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5年>05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丝绸之路”上的波斯文学与突厥语族诸民族文学交流关系 2015年 05期
作者: 吐尔逊·库尔班
比较诗学语境中的北宋理学与喀喇汗智学 2015年 05期
作者: 热依汗·卡德尔
转型时期民族文学的国家责任 2015年 05期
作者: 黄伟林
达斡尔族“腾格日”的形象及其演变 2015年 05期
作者: 赛音塔娜
达斡尔族崇拜的“腾格日”的形象,在早期是太阳,后来又演变为太阳和月亮。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文章以实证及文献资料,从仪式人类学的角度试图勾勒出自然崇拜时期“腾格日”的形象及其演变的轨迹,它对达斡尔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达斡尔族英雄叙事诗口头程式研究 2015年 05期
作者: 李飞
程式是研究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的最佳方法。达斡尔族英雄叙事诗是一种具有典型口头性特征的口头传统叙事形式。文章对达斡尔族英雄叙事诗的程式研究主要从语词、句式、修辞、主题及典型场景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以期将口头叙事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更加深刻地理解程式的稳定性、规律性及变异性,从而开拓达斡尔族口头传统叙事研究的新领域。 
彝族民间故事中青蛙原型意象解读 2015年 05期
作者: 吴桃
彝族民间故事中青蛙原型承载了该民族对祖先文化的历史记忆,是彝族人集体无意识的显现。故事中塑造的青蛙集智慧、果敢、聪颖、孝顺于一身,是文明的先导和传播者。青蛙意象的生成是彝族独特的情感投射而创造出的审美艺术形象,是彝族人特有的民族情感的外化和升华,是彝族人地方性知识的汇总与归结。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2015年 05期
作者: 蔡富莲
在凉山彝族毕摩文献中,招兵类经书《杉林女神经》《石林女神经》、诅咒类经书《鬼源经》、禳解祛病类经书《驱咒妮日鬼经》的主人公均为女性,这些经书记录了彝族古代社会狩猎和战争的场面以及彝族社会妇女地位的变迁等。 
论折子戏对子弟书的影响 2015年 05期
作者: 尹变英
在促成子弟书产生的多种艺术形式中,折子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子弟书的产生与折子戏的盛行,以及折子戏选本的流行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子弟书从创作思路到取材、情节、修辞乃至词句方面都明显受到了折子戏的影响。从子弟书与相应的折子戏的比较可以看出这种影响的细节。 
凡人成神的传说模式 2015年 05期
作者: 王尧
凡人成神的传说主要有生前德行型和怪异死亡型两类,它们的叙事结构均由两大核心要素组成:修炼———命名。此外,还有一些表层的情节元素也保持稳定,它们未必在每次演述中都出现,可是一旦成立,就必然表现为单一的固定形态,因其背后潜藏着宏大的地方传统,能够激发成神联想。这些元素是传说叙事的附加项,它们选择性地配合修炼—命名结构出现,共同构成凡人成神传说的普遍模式。 
中国纳瓦依研究史综述 2015年 05期
作者: 晁正蓉 李晓峰
尼扎米丁·艾里希尔·纳瓦依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维吾尔文学史和中华民族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纳瓦依研究经历了三次高潮,纳瓦依的族属、纳瓦依在突厥语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有新的突破。尤其是21 世纪以来,对纳瓦依的研究已经涉及语言学、文化学、修辞学、现代文论、哲学和宗教学等诸多领域,但纳瓦依研究还有待突破。 
论清初云南回族文人孙鹏诗歌的地域书写 2015年 05期
作者: 马志英
在孙鹏的八卷本诗集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以云南地域书写为主要内容,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观还是展现人文景观,其诗歌均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丰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孙鹏地域书写的重要条件,仕途坎坷造成的心理伤痛是孙鹏地域书写的现实原因,不乐仕宦的士风与乡俗是孙鹏地域书写的外部原因。从地域书写视角关注孙鹏的诗歌创作,对探究地域对民族文人文学风格与创作特性的规定性影响有重要意义。 
论维吾尔经典文本与世俗生活 2015年 05期
作者: 张春梅
在维吾尔文化系统中,《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等经典文本发挥着“道统”和“文统”的功能。其话语一方面面向君王,以“劝谏”的形式完成自己作为臣子的责任,同时还具有向下的功能,那就是启迪民众、告诫民众,并树立哪些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标准。这些文本体现了注重日常生活中朴素的生活哲理和信仰的世俗化表现,同时可见多元文化、多重话语共同发生作用的错综脉络。 
信仰的世界:北元蒙古音乐与占卜习俗探析 2015年 05期
作者: 范子烨
文章以明代岷峨山人苏志皋《译语》为核心,对与史诗吟唱密切相关的北元蒙古音乐文化进行了音乐学分析和音乐文献解读,并对占卜习俗进行了探讨,同时揭示了清代宫廷蒙古音乐的历史渊源,并深入阐发了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侗族作家隆振彪小说中的民族忧思与文化自省 2015年 05期
作者: 张建安
隆振彪是当代重要的侗族作家之一,其侗乡题材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其小说多书写民族观念与外来文明的冲突,也书写侗乡在新的时代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诸多现实矛盾与困惑,其深沉的社会忧思凸显了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可贵的责任感和文化自觉自省意识。 
论旗人作家穆儒丐在东北的翻译文学实践 2015年 05期
作者: 高云球 王巨川
现代时期的东北地域文学发展曾一度被研究者们“忽视”。其中,穆儒丐等人在现代文学时期大量的文学创作与文本翻译呈现出别样的风貌,使东北地域的文学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整体序列中的一部分,这些在“流动”过程中的知识分子,在关内和关外搭建起“中心之都”与“边缘之地”的桥梁,为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分离式合译:论老舍与浦爱德合译《四世同堂》 2015年 05期
作者: 张曼
《四世同堂》英译本由老舍与蒲爱德合作完成,但合作方式却是分离式,老舍对原文本进行改写,蒲爱德把改写本译成英语。老舍虽然对蒲爱德译文不满,然而事实上蒲爱德的怪译不但没有妨碍老舍文化传播意图,反而形成了一次传播机遇。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