探索作出的不懈努力。
上海语境下顺应与抗争的混同及自我建构的努力——论沈从文1928—1931年的创作
2016年 01期
作者: 龙永干
1928 年到1931 年,沈从文与上海的对话是一种靠近与疏离、认同与否定、拥抱与拒绝的错杂混沌。为了获得上海的“大多数”,其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顺应上海情色暧昧、异域时尚及猎奇心理的倾向。与此同时,他也以独特的文学世界对上述趣味进行着自我的抗争。正是在上海这一都市语境中,他的创作个性逐渐成熟,文学世界的“城—乡”对照格局得以建基,生命哲学的原初视点也得以生成。
中越跨境民族京族的迁徙史歌及家园意识
2016年 01期
作者: 黄玲
中越跨境民族京族的史歌,讲述了以海为生、开辟家园、歃血为盟、建亭祭祀、固守边疆的历史记忆,洋溢着强烈的“家园意识”。文章以史歌吟唱为中心,综合文献文本、地方叙事、民间信仰的情感与情境,对京族的族群互动进行文化人类学的阐释,探讨糅合了集体记忆与个体经验的迁徙史歌如何成为京族文化传承的实践动力。
京族哈节来源口传叙事的“表演性”
2016年 01期
作者: 巴胜超 余媛媛 王晓芬
文章从哈节来源的“三种主要说法”出发,呈现哈节来源口传叙事的多元“异文”,并对哈节来源从“异文”到“三种主要说法”的“表演性”进行分析。在“迎神过程”“哈亭”“京族生态博物馆”三个文化空间,呈现哈节来源口传叙事的“可参观性生产”。
为了“生计”的文学——中国京族的族群叙事
2016年 01期
作者: 闫玉 杨娇娇 谭红春
广义的“文学”可以指包含文本在内的文化的各种表述形式。广西京族文学的独特性根植于其生计方式的独特性。在京族文化的各种叙事形式中,如京族传世的口述文学作品、作为京族文化标识的哈亭,以及哈节传统仪式等,都体现着以利于生计为根本动机的族群叙事倾向。直至目前,生存语境的变化和生计方式的变迁依然在强化着这种为了生计的叙事策略。
关于编纂《蒙古族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与数据库建设》的一些思考
2016年 01期
作者: 斯琴孟和 孟克代力格日
在进行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编纂一部科学、全面、代表性的故事类型索引。欧洲民间故事所使用的分类原则不适合于对蒙古民间故事的分类,为此,我们试图研究适合于蒙古族民间故事的分类原则以及与此相关的实践。文章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对此项研究工程的初步设想和做法。
盘王大歌和交趾信歌共有模式及迁移实质
2016年 01期
作者: 潘琼阁
盘王大歌黄条沙曲和交趾信歌虽然分别演述族群和个体历史,但叙述线具有同一性,主题和母题高度一致。这在拥有共同程式“一片乌云”的六个黄条沙曲变体和三首交趾信歌中更为显见。透过形式层面深入族群传统,挖掘出“一片乌云”程式本身源于生活经验,成为传承历史悠久的结构性程式;从这九首歌中抽绎的共同叙事模式,对应于极具瑶族特性的迁移历史规律。
论“民间笑话圈”
2016年 01期
作者: 王旭
民间笑话是一种颇受人们喜爱的民间叙事类型,材料丰富,有广泛的现实基础。但是它却一直被学界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众,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学者们致力于探索笑话文本背后跨文化的普遍规律,对笑话的地方属性不甚关注。文章从“笑话圈”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泛流传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笑话资料,探讨笑话圈形成的区域基础、精神内核、交流符码、本体特征,以及笑话圈的变迁和意义。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